韓微
[摘 要]教師要不斷研修,語文教師要通過三個方面學習、修煉,不斷提高文本解讀的能力。
[關鍵詞]教師研修;修煉;教材觀;處理教材能力;“冰山底座”
“教師是注滿一桶水還是點燃一把火”,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命題。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也就選擇了一種態度,那就是終身學習,每個教師都應走在不斷研修的路上。
基于此,語文教師要修煉文本解讀的教學基本功。
一、要修煉正確的教材觀
1.牢牢記住教材是教學之本,既然編纂作為教材,它就具有某種法定意義,我們教師對教材的尊重是教學的前提,這里不需贅言。
2.教材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的。教材有漫長的歷史發展及千姿百態的現代形態。從古代的紙質教科書到今日的電子教科書,呈現方式有變化、讀寫方式有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基礎功能——傳遞知識、引導學生探究、對話、修煉,提高語文素養、傳承價值的功能不會改變。
3.教師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首先,教師要尊重作者的原意。文本作者有自主表達自己思想、觀點、態度和感情的權利,作者是文本的創作主體,他對自己的作品是有主體性的。尊重文本作者的創作主體性,就是不能脫離文本本身而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觀點或情感態度和自己希望學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教師要深刻理解《新課標》。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要通過一堂課,讓學生知道一點常識;識記一批雅詞;品味一組奇字;摘錄一些美句;學用一種句式;重溫一個精段。
4.正確使用教參。根據現狀,沒有教參是不行的,只有教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要把重點放在研讀文本、原著上,要在文本中找根據,不做教參的“搬運工”。
二、要修煉科學處理教材的能力
所謂教材處理,就是教學中的“課文處理”,即技巧地、高效地利用課文,充分地、角度精致地運用課文中的教學資源。教材處理的藝術就是科學地藝術地目標明確地組織教學內容的藝術。或者說,教材處理就是:如何利用課文,利用課文干什么,利用課文所要達到的目的。
“教材”處理的內容主要有: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處理,長篇課文與精短課文的處理,繁難文章與淺易短文、文體特征不同的各類課文的教學處理等。教材處理的基本理念是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簡潔的說法就是,簡化,優化,美化。教材處理研究的著眼點,是科學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精選、整合。
教材處理的能力是語文教師最難練就的教學能力之一。原因在于,它是教師研讀教材之后與進行教學創意之前對教學內容進行艱苦提煉的環節。單篇課文的剪裁取舍,課文利用角度的選擇,重點、難點、美點的確定與突破,教學程序的謀篇布局,是最為細膩復雜的,需要反復斟酌頗費心智的艱苦過程。教師在這方面應該有一些基本的素養。比如,能根據課文的篇章特色、文體特點、內容特色以及在全冊或單元中的“地位”等因素,靈活的確定教材處理的角度。教材處理研究帶來的直接效果:一是優化教學內容;二是提高教學效率。在這方面,于漪老師的“一課三備”、清華附中王君老師的教學隨筆《四上<我的叔叔于勒>》給我們提供了很好解讀文本的范例。
三、要修煉自己的“冰山底座”
騰訊微博里的一段話:當才華還撐不起你做名師的雄心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能力駕馭不了你育英才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語文教師修煉文本解讀的能力,前提是經營好自己的“冰山底座”。
現在的有些語文教師只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而忽視自身語文素養的提高。由于有此態度,所以他們雖然勤勉敬業,但教學效果卻難如人意。我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語文素養與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是滋養與被滋養的關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師的語文素養與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是牽引與被牽引的關系。由是觀之,提高自身語文素養,應是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和專業成長的核心內容。
熱愛心中的語文教育事業,扎扎實實地做一點學問,練一點本領。這將是一個長期廢寢忘食的過程,一個“面壁十年”的過程,同時這也是出名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