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唐丹鳳, 時新宇, 胡燎燎, 鄭月慧, 鄭莉萍,d
(南昌大學 a.江西省生殖生理與病理重點實驗室;b.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c.第一臨床醫學院;d.教務處,南昌 330031)
“雙一流”下綜合性大學“一專多能”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黃 健a,b, 唐丹鳳a,b, 時新宇c, 胡燎燎a,b, 鄭月慧a,b, 鄭莉萍a,b,d
(南昌大學 a.江西省生殖生理與病理重點實驗室;b.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c.第一臨床醫學院;d.教務處,南昌 330031)

通過我校生殖醫學專業學位點培養本科人才的教學實踐,探討“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及“一流學科”促“一流本科教育”的可行性及策略。調研在校大學生生殖健康知識水平與需求,開設“生殖醫學”通識課程,對授課前后大學生認知態度、能力變化及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組建本科生科研創新團隊,進行科研創新。通過課程傳授,大學生生殖醫學知識的知曉率顯著提高(P<0.01);除“婚前性行為”外,生殖健康相關行為的接受情況有明顯轉變(P<0.01);90%以上大學生認可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本科生創新能力有明顯提高,并取得顯著的成績。綜合性大學專業學位點可通過通識教育、科研創新活動等途徑來提高本科生綜合素質,“一專多能”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一流學科”促“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手段。
雙一流; 一專多能; 創新人才; 生殖醫學
2015年 11月,國務院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的宏偉目標[1]。“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2],一流大學的重點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重視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4]。南昌大學作為擁有3萬多在校本科生的地方高校,如何利用“一流學科”促進本科人才培養,實現“一流本科教育”,值得我們思考!南昌大學生殖內分泌研究所(江西省生殖生理與病理重點實驗室)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優秀碩士點,以優秀生殖醫學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主的教師團隊,結合專業所長,通過以開設通識課程、創新學分課程及指導科研訓練、學科競賽等多途徑,致力于提高非醫學生的生殖健康意識與素質、臨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及拔尖創新能力,為“一個專業學科,多種能力培養”(簡稱一專多能)創新本科生人才模式的實踐,提供良好的借鑒與理論依據。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4年以來我校選修生殖醫學通識課程的大學生452人,來自36個不同專業。年齡為17~23歲,課前問卷回收416人,有效率96.99%;完成授課學生332人,課后問卷回收305人,有效率91.87%。
1.2教學方式
生殖醫學通識教育,每周2學時,總計16周32學時,包括女性生殖系統生理與保健、男性生殖系統生理與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礙、不孕不育與輔助生育技術、避孕與節育、性傳播疾病及防治、優生優育、性心理與性文化、相關法律法規等專題。利用“講授+討論+咨詢”參與式互動模式、同步網絡課程輔助的教學方法,將PPT講授與討論、多媒體影像播放、主題活動和知識競賽等課內與課外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生殖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組建本科生生殖醫學科研創新團隊,以講座、調研科普、科研實驗、學科競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1.3研究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5-6]及網絡資料,結合我校學生實際自行設計生殖健康調查問卷。每學期對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整體抽樣問卷調查,授課結束時還進行教學情況評價,調查方式包括課堂發放問卷及在線網絡問卷,均由學生采用匿名方式獨自填寫。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Graphpad Prism 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生殖醫學通識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與分析
2.1.1授課前后大學生對生殖醫學知識的知曉情況比較
授課后的大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整體比較理想,合格率93.52%。與授課前相比,授課后大學生對生殖系統生理與保健、避孕與節育、性傳播疾病、不孕不育與輔助生育技術、男性性功能障礙、優生優育、性心理、性文化及相關法律內容等生殖醫學知識的知曉率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大學生對生殖醫學知識的知曉率授課前后的比較
注:()內數字是知曉率%
2.1.2授課前后大學生對生殖相關行為的接受情況
與授課前相比,授課后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接受情況無顯著變化(P>0.05) ,但其余5項包括非婚性行為、大學生性行為、未婚先孕、婚前體檢及同性戀的接受情況有較大轉變,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2.1.3大學生對生殖醫學通識課程教學情況的評價

表2 大學生對生殖相關行為的接受率授課前后的比較
注:()內數字是接受率%
100%大學生認為開設生殖醫學通識課程是必要的,有8.20%的大學生認為該門課應該申請為必修課。對于生殖醫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評價,8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是好的,90%以上的大學生認可教學質量和效果,且認同網絡課程能促進學習,9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通過學習對促進其生殖健康行為養成有幫助,見表3。

表3 大學生對生殖醫學通識課程教學情況的評價(n=305人)
2.2生殖醫學科研創新教育在提升學生拔尖創新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績
2014~2015年,組建的生殖醫學創新科研團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指導14位本科生的3個實驗項目參加南昌大學第十四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榮獲1個一等獎和2個三等獎;指導12位本科生參與撰寫綜述或科研論文發表了7篇,其中SCIE 2篇,CSCD 3篇,CSCD-E 1篇,中文核心1篇;③ 指導學生成功申報有關生殖醫學的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項,校級創新科研實驗訓練項目10項。
3.1專業學位點開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重要的基礎性工程,全國政協于2016年3月呼吁要將推動科普工作納入科研評價考核體系[7]。作為生殖醫學學位點骨干成員,基于專業所長以及近年來大學生生殖健康問題和需求日益凸現的現狀[8-9],面向全校本科生獨立、系統地開設生殖醫學II類通識課程,以提高大學生生殖健康素養。通過調查問卷發現:① 大學生對生殖醫學知識的了解非常不全面。雖然近年來性傳播疾病的科普力度加大,我校大學生對性傳播疾病名稱及傳播途徑的知曉率達63.22%,但是對其他生殖醫學方面的知曉率都偏低,尤其對不孕不育、輔助生育技術、男性性功能障礙、性心理、性文化以及相關法律等方面的知曉率僅10%左右,另外,如:能正確計算安全期的只有20.51%;認為體外射精可用來有效避孕的占39.28%;對無痛人流的不良后果有一定認識的僅有30.35%。② 大學生的性態度寬容。無論是對婚前性行為、非婚性行為、大學生發生性行為,還是對未婚先孕的態度, 大學生認為可以接受率均大于50%以上。由于大學生文化程度較高,婚前體檢接受率達73.80%,但對性生理、心理及性文化方面知識的缺乏,同性戀的接受率僅有16.11%。從選課情況了解到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更希望在大學里多學習生殖醫學方面的知識,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醫學思維能力和保健能力。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均體現了綜合性大學開展系統、規范的生殖醫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通過授課,100%大學生認為開設生殖醫學通識課程是必要的,有8.20%的學生認為該門課應設為必修課。關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評價,不同學科類別的大學生有85%以上認為是好的。部分學生認為授課內容偏重于生理,要求增加的教學內容有:性反應與性行為,性心理衛生,臨床生殖病例等。授課后,90%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學質量和效果是好的,并認同網絡課程可以促進學習。通過理論考核,發現學生成績整體比較理想(合格率93.5%),而且,95%以上的學生覺得本課程對自己促進良好生殖健康行為養成有幫助。這些資料提示生殖醫學通識教育能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2專業學位點指導大學生創新科研實踐活動的成效與意義
教高[2012]4 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重點實驗室等向學生開放,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10-11]。精心構建合理的團隊是做好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工作的前提條件[12]。以生殖醫學通識課程教學為基礎,遴選對生殖醫學特別感興趣,具有鉆研精神的本科生,組建了生殖醫學創新科研團隊。目前,該團隊已有來自臨床醫學、預防、藥學、檢驗、護理、麻醉及影像等不同醫學專業的64個本科生,依托我校的省生殖生理與病理重點實驗室,借助本室教師們的國家及省級自然基金課題為研究背景,指導學生進行生殖醫學相關的講座、調研活動、競賽、創新科研訓練項目及綜述、論文的撰寫。本科生能夠靈活地選擇合理的時間參與科研活動,感受科研氛圍和團隊文化,培養其交流、協作的社會活動能力,還能得到來自研究生的文獻查閱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方面的學術指導[13-14]。現在,他們大體已了解和掌握開展科研工作基本的思路和技能,如:文獻資料的查閱和整理、實驗設計的探討、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的原理和具體操作等。有的學生開展婚戀、性觀念的調研活動和科普宣傳;有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生殖科研實驗項目參加競賽;有的學生在核心期刊發表了有關生殖醫學的論文。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嚴謹的科學思維,動手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3.3“一專多能”人才培養模式是“一流學科”促“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專多能”的教學實踐要求教師們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不斷革新。以往我校生殖醫學專業學位點著重于培養本專業的研究生,通識教育相對滯后。通識教育內容的開放性需要教師采用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加強自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教學能力[15]。因此,在教學中,運用“講授+討論+咨詢”參與式互動模式,同步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網絡課程的教學方法,將PPT講授與討論、多媒體影像播放、主題活動和知識競賽等課內與課外的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此外,本室開設的創新學分課程“人體正常生理指標檢測”中安排了促排卵實驗、精子功能檢測、精液及陰道分泌物檢查等內容,以充實生殖醫學的實驗教學內容。我們還以課程作業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搜集網絡各類生殖健康相關資源,并制作、開發課件和視頻,不斷更新充實網絡課程。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去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創新實踐活動中,本室為生殖醫學創新科研團隊提供了一個寬松、自由及和諧的學習環境,加強了師生交流,教師更能因材施教和言傳身教。通過教師指導、團隊合作和個人努力,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能大大增加他們的自信力和成就感,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點任務里,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是其中重要之義[16]。我校生殖醫學專業學位點的“一專多能”的教學實踐,有效地實現了“教研相長”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生殖健康意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多方位思維方式,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從而確保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由此可見,“一專多能”教學模式值得進一步實踐和探討,建設“一流學科”促進“一流本科教育”,確保“雙一流”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1]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Z].
[2] 鐘秉林, 方 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J]. 中國大學教學, 2016(4): 1-8.
[3] 鄧新秀.大學應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土壤—訪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校長鄧新秀院士[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6):1-4.
[4] 周光禮.“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突破—論大學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J].教學研究, 2016(5):72-76.
[5] 王 冬, 姜英雁, 段春鳳.《臨床生殖醫學》教學探索 [J].中國校外教育, 2011(4): 98.
[6] 黃東暉, 朱長虹, 熊承良.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的教學內容探討[J]. 大學教育, 2013 (6):100-102.
[7] 張玉臺.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群眾基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8/c_128839266.htm
[8] 吳國英. 某高校大學生性觀念和性教育狀況調查[J].中國校醫, 2013 ,27(5):323-324.
[9] 王興龍.當代大學生生殖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部分在杭高校為例[J]. 科教文匯, 2014 (4):192-194.
[10] 任 佳,王 杰,梁 勇. 多途徑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初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2):183-185.
[11] 劉 艷,孟 威,孟令軍,等.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166-168.
[12] 牛慶瑋,劉永紅,黃 保.以科教融合育人觀為指導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34-38.
[13] 藺 偉,朱振國.新時代精英教育的新內涵[N].光明日報,2010-09-19(7).
[14] 劉 燕,李曉波.開放的教學實驗平臺建設與創新性人才培養[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211-214.
[15] 劉南南. 從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談高校通識教育改革[J].現代交際, 2015 (4):255.
[16] 楊興林.關于“雙一流”建設的三個重要問題思考[J].江蘇高教,2016(2):40-48.
PracticeandThoughtsontheVersatilePatternofComprehensiveUniversity’sTrainingInnovativeTalentsunder“DoubleFirst-class”
HUANGJiana,b,TANGDanfenga,b,SHIXinyuc,HULiaoliaoa,b,ZHENGYuehuia,b,ZHENGLipinga,b,d
(a.Key Laboratory of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b.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d.Academic Affairs Offic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strategy of the pattern of versatil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in Nanchang University, the general course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was offered according to the undergraduates’ levels and demands of the reproductive knowledge. After then, the undergraduates’ attitude and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attending the cours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as wel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of the undergraduates were organized and guided to carry on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After being educated, the ratio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awareness was increased evidently (P<0.01). Except on the premarital sexing, the acceptance of reproductive health behavior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0.01). More than 90% of the undergraduate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undergraduates’ ability of innovation was obviously improved, an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were mad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ways includ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The pattern of versatil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promoting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uble first-class; versatility; innovative talents; reproductive medicine
G 642.4
A
1006-7167(2017)09-0156-04
2016-09-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00539 ,81260098);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510403049);江西省教改課題(重點項目JXJG-15-1-4);南昌大學教改課題(NCUJGLX-14-1-77)
黃 健(1976-),女,江西贛州人,碩士,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醫學實驗中心建設及生殖醫學的研究工作。Tel.: 0791-83827051(辦) ; E-mail:598490492@qq.com
鄭莉萍(1975-),女,江西撫州人,博士,教授,江西省生殖生理與病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南昌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中國生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生殖醫學研究、實驗中心建設及醫學科普工作。Tel.: 0791-83969092(辦); E-mail: zhengliping@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