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文
摘 要 理工類高校應以技術應用的大學建設為核心,通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技能實訓、搭建競賽平臺和成果孵化,積極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 應用型 創新創業 生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隨著國內高校擴招、畢業生大量增加,在畢業時才開始提供的就業指導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于是,對接的關口繼續前移,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規劃他們的就業問題。為此,不少學校現在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課程目的旨在通過激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促使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職業生涯管理能力。然而,因為種種因素制約,這類課程對大學生成功就業的作用有限。從長遠發展上來看,理工類高校應以技術應用的大學建設為核心,通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技能實訓、搭建競賽平臺和成果孵化,積極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
1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架構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主要有四點:一是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普適性培養;二是創新創業精神和文化的培養;三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四是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強化和項目孵化。學校可以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構建,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誠然,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應當以制度創新為先導。應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實施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制度,改革學籍管理制度等。建立跨院系、跨學科專業的交叉培養機制,高校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的彈性學制等,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普及創新創業教育。應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建設和平臺支撐。要發揮課程教學的知識傳授載體作用,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要發揮專業實驗室、創業實驗室、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小微企業創新基地等在創新創業能力實訓中的活動載體作用,深入實施和支持各類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競賽項目,完善國家、地方、高校三級創新創業實訓教學體系。以方法創新為突破,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比如:推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突破束縛創新創業靈感的桎梏;改革考試考核的內容和方式,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并運用大數據技術,豐富教育資源,推動課程和教學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的積弊。同時,把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考核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
同時,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應當以服務創新為保障。應當改進創業指導服務,引導高校學生識別創業機會、捕捉創業商機。健全持續化信息服務,完善創業服務網功能,聯合開發和實施創業培訓項目,整合發展財政和社會資金,加大經費投入,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的到位,信息、培訓、項目對接的及時,為高校學生創業提供持續幫扶、全程指導和一站式服務。尤其是理工類高校應當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體系改革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推動力,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綜合改革,搭建了創新創業普及教育平臺、創新創業專業教育平臺、創業輔導平臺、微創業培育平臺。學校通過階梯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客訓練營等提供貼合實戰的課程及訓練,將創新創業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心田。
2打造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
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培育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譬如,可以開設《大學生創業基礎》、《創業理論與實踐》、《青少年創新教育研究》、《創業管理》、《創新思維》、《創業精神與實踐》、《學生創新實踐中的技巧與方法》等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每年可以舉辦各類創業講座,內容涵蓋創業經歷、創業想法、盈利模式、經營管理、財務、稅務、法律等;建立創新創業專題網站,為老師、同學獲取相關信息,增進相互溝通、交流提供便捷的網絡平臺。
誠然,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關鍵靠動手,理工類高校可以按照教育部關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路,建設校內實驗室和實驗中心、校內實驗實訓基地、校外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學校與企業合辦公司、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等,形成了融教學、科研、實習實訓、職業技能鑒定等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譬如,可以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堅密設置與地方用人單位相結合的專業課程,也可以結合地方企業的相學校與一些龍頭企業共建行業學院,與相關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建成教育實訓基地,與有關聯合申報人才培養和資源共享項目,校企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積極推進人才培養過程對接生產實踐。
3搭建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為拓展學生實踐空間,學校將學科競賽、專業競賽、創業大賽作為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練兵場”,把大學生競賽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實施競賽活動項目化管理,建立大學生競賽活動激勵機制。對于校內立項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計劃”項目,鼓勵推薦參加國家和省級創業大賽。此外,學校可以利用“創業者協會”、“創業者俱樂部(下轉第28頁)(上接第26頁)”等創新創業學生社團,通過舉辦創業沙龍和創業論壇、創業企業參觀、創業技能培訓、創業能力測評、創業計劃競賽等活動,促進有創業志向的同學自愿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并聘請創業導師適時提供指導。加強實訓體系建設,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注重拓展能力和創新思維訓練。在全校建立了一些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賦予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提供配套經費,各級各類實驗室、工程中心向參與創新計劃的本科生開放等,在全校范圍內建立了一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訓練試驗區。
此外,現在有人擔心高校應該是講學術的地方,搞創業創新就把銅臭氣弄到學校,還有人說大學生就是糟蹋錢。其實不然,大學搞創新創業教育目的不在賺錢而在育人,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實踐,其目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很多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接觸了實際問題,學生把學到的各類知識用到實踐當中,而這些在課程中難以學到。創業實踐幫助學生跳出了死記硬背的習慣方式,撬動了學校的教育改革。高校要培養思想解放、有創新冒險精神,擁有敢于理性質疑精神的一代人,這是將來建立創新國家的根本。
4為校園創客開啟“造夢空間”
應用型人才培育需要為學生創造適合創業的空間環境,幫助年輕創客的夢想從概念走向現實,高校可以創建創客工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公寓及配套設施等功能區,形成創意、創新、創業、產業立體化孵化載體。學校可以利用政府資源,在校內設置知識產權服務站、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為創客提供工商、財務、稅務等一站式服務。學校也可以利用多個研發中心,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和校友企業聯合會基金,為校園創客提供高層次的技術支撐平臺以及多元化的資金支持。譬如,從2016年3月初,荊門市設立規模5.8億元的創業創新引導基金。農谷·荊門市創業創新引導基金走進荊楚理工學院,30名大學生創業者現場與金融機構簽訂貸款協議。設立之初,該基金共收到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貸款申請123項,審核確定對20個項目予以大學生創業創新支持700萬元,對71個項目發放小額擔保貸款710萬元。
參考文獻
[1] 文靜.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大學生創業不以賺錢論成敗[N].京華時報,2016-03-14.
[2] 楊富春,楊梅芝.荊門創業基金深耕高校[N].湖北日報,2016-04-06.
[3] 丁秀琴.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借鑒[J].教育與職業,2014,(07):104-105.
[4] 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03):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