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然
摘 要 近年來,諸多不同的原因導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加,為此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成為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新增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畢業生自身、高校、政府部門和社會等各方面都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就業,促進和諧。
關鍵詞 離校 未就業高校畢業生 原因 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所謂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一般指在取得高校畢業證書離校時仍未落實就業崗位的畢業生群體。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離校未就業的形勢愈發嚴重。麥可思發表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從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2013屆碩士畢業生、本科畢業生、高職高專畢業生簽約率分別為26%、35%、32%,分別低于上屆同期l1、12、13個百分點。即便是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依然約有10%的畢業生未就業。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27萬,未就業畢業生人數將近180余萬(按照近年來離校前平均72%的就業率估算),再加上上一年度未能落實就業的畢業生,未就業畢業生的總數必將突破200余萬。
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方人士所關心和討論的熱點問題,而離校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我國社會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面臨的關鍵問題,為更好的改善高校畢業生的難就業,需要多方面的進行思考和調整,比如高校畢業生自己、高校、政府部門以及社會等各方面一起共同努力后方可找到統籌解決的辦法。
2高校畢業生離校未就業的原因剖析
高校畢業生離校未就業,存在著許多種問題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市場環境等方面看,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待遇、條件和環境是影響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最主要因素。從就業渠道來看,某些就業服務網站系統更新仍不夠完善;從市場環境和經濟水平來看,經初步統計,有將近1/4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不甚滿意;近30%認為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待遇過低,包括工資和福利等;另外,用人單位提出的招聘門檻較高,條件較為苛刻,影響了近三成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其次,高校畢業生自己個人能力不強、就業觀不盡合理。其中包括專業知識水平、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的欠缺;再者,在反應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也不盡滿意。如今大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多,在高等院校擴大招生的環境下,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能力水平難見提高,而社會競爭卻越發激烈,優勝劣汰的競爭方式使得許多大學生出現就業難的現象。另,大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和就業觀念不夠清晰,常出現眼光過高,急于功利而錯失了許多就業機會。
第三個原因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用人單位對其需求之間存在掉鏈現象。在“教育產業化”的當下,有些高校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經不再是從前的以培養人才為主。在如此教育培養模式下,校方對專業的定位不準確,對學科結構布局不合理,也缺乏人才培養的社會針對性,更加沒有為畢業生依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而專門設置專業、開設課程。每年都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不能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更多的畢業生因為不符合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而未能成功就業。
3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
3.1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自身方面
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必須認清自己,通過對市場的認識,找準定位,通過自身努力學習,強化自身實力,以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同時,情況復雜的就業形勢就像在提醒高校畢業生需養成認真細致的個性特點,不斷提升自身求職技能。就業的主體是高校畢業生自己,事實上,是否找到正確的就業方向和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也是掌握在畢業生自己手中的。
除了認清自己,畢業生還應該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內的就業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因此,同時要求他們的心態必須積極主動,心態上的“正能量”能更好地幫助其步向成功。從簡歷制作,到應聘時的筆試、面試等,每一個階段都要求其認真對待,努力為自己找到最廣闊的發展空間。
通過求職技能的認真學習,高校畢業生在參加面試時應學會注意的穿著打扮、行為禮儀、表達溝通的能力等等,除了加強專業技能外,并仔細了解求職單位的具體情況并針對用人單位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議,認真準備各求職環節,模擬求職現場會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既能體現求職者的誠懇態度,同時也能力爭在求職過程中脫穎而出。
如今很多的用人單位“任人唯才”,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專業知識、溝通能力、分析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恰恰是在這些方面,有些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大部分)并沒有足夠優秀,至少優秀程度沒有達到該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因此,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應當爭取各種機會,鍛煉自己,增強實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3.2高校方面對畢業生產生的影響。高校在幫助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高校應建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庫,統計畢業生的就業意向情況,主要可由單位屬性、生源地域、對用人單位的待遇期望等方面進行統計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設立、分類、總結,可以通過此舉,可讓高校隨時掌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情況,及時隨時地更新就業生的信息數據,使得用人單位可及時獲取高校畢業生的相關信息,避免出現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之間出現聯系的斷鏈,也可讓用人單位了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及能力水平從而正確設立相關用人崗位,避免導致就業機會和用人機會的丟失。
其次,高校需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開設就業指導的相關課程,積極開展及舉辦相關的就業指導講座,搭建已就業生和未就業生之間的信息經驗的橋梁。在已就業生的求職經驗指導和交流下,未離校的高校生可借鑒他們實用的求職面試經驗,甚至有些校友可以直接提供寶貴的就業機會,大大提升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機會。endprint
最后,高校要提供專業化求職教育,加強就業政策宣傳。對未就業畢業生進行歸類后,對不同類的畢業生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就業指導、就業咨詢、心理輔導、就業推薦、專業技能培訓等。糾正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思維誤區,端正對自身的認識,了解市場的需求。同時,利用網絡媒介、服務系統進行就業宣傳及就業信息的更新發布,讓畢業生及時接收到就業信息。
3.3政府和社會方面加大就業扶持
政府對大學生就業方面有關的部門應了解并改進時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完善相關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加大扶持大學生就業的力度,從而構建和改進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社會大環境。此后,在政府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制度下,聯合社會各用人單位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指導大學生就業觀念及認識市場需求的服務活動,指導高校畢業生了解市場需求并正確認識自身的定位,以更好地滿足市場和就業畢業生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國家對于就業政策宣傳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多歷練歷練。當前,經濟較發達區域,人才也相對集中,就業競爭必然異常激烈。由于人才“擁擠”,大部分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殘酷后果只能是淘汰。為此,政府部門應當要結合社會的就業形勢為高校畢業生們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學習,引導畢業生放眼基層,培養“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另外可留意每年國家、地方相關政策(如借助“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機遇,通過加強高校畢業生職業價值取向教育,使他們在就業過程中能夠準確定位,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到基層發揮個人優勢,得到更好的歷練。
4小結
就業形勢的嚴峻化使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的就業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突出性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各界都有責任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做好職業指導:高校畢業生要在各方面更加完善自己,提升就業競爭力;高校是畢業生的堅強后盾,要在諸多硬件條件上給予畢業生足夠的幫助;政府部門和社會也應該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繁榮的必備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孫舒平.2009年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04):2.
[2] 朱新力.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教育,2008(12):70-71.
[3] 范亞菲,陳軍.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與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