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豐
【摘 要】課堂是一個學生與老師進行知識傳授、情感交流的平臺。任何的教育教學研究,或多或少的在于引領提升課堂的有效、高效。學生的能力、思維的培養,也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一個課堂的高效,將引領學生學的興趣和教師教的深入。我們要注重預習指導,做到準備有效;構建和諧氛圍,做到交流有效;緊抓文本精華,做到挖掘有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文本精華;有效性
課堂是一個學生與老師進行知識傳授、情感交流的平臺。任何的教育教學研究,或多或少的在于引領提升課堂的有效、高效。學生的能力、思維的培養,也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一個課堂的高效,將引領學生學的興趣和教師教的深入。筆者就語文課堂有效性發表一些看法:
首先,注重預習指導,做到準備有效
華羅庚說:“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當翻開書本時,學生連段落層次都未標出;關于作者情況也是根本沒有查閱;甚至在上課前,有些學生連課文都未看過等等。沒有充分的積累,講究課堂教學有效,那只是空談。結果是上課時,許多學生只是在聽,在記,而沒有深入思考。學生也只是面面俱到,根本沒有關注重點難點。語文課淪為記錄課。這源于許多老師不注重預習的具體細致、更不注重預習作業的深度廣度以及相應的檢測。同時也源于學生對預習的“誤解”:預習不是作業;預習不重要;只要課上聽認真就好等等。筆者為改變這種情況,在預習作業上作了思考。就以《在烈日和暴雨下》為例。
我主要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幾個有梯度的問題。
1.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寫作背景;2.通讀全文,復述文章內容;3.試用一句話概括文本內容;4.賞析最后一句:“祥子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同時劃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5.上課時,由小組為單位進行逐一展示;6.要求,家長能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并做好簽字。幾個簡單問題,要求明確,讓學生能有了抓手,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讓家長卷入其中,把預習落到實處。有效的預習準備,將為上課時的有效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
其次,構建和諧氛圍,做到交流有效
課堂的有效交流,源于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即整個課堂的和諧。大家都有這種感受,進入初中之后,許多學生都不愿舉手,不愿回答問題。源于一個字“怕”:怕同學笑話;怕老師批評等等。要能讓學生在能說的基礎,敢于展示自己,樂于表現自己。作為老師,要做到真正的民主、寬容、自由。這樣才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進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當然這種氛圍的營造,不是老師浮于表面的笑容,無處不在的表揚,以及僅僅優生舞臺的展示等等,而是老師對每個層次學生的關注和設計問題的層次,給每個層次的學生以展示的空間,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我們就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
在深入學習文章內容時,我們以投影的方式,展開問題:
1.做一個播音員,有感情朗讀喜歡的語段,且不出錯;2.做一個新聞記者,概述一下文章內容;3.做一個文學鑒賞家,選擇感觸最深的一段進行批注;4.做一個哲人,給大家出一個有深度的問題;5.做一個寫作高手,分析一下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6.做一個外交家,評述宋濂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難度題目進行解決,并進行展示。
這些題目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讓各個層次學生都有一個抓手,同時也讓基本功不同的同學能有展示的舞臺。在展示的過程中,涉及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基本功差的同學上臺。有一定難度的,讓相對優秀的學生來展示。這樣的和諧氛圍也真正讓每個學生有了相應的提升。而不至于課堂只是優生的一言堂。
第三,緊抓文本精華,做到挖掘有效
課本中的課文其實都是名家經典。其中有著極其豐富的文本精華。文本的信息越是多,給學生啟發的東西越是豐富。所以,我們就要適時的發掘課文中的“文本精華”,舉一反三,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筆者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時,被最后一句:“祥子哆嗦得像風中的樹葉”所吸引。一般情況,我們只是把這句賞析一下了事:“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祥子比作風中的樹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祥子當時痛苦的狀態,表現了祥子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表達了作者的同情。”但忽然,我有一種沖動:干嗎不能讓學生也能以“祥子哆嗦得像——”句式仿句?來提升學生對生活和作品中意象的領悟。
起初,一位學生說:祥子哆嗦得像一葉扁舟。“一個不錯的句子,但好像意境有點不對。”我說。馬上有個同學舉手說:“扁舟”是一種自然的,隨興的東西,因為李白的“明朝散發弄扁舟”就體現這一點。又有同學說:像飛舞的蒲公英!很美,但,對嗎?我說。另一學生說:不對。“蒲公英”應該是一種富有童年夢幻般色彩的東西。放在這兒不合適。以后同學有人說:像風中的柳絮。不好,否定了。有人說:像牛馬。意思有,但不夠優美。
突然,有位同學舉手說:“像雨打的浮萍!”“為什么”,“因為文天祥曾經說過“身世浮沉雨打萍”,說出當時他命運的不能控制。“好!意境符合。”又有一位同學舉手:“像風中的蠟燭!因為它就像風中的樹葉一樣,無法控制自己,風只要稍微再大點,它就要熄滅。與祥子的狀態極像。”“好!”我情不自禁肯定。
之后,又有一位同學說:“像風暴中的竹筏!”“因為它好像被風暴撕裂了一般,我們好像聽到了咯吱的聲音。”“好,太美了!”
在不知不覺中,一節課就下課了。
我忽然感覺到,就是這么一句比喻句,引發了學生的共鳴與爭論,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遷移能力。課文就是一座金礦,就看我們老師能否成為一個高明的掘金者、啟迪者!如果能這樣長期注意這種課本中的文本精華,學生的語文素養何愁不能有效提高!
提升語文課堂文本教學有效性,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也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只有認真準備好每一堂課,激活課堂真正活力,讓學生熱愛語文,深入探究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帶給學生足夠的營養與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