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丹玲
摘 要:本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比較系統地梳理了當代我國哲學教育途徑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關鍵詞:哲學教育;途徑;問題;原因
在新課改的持續推進之下,我國中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得到不斷的更新。中學生的課堂也變得越來越“有聲有色”。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中學生哲學教育的很多改革僅僅停留在表面,關于當代中學生哲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重知識灌輸
許多教師把哲學原理作為公式,對考題中的問題對號入座地使用公式,再“套用”現實事件進行“聯系”使其具體化。如此“聯系”有利于學生更加從容地應對考試,提高學生哲學考試的成績,培養出越來越多的“考霸”(擅長考試的學霸)。這種機械地教學也是與哲學教育生活化背道而馳的,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習成了對知識本身的拓展和延伸。
二、內容龐雜
哲學教育其實并不是要具體到方方面面。如果在中學哲學教育中追求的內容多而全的話,那么從孔子一直講到胡塞爾就可以充斥整個中學生涯,其他什么都不用學了,這是不實際的。中學哲學教育需要的是掌握哲學的基本,以點帶面。中學生背誦著“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連感性認識都談不上,一方面感性認識需要實踐,在實踐中抓住共同的東西再深化,把感性上升為理論,是從實踐做起的;反過來在理論學習中一天到晚背“條條框框”,沒辦法把共性的東西具體化。背理論不知道怎么用,僅僅是背了“條條”而已,既沒有感性認識更談不上理性認識,這是一條錯誤的認識道路。
例如講物質觀,不是要探討到底哪些東西是物質,而是要抓住講物質觀到底是為了什么?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教師教書上的知識點有哪些,系統是有了,可是對于學生而言,最大的難度在于理解“物質”這個概念,那在哲學課中教師講的重點就應放在這上面,把它講透。其他內容不是不講,而應針對學生自身的差異、理解的深度,不做硬性的全面的要求。這樣的話,至少最重要的學生掌握了,而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背了,結果所有的內容都沒有真正的掌握。
原因:然而考綱中羅列的考點太重系統,卻忽略了理論聯系實際,這就導致教師在哲學教學中要求“多”、要求“全”,可是不要求“深”、不要求“精”。
三、方式單一
現在的學生很少提問題,而提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學生提不出問題,就算他看了哲學書,他也僅僅只能作為一個“接收器”。有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學生連問題都提不出來,那么哲學教育很難真正的影響學生的世界觀、方法論。然而,無論再好的內容也需要一定的方式。
原因: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誤讀,將教學以考試為目標,沒有意識到哲學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僅僅將哲學作為要考試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既定地講授、灌輸。同時,教師缺乏教學藝術,不重視教學方式的選擇。
四、評價體系不合理
(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不合理
2014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明確規定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以升學率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模式。不過,對于學校的評價體系改革,很多都停留在理論上,很多原則性的規定得到了更新,但是在真正對學校進行評價時缺乏與之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我國大多數地區對學校的評價模式沒有得到真正的優化,仍然是以成績、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指標。
原因:國家教育部門不重視學校評價體系的完善,關于普通高中的評價政策文本并不多見,然而能查閱到的有關政策大多數都是理論上的原則性規定。例如:新提出的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究竟具體由誰來實施?如何來實施?都缺少與之相關的實施細則以及配套措施。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操作性不強。
(二)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合理
在我國,不同的教師的差異性沒有得到尊重,教師的成長也往往被忽視。片面要求成績的擔子使很多教師失去了教學的激情。由于教師追求分數,導致在哲學教學上不重視學生知識獲取的感性體驗,很多哲學課堂缺乏設計感,變成了單一地講解既定的哲學原理。
原因:雖然學校對教師都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辦法,但是大多數學校仍然以學校自身的利益為主,忽視對教師的發展性評價,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并沒有完全地依照那些多元化標準,很多時候一些新的制度與理念被停留于形式。
(三)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合理
很少能針對每個學生給予反饋,學生了解到的評價只知道打了多少分。這樣不合理的評價標準使學生習得“學習為了成績”的理念,出現很多高分者低能現象,他們追求學習的優異成績,會考試卻不會生活。
原因:迫于社會的壓力,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原因讓教師們深感無奈,現在在我國,升學和高考依舊是中學學校的一個重心,成績仍然是社會與相關部門衡量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高考作為中學教育的最終關卡使各學校、各教師一味地追求培養出“高分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