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波
摘 要 在兒童美術教育的過程中, 家長作為成人難免會站在成人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成人眼里的事物是真實的,兒童看到的事物是經過兒童“心理”過濾后的景象。成人要求兒童畫出真實就是對兒童的粗暴干預,直接影響兒童的行為表達,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磨滅兒童的想象力,把成人的思維直接灌入,達到成人眼中的效果,讓兒童說大人的話。二是要求兒童畫的畫符合成人的欣賞習慣和標準,這雖然沒有直接灌入思想,但仍要求孩子畫出成人眼里的世界。
關鍵詞 家長 解讀 繪畫作品 誤區 兒童畫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兒童美術經過短時期內的“井噴式”發展,已經進入到全方位開啟兒童智力的“體驗教學”模式中,但是在當今傳統意識為主流的教育環境下,錯誤的教育和做法,讓不懂教育的人反而覺得規矩、正統。目標明確,見效快。正確的兒童美術教育很容易被忽略,家長們覺得這是太隨便、太自由,不被其認可。在“傳統”與“現代”兒童美術教育之間,家長們辨不清方向了,更像“霧里看花”,于是在解讀兒童畫中走進了誤區。筆者長期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家長容易走入下列誤區;
家長誤區一:畫畫一定要像
大部分家長把像作為兒童學畫的標準之一,對那些畫得像的兒童贊賞有加。熟不知兒童的認知發展與兒童的年齡是一致的,什么年齡就有什么樣的“像”,他的作品就應該有什么樣的面貌。以下是兩個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分別從這幅作品中來解讀兒童作品的“像”。
圖1是李哲滔在六歲時畫的越野車,在車身上還畫了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好看的花紋,畫面中表現了越野車里座位上的司機和乘客,前方的紅綠燈以及斑馬線都注意到了。可家長認為這哪里是“越野車”?
一點都不像,家長邊看邊搖頭!
圖2是李哲滔在八歲時畫的寫生作品,兩年后他在對物體的認知、觀察、理解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越野車的外形上看,很好地抓住了外形特點,基本上達到了成人眼中的“像”。后視鏡與車窗有了前后的關系,車窗里也看不到整個座位和人,沒有能看到物體里面的“透視”了。
可以看出,孩子畫得像不像,都不是重要的。關鍵是教師的教法要適應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要強行灌入他們暫時還不需要的技法。當然更需要家長們客觀地去看待問題,不要一味地追求“像”,從而忽視了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孩子的畫越是畫得自由,越是不能要求孩子要畫像物體,孩子強調的是他的感受與理解,而不怎么注意物體到像與不像。家長們千萬不要用“畫得要像”來約束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家長誤區二:畫畫一定要仔細
孩子在畫畫的時候,經常聽到家長的叮囑:“畫畫要仔細啊,要認真??!”家長們喜歡那些線條畫的仔細的,認為畫得仔細就是認真,對畫面干凈、顏色沒有涂出去的畫愛慕有加;而對線條亂,畫面不干凈,不怎么“像畫”的畫認為不好,覺得沒“學出來”,白耽誤“功夫”。
圖3為幼兒園大班小朋友鄒承澍小朋友的原創作品《賽龍舟》,畫面主次有別,內容豐富、飽滿, 是一幅較為生動的記憶畫。家長在跟我溝通的時候,說孩子畫得不認真、不仔細,畫得太潦草。而我并不這么認為,鄒承澍小朋友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嘴里肯定是喋喋不休,一邊畫著一邊還唱著歌了,充滿了激情,你怎能說他不認真、不仔細!我們來看看他畫的龍舟,龍頭的特點傳神,龍舟上的舵手個個面帶笑容、身材飛揚,尤其是鼓手可謂是翹首以待,整幅畫面的氛圍是歡快的,蓄勢待發。這就是孩子的感受,一定要線條畫的很仔細嗎?你看那流動的水,多么自然、隨意。這也剛好映射了孩子在觀看賽龍舟時的心情。
同樣圖4也是他創作的《我的六一》,作品分成四個部分,這大概也是那天的活動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畫面中的線條比圖3中的線條要“安靜”得多,我問了原因大概明白了一二。當天的活動他作為大班的哥哥,還帶了一個同園小班的妹妹,游戲活動還制定了各種規則,比如:兒童電腦房里不允許大聲說話,尋找海豚時需要的齊心協力等,場景的豐富、人物角色的設置恰恰證明了他的投入與用心。
兒童畫無論是畫得細還是粗糙,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思維就是好的畫。那些模仿別人的 ,不是自己想象的,即便是畫得很細也沒有實際意義。畫得線條的粗細往往跟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有關系,一般認為畫得細的就是認真的,但畫得認真的畫不一定線條就細。兒童畫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
家長誤區三:教畫畫很容易
多數家長認為兒童畫畫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在他們眼中,那些線條、顏色都不用動腦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畫,同樣的主題、材料,同樣的老師引導之后,孩子們迅速地拿起紙筆一邊畫一邊嘴里念念有詞,可是我們的家長卻遲遲不動手,一問他們,原來都不知道怎么下手,都認為很難!是的,作為家長認為很難的事情,孩子們呢?孰不知,看上去“什么都不教”都兒童美術是最難教的。教兒童畫專業知識是次要,相反兒童心理學、生理學最重要。為什么這么說?那是因為兒童美術的年齡是最重要的要素,兒童年齡的階段性更是觀察、表現的“分水嶺,是形成作品樣式的主要原因?!?/p>
圖5和圖6是楊梓和小朋友在不同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點,圖5《魚缸》,是他在3歲11個月時的作品,畫中魚缸、魚、龜的表現都不符合承認看法的造型,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孩媽的表情也是非常驚訝:“你畫的是什么東西啊?”我對他說:“和和,你把你的故事講給媽媽聽?!焙⒆雍苷J真地說中:“魚缸里的紅魚拼命地往前游,因為它被咬了,水都變成紅色啦!后面綠色的魚被嚇壞了,它的頭頂上有一只超能量烏龜?!笨窗桑@就是孩子的世界,你不去聽你怎么知道有這么多的故事。事后,我跟這位媽媽誠懇地交流了,跟她說要從他這個年齡段段認知去解讀兒童的世界。
圖6是他6歲10個月的作品,快7歲的兒童在感知上有了明顯的進步,觀察到的事務也越來越多,我們看到的“細節”也就多了起來。最有趣的是消防車在立交橋上行走,就是那樣一根線把立交橋表現得淋漓盡致,橋墩也是歪歪扭扭的,隨時都可以垮掉,可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這個年齡還感受不到立體關系的事實??梢哉f現在這個孩子是我們班里各方面都是最優秀的。
家長們往往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顏色、線條,就會眉頭緊蹙,認為這樣的作品,應該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了。教師在輔導兒童進行創作的時候,應充分了解把握孩子的認知能力。教兒童畫的教師必須要掌握兒童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美術學、行為發展學等知識,并為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服務,而不僅僅是教一幅畫這么簡單。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小畫家,而是通過繪畫能力的訓練培養人的智能和悟性。
參考文獻
[1] 李凌.李凌“慢教育”系列叢書—兒童美術教育瑣談[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
[2] 李凌.李凌“慢教育”系列叢書—解讀幼兒圖畫密碼[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
[3] 楊景芝.中國當代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M].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4] 楊景芝.中國如同原創藝術研究系列叢書—兒童原創藝術指導[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
[5] 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