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耀
摘 要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領悟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提到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之中處處有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合理地指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針對語文創新教學有以下觀點:
1教師創造性地“教”
教師應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形成創造性人格。教學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創設情境,變教為“導”
行源于思。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來源于其創造性思維。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設想,鼓勵他們大膽提出獨特的創新觀點,培養其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與獨特性。在這方面“大禹治水”所用的“引、疏、導”的方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所謂“引”,就是要做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謀部”,起到發起者、組織者與參與者的作用;所謂“疏”,就是教師要做學生思維活動的“清道夫”,當他們的思維遇到障礙時,幫助他們掃清障礙,解決問題;所謂“導”,就是教師要做學生思維活動的“交通警”,當思維走入問題的“十字路口”處時,幫助他們進入思維的正確軌道中來。教學中,這三個字要靈活運用,“引”在問題處,“疏”在疑難處,“導”在關鍵處。
1.2尊重學生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法個性化,源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不同,思維特點各異,興趣愛好不一樣,應允許采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方法進行學習。正是方法的個性化,為學生語文學習中萌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要求學生了解大榕樹的茂盛和鳥的眾多,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相互交流時,有的學生當起了播音員,用準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讀展示榕樹茂盛及眾鳥紛飛的情景;有的學生當起了導游,用自己準確流利的語言向大家描述這“鳥的天堂”的景觀;有的則拿起了彩筆,用繽紛的色彩表達出了榕樹特點及鳥的活動場面……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紛紛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都達到了既定的目標。
1.3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因素
我們的語文教材在課文編排及課后習題的設計方面,體現了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因素。例如《曹沖稱象》、《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等課文都是進行創造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教材的創造性改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要求學生改換角色、改換人稱敘述,故事新編,續寫故事等,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動手,在語言實踐中學習創造,學會創造。例如,為《狐假虎威》中的狐貍平反;續寫《小攝影師》、《凡卡》、《窮人》;為《豐碑》中佇立在風雪中的將軍寫一分鐘的內心獨白;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寫寫富人家的孩子是怎樣生活的……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而且提到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之中處處有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合理地指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
2.1針對專題,指導學生設計手抄報,進行評比
利用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以及學雷鋒、校園文化節、安全教育、常規教育等重大活動,指導學生精心設計制作手抄報參加評比,學生在辦報的過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使自己的設計能力、語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2結合具體課文,指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例如,學習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后組織學生搜集毛澤東的其它詩詞,開一個毛澤東詩詞朗誦會;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后,引導學生調查周圍的環境狀況,小組合作向有關部門寫一份建議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學生在實踐活動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2.3創辦校刊、校園廣播,為學生搭建創新的舞臺
校刊、校園廣播,有少先隊大隊委主辦,輪流主持,競爭上崗,反映校內外趣事、大事,交流學習方法心得,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實際應變能力、課外閱讀能力和競爭意識均得到全面發展,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總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現代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深刻領悟課程標準精神,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