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亮
摘 要 眾所周知,公文是一種國家政治和社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應用文體。公文在當前社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公文的寫作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通過對當前公文寫作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公文寫作存在著諸多弊端,諸如寫作內容與社會實際脫軌、寫作形式教條化、缺乏操作性等。諸此種種推到原因,無外乎教學不足,即教師在進行公文寫作的時候仍將公文寫作當作知識來講授,沒有將實踐引入其中,在缺少公文寫作行為過程的講解中,學生自然而然無法寫出“接地氣”的文章。這也為當前大學語文公文寫作教學敲響了警鐘。
關鍵詞 大學語文 公文寫作 文體思維模型 主旨
中圖分類號:H052 文獻標識碼:A
寫作訓練是一項以思維為中心的活動,離開思維的寫作訓練是無效的。公文寫作與其他類型的寫作其實質是一樣的,同樣離不開思維。由此,教師在組織公文寫作的教學的時候,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內容之外,還要對學生加強寫作思維訓練,以此保證學生寫出高質量的文章。公文寫作的實質反映到具體寫作過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確定公文主旨,二是展開公文主旨,三是表達公文主旨。這也為我們開展公文寫作提供了思路。
1確定公文主旨
公文寫作與傳統的文學寫作有著極大的差別,相較于文學寫作“有感而發”而言,公文寫作更傾向于“奉命行事”,協作者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所要求的內容、形式來書寫,缺乏自我創作空間。這種寫作充滿被動性和服從性,寫作者必須將公務置于自我之上,用黨和國家的先進的思想政策來揣摩公務意圖或者公務活動,并在公務的使命感的驅使下,用所搜集到的公務信息來更新自我已建立的信息結構,也就是說,用公務信息來駕馭自我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寫作者容易產生定向思維。在實際寫作中突出地表現為照本宣科、思想僵硬、形式單一。但是具體的運思是變化的、是隨著具體情況而不斷變化的。比如,在寫一篇“工作總結”的時候,成績七分、缺點三分的“三七開”形式顯得過于老套,不符合寫作發展趨勢。我們雖然強調公文寫作的思維定向性,但是并不代表著模式化,不能用老一套的方式或已有的框架來束縛思維,要做到就事論事,以具體的事件來變化思維。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對公文立意,即確定公文寫作的主旨。在確定公文主旨的過程,我們不妨采用馬正平教授的立意思維方法,即建立“思維模型”根據實際事件生成新的立意。該過程可以表示為:
在該過程的作用下,協作者才能對公務建立感性認識,在大量的感性認識的積累下實現理性認識,以此該理性建立相關的模型,并將自己的寫作思想、意圖等融入其中,如此才能在“不變”中實現“變”,活躍思維。在引導學生建立“思維模型”的過程中我一般鼓勵使用深刻性立意思維操作模型,即在系統化地分析原因、背景、措施等的基礎上尋找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如此保證蘇寫出來的公文具有實用性。
2展開公文主旨
在確定公文主旨之后,需要阿江所建立的模型以書面語言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一呈現過程主要設計文章的布局問題,文本的布局謀篇同樣需要發揮思維的作用。語言表達首先要從起草行文階段入手,利用重復或對比的方式來生成句子的組織結構。這一過程主要可以采用兩種思維模型:一是“漸進”、一是“平行”。所謂的“漸進”的文本思維模式主要是指以一定的客觀順序為基礎來呈現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這種是客觀存在的,不容顛倒的,正如昨天、今天、明天這一時間順序一樣,不可顛倒。因此,公文寫作的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必須保持這種時間、空間、程度等關系不變,如此才能保證文章極具邏輯性,寫出來的內容言之有物。所謂的“平行”的文本行文思維模型主要是指所寫文本中的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一定的平等關系,即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可以隨意變換位置,不影響語言表達效果。在這兩種思維模型下所寫出來的公文內容才會在不可逆的邏輯順序中產生可變的具體內容,如此極具吸引力。
3表達公文主旨
公文寫作的最終目的是將所確定的主旨以文字的形式擴展來看,用生動的語言將文字符號展現出來,在文字中孕育深厚的情感,以此使讀者產生感同身受之感。為了實現這一點,措辭顯得尤為重要。一篇措辭恰當的公文,不僅可以使文章內容顯得準確,還可以使讀者有所感悟。在對措辭進行分析的時候,我發現了兩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一是具體可感化,一是美感修辭化。所謂的“具體可感化”主要是指按照公務內容的時間、因果、過程等邏輯順序來開展寫作。所謂的“美感修辭化”主要是指利用非邏輯思維化手段,諸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段來賦予文本以美感。
總之,在大學語文公文寫作中,教師可以利用文體思維模型,從確定主旨、開展主旨和表達主旨這三方面引導學生以模型化的方式來自由表達,在不變的模型中實現思維的變化,由此在公文寫作中鍛煉學生的主旨提煉、語言表達、思維發展等能力,使其在思維的作用下寫出優質的公文。
參考文獻
[1] 李斌.走向操作:公文寫作文體思維模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
[2] 任福全,李娟,張東澤.公文寫作教學培養大學生寫作能力研究[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