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瓊
摘 要 語文課堂教學的“斷舍離”是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形式上摒棄喧囂浮華,內容上舍棄無效環節,變熱熱鬧鬧的“教”為扎扎實實的“學”,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
關鍵詞 斷舍離 教會 學會 學生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斷舍離”原本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創造一個身心自由的空間”。在如今這樣一個經濟發展、物欲橫流的時代,悄然間刮起了一陣清新的簡約之風,“斷舍離”逐漸成為了一種力求以“人”為主體的現代簡約生活新理念。課改十六年,在各類語文教學公開課和教學比賽中,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日益精彩紛呈、美輪美奐,逐漸成為了一門頗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形式。但真正的教育應當是最真實最簡單的教育,“大道至簡”“簡簡單單教語文”才是最接近語文教育的實質。不妨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來個“斷舍離”,讓它回歸本真,重獲自由。
1斷絕與學習目標無關的教學內容,清清楚楚地“教”,明明白白地“學”
我們的語文課教什么?一篇課文教什么?一節課又該教什么?這是每一位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才能夠思考“怎么教”。很多教師上課的時候似乎都在努力展示“教師怎么教”,而模糊了“這節課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問題。的確,我們的課堂是精彩而豐滿的:漂亮的板書繪畫,動聽悠揚的配樂朗讀,生動感人的故事,還有許多拓展延伸的課外知識、影音資料。
為了踐行“斷舍離”的語文課堂,我嘗試著教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學生通過獨立閱讀、小組交流,找出文中關鍵詞,用提綱或思維導圖等方式做讀書筆記,把文章的脈絡、結構、主要內容以及表達方法用簡約的圖文表達出來,即思維導圖或讀書筆記。找關鍵詞是一個難點,我先在黑板上做一個半成品,上面有一級和二級關鍵詞,讓學生依著思路找出三級、四級等關鍵詞并寫在上面。學生除了自己獨立完成,更重要的是可以拿著自己的作品(或半成品)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互相補充、完善,形成一份內容充實、結構完整、圖文并茂又富有個性的漂亮筆記。教師就是這樣簡簡單單、認認真真地教學生學習的。
2舍棄教師無效的提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思考去探究
“恰當的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能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但是,如果教師提的是無效的問題——沒有必要問或根本無須思考的問題,則不僅不能引發思考,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還可能培養思維的“懶漢”。鄭圓鈴教授說:“閱讀最困難的部分不是去讀,而是去思考。”教師一定要善于設計課堂提問,做到精簡、精煉,兼顧不同的認知層次,提出指向高層次思維水平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開展批判、創意思維”能力。
清華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老師上了一節單篇經典課——《阿長與<山海經>》,她先讓學生自由讀文,找到“課文講了阿長的哪幾件事?魯迅對這些事有什么態度?”這一貫穿全文的問題,然后通過坐標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到底是喜歡阿長多還是討厭阿長多?在理解事件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對阿長的特殊情感。最后采用求主舍次法,詳細的講解了六件事中的“擺成大字”、“逼吃福橘”和“買《山海經》”三件事。三件事的具體學習完全交給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整節課竇老師時而站在講臺前進行正確的啟發和引領,時而站在學生旁,與學生共同參與問題的匯報,但更多的是站在學生后面,真正做到了孩子的課堂孩子做主。
李希貴校長說:“什么時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美國小學老師則認為:學習就是帶著很多很多問題到很多很多地方尋找答案,美國小學生就是這樣帶著問題積極主動地千方百計地“做課題”的,這是他們讓二年級的學生常用的一份記錄表:
3舍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會”陳舊理念,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的“學會”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上過一節習作指導課,他讓學生依據課文中的一段話,學習其總分式的表達方法練寫一段話(學習目標)。課的設計很簡單,然而教學效果出奇的好,學生情緒高漲,個個能說會寫,學生該掌握的知識點均被老師一一驗收過關,怎一個“扎實”了得。這樣的設計許多老師都會,甚至更精彩,可老師們為什么就是達不到于老師這樣的教學境界呢?于老師在解讀此課時說:“我們的老師不僅是教過了,教對了,還要讓學生學會了!”那些花樣繁多、電光聲色的以老師的“教”為主的課堂,關注的是教師自己的教路,如何設計教,如何讓課出彩,如何表現自己;而于老師的簡簡單單教語文的課堂,老師關注的是學生,是學生的起點,即學情,關注的是課堂的生成資源。語文課不是老師練表演、練口才,而是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