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航
摘要:中國歷史建筑的最杰出之處,是在統一規劃下營建形成的,體現了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與全國財富的結晶,具有空前的整體性、統一性。
關鍵詞:民國時期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建筑意象
一、民國建筑修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民國建筑是一個特有的歷史時期中國建筑思潮的縮影,記載著一段學習西方,國人向世界學習的故事。在當時的華中重鎮武漢,由于歷史原因,在毗鄰老城區的地方存在一定規模的租界區。自租界規劃開始,武漢正式引用了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和思想。一部分建筑則直接由外籍建筑師設計并建造。
民國時期的建筑多為磚混或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的房屋有一個特點,房屋的正常壽命周期為七十年,如無妥善的修繕,在時間上進行推算,建造時間上最靠后的一批民國建筑,也步入了其壽命的終點。
對民國時期建筑的走訪調查中民宅最能反映那一時期民眾的生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其修繕與維護卻比較棘手,大部分依然有人居住,修繕過程中房屋的產權問題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武昌老城區的民國時期民宅分屬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按照有關規定,私有產權的由私有人承擔,屬于公有產權的民國時期民宅其產權一般屬當地房管所、物業公司或其他房管部門,一部分的民國時期民宅年久失修,居住的居民人員組成比較復雜,對于這些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淡薄,民國時期的民宅屬于歷史文物,其修繕過程比較復雜,對設計方的技術與經驗有特殊的要求,設計施工人員不僅要具備堅實的設計施工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建筑知識。
民宅外部??梢娂由w部分,而這些住宅內部空間的延伸部分很容易破壞原有的建筑墻體與內部結構,加上規劃的不合理,住宅周邊易形成臟亂差的現象,影響了建筑的價值與美感,對室內改造的不合理,極易對建筑造成二次傷害。即使業主按照規范進行翻修,也會有諸多問題,要遵照建筑原有的建筑結構與外貌,由于對技術與材料的特殊要求,相對于一般家庭而言修護費用比較昂貴,沒有多少補貼,既修不了,也不能拆,進退兩難。而且這些民宅屬于歷史文物,其維修需要相關部門的審批,過程耗時耗力。還有一類民國民宅屬于公屋,其管理維護費用有政府的財政支持,但卻依然處于一個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現狀。例如有一些民國建筑存在于廢棄的工業區,工廠區是拆除還是改造。在拆除后的地塊上新建建筑,如何處理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或者新老建筑和周邊區域功能之間的關系,有時候為了一小片民國時期歷史建筑的空間功能重構,整個周邊區域的功能都需要重新規劃,成本之大讓人望而卻步。
二、保護過程中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
在最初的城市規劃上就陷入了誤區,一個城市里面,建筑應該側重于它的意向性,假如把城市看作一個復雜的生命體,城市里的街道、景觀節點、建筑等等其實就是這一生命體的肢體和五臟六腑,建筑群體的意象性就像是靈魂一般的存在。在規劃之初,就沒預想到城市未來的發展所需,沒有分清城市意象中的重點部分,那些歷史建筑才是城市建設中的靈魂,應該以這些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的建筑為重要的城市節點,將城市的各個區域功能連接起來,而不是圈出一塊城市區域的功能布局后再來考慮這些歷史建筑的安置問題,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如何讓這些歷史老建筑最大化的為城區帶來經濟效益是一個可行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加的引起城市的規劃者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規劃上面的偏差造成了現在城區里一些民國歷史建筑在保護中面臨的尷尬,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一文中,梁思成先生說:“最重要的還是這種類型,各個或各組的建筑物的全部配合;它們與北京的全盤計劃整個布局的關系;它們的位置和街道系統如何相輔相成;如何集中于分布,引直與對稱;前后左右,高下起落,所組織起來的全部部署的莊嚴秩序,怎樣成為宏壯而又美麗的環境?!睔v史建筑的一系列問題并非是建筑本身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區域性的。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詮釋我們鑄造城市建筑的方法,借鑒別國的方法能不能適用,這些方法對于其他一些國家也許很實用,但是中國是一個十幾年就會更新一次的國家,要想處理好民國時期歷史建筑和這些新的建筑群落之間的對話語言,這種方法可能并不適用于中國。還有就是意象的營造,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是一段時期中國民眾生活意象化的縮影,這是一個標志物,這個標志物被以建筑物的形式建造出來安放在這片區域里,但是從國人的心理來說,想要確立一種標志物并不容易,中國人從骨子里就有種不甘于落后的本性,如何來定義這一標志物,是不是新生事物就是一定是符合我們實際需要的,當摩天大樓在西方城市興起,承載著我們歷史文化的老建筑本當成為我們城市標志物,這些城市建筑卻被我們忘卻了,我們追逐那些新生的建筑物,這里矛盾的是,在不斷追逐新的標志物的時候,真正的標志物也就不會存在了。
三、探索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城市的起源是藝術,發展只是需求。中國當代城市缺少了一種藝術氣息,對于一個經常拆了再重建,反反復復折騰的國家,這種城市藝術無從談起。建筑作為城市環境構成的磚塊有著它的意象性,每個人可能對城市里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都有著獨立的意象。意象作為一種研究歷史建筑意向的方法,就像是心理學中所研究人類認知方式一樣,人們對意象的人有著共同的心理過程,從人們共同的意象中總結出這些內容所包含的元素,并且積極的探討他們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以這些實踐的結果來指導我們的民國時期建筑群改造。但是不論如何,這種改造中形成的意象并不是對客觀事物絕對真實的反映,這就像是一位畫家寫生一樣,并不會關注每一個角落。實際上這種感覺就是我們腦中意象出來的面貌,它可能只是片段的組成。所以組織我們腦海中的片段,讓我們意象中的民國建筑改造面貌更加的清晰、和諧、豐富多彩才是民國時期歷史建筑改造的根本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