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先發
摘 要 銅、銀、金是我國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屬,以徐坑銅多金屬礦為研究對象,掌握地質特征、礦區地質、礦床成因與找礦標志等,為下一步礦產開采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銅多金屬礦 地質特征 礦床成因 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1概況
徐坑礦區屬于低山-丘陵地貌區,山脈連綿起伏,地形切割較強烈,溝谷大多呈“V”型,局部呈“U”型谷,地表水系發育。礦區內最高海拔為761.0m,最低侵蝕基準面約為240m,相對高差521m。礦區內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山坡自然坡度25-35€埃植吭?0€埃脖環⒂5乇澩蠖轡釁祿斂悖倒檔琢閾腔頁雎丁?笄揮諉鑫鞅甭∑鶇喜浚倍蛘汀篤葉狹汛倍撾韃啵鮒辛壓瘸煽笱譴肫殖恰巢煽笱譴換悴課唬備們治揮諭嘟鶚粢患凍煽笤毒扒校蹈=ㄊ≈匾慕鷚嘟鶚舫煽笤毒扒弧G謚小碓糯夭愎悴跡醫疃苛遙狹壓乖旒⒂煽蟮刂侍跫己茫ㄈ繽?)。
2地質特征
2.1地層
出露基底層及蓋層兩套地層。基底層在區內廣泛分布,從老到新依次為早元古代麻源(巖)群南山(巖)組(Pt1n)及中-晚元古代馬面山(巖)群大嶺(巖)組(Pt2-3dl)、龍北溪(巖)組(Pt2-3l)。南山(巖)組主要分布在北西部;大嶺(巖)組在區內的南部零星分布;龍北溪(巖)組主要分布在南東部,為區內銅多金屬礦的主要含礦層位,已發現的徐坑中型銅礦床即位于該地層中。三套地層均為變質巖系地層。
蓋層為中生代地層,從老到新依次有:早侏羅世梨山組(Jl)、晚侏羅世園盤組(Jy)、早白堊世石帽山群寨下組(Kz)、沙縣組(Ks)。沙縣組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區內南西部,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其余地層均零星出露。寨下組的巖性為火山碎屑巖,其余地層的巖性為碎屑沉積的泥巖、砂巖、砂礫巖。蓋層與基底層呈不整合接觸。
第四紀地層(Q)為沖積層,主要沿河流及村莊周邊分布,由砂質粘土和砂礫卵石組成。
2.2構造
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僅在基底變質巖地層中發育一些小的褶皺。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近東西向,斷裂性質為壓性、壓扭性。北東向以林墩斷層、房道斷層最具代表性。二者走向均在北東40度左右,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60度左右。斷層兩旁巖石因受擠壓而破碎,常產生斷層角礫巖、構造透鏡體、小扁豆體,葉臘石化、硅化蝕變也較普遍,為壓性—壓扭性斷層。斷層切斷了燕山晚期花崗巖及東西向斷層,故形成的時間較晚。
斷裂的發育為區內礦液運移及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空間條件。
2.3侵入巖
區內侵入巖較發育,主要有加里東期白云母花崗巖( 3)、燕山晚期第三階段第三次侵入含黑云母花崗巖( 53c)。其中加里東期白云母花崗巖規模較小,在區內零星分布;燕山晚期第三階段第三次侵入含黑云母花崗巖規模較大,主要分布在區內的北西部,南東角局部亦可見及。區內脈巖發育,主要類型有花崗斑巖( )、石英斑巖( )、偉晶巖( )、閃長玢巖( )等。
3礦區地質
(1)地層層序
礦區內出露地層較簡單,從老到新依次為早元古代麻源(巖)群南山(巖)組(Pt1n)、中-晚元古代馬面山(巖)群龍北溪(巖)組(Pt2-3l)、第四紀地層(Q)。
早元古代南山(巖)組(Pt1n):分布于際村南側。主要巖性為條帶狀黑云(二云)石英片巖、黑云斜長變粒巖,混合巖化現象較強烈,沿片理見有較多的長英質脈體,呈黑白相間條帶;
中—晚元古代龍北溪(巖)組(Pt2-3l):大面積分布于區內徐坑-萬木林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北西,傾角15-50€埃潯渲食潭任唐蟻啵椅嗌爸始懈潑局恃遙囪倚宰楹咸卣鞣治鲅倚遠危?
第四紀地層主要分布村莊及河流兩側,呈條帶狀展布。主要為殘坡積層及河流沖洪積堆積物組成,殘坡積層主要為泥質粉砂、砂質粘土;堆積物主要為砂礫卵石。
(2)礦區內褶皺不發育,區內見一條斷層,編號為F3。斷層特征如下:
F3:分布于勘探區北西側,在區內走向延伸達2.7Km,破碎帶寬度2-18m,破碎帶內巖石為碎裂巖,巖石具硅化、黃鐵礦化,性質為壓性,產狀:15-50€?SE∠55-60€啊Q囟狹丫植考允ぱ已衣齔涮睢Q嗌皆縉諶夂焐爻せǜ諮遙ā?2(3)c)與中—晚元古代龍北溪(巖)組(Pt2-3l)即以其相接觸。
(3)侵入巖
礦區內出露的巖漿巖為燕山早期肉紅色鉀長花崗巖( 52(3)c),主要見于礦區內北西角。
礦區內脈巖較發育,方向有二組:北東向、北北東向。北東向脈巖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規模較小,脈巖走向長一般50-180m,傾向北西,傾角20-40€埃槐北倍蚵鲅夜婺1缺倍蚵鲅夜婺I源螅ざ紉話?00-700米不等,傾向北西,傾角50-65€埃煽蠛舐鲅遙植康囟渭淝卸峽筇濉B鲅業鬧饕嘈陀校夯允ぱ遙ā 。⑸臉ょ閶遙ā 。⒒ǜ詘哐遙ā 。⑽熬а遙ā。┑取?
另外礦區北西側的花崗斑巖分布面積達0.18Km2,呈巖瘤狀產出。
4變質作用和圍巖蝕變
4.1變質作用
礦區變質巖系的原巖為一套淺海相沉積的碎屑巖、砂質泥質巖、含鈣鎂硅酸巖類等,礦區變質巖系應屬中溫中低壓型變質相系。
4.2與成礦關系
礦區龍北溪組中變質巖層,在原始沉積過程中,富含銅、銀等金屬元素,形成礦源層,在區域變質的溫度、壓力、揮發組分和變質熱液,特別是變質熱液的作用下,發生遷移,在構造及巖漿侵位有利部位進一步沉淀、富集成礦。
4.3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主要有碳酸鹽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等。
5礦體特征
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賦存于龍北溪(巖)組第二巖性段(Pt2-3l(2))綠片巖中;工業品位以上礦體規模大小不一,長約100-2000m,斜深40-913m,真厚度1.00-10.04m;Cu品位0.15-2.55%,Cu元素在走向和傾向上具有貧富相間,分段富集現象;礦體形態較規則,其產狀和形態往往受綠片巖地層產狀和形態控制并與地層一致,沿走傾向具舒緩波狀扭曲;礦體走向20-33€埃閬蟣蔽鰲⑶憬?0-45€埃豢筇宸植莢?384-376m標高之間;北北東向脈巖偶見其切斷礦體,對礦體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影響范圍很小;礦體沒有受到成礦后小斷裂影響。endprint
6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6.1礦床成因
礦體主要產于龍北溪(巖)組斜長角閃(片)巖中,受地層層位控制,與圍巖呈整合關系。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礦物在礦石中呈浸染狀構造、浸染-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其走向排列與圍巖紋理、片理產狀一致,具有沉積變質礦產特征。
礦石的容礦巖石主要為斜長角閃(片)巖,其原巖為基性火山巖為主夾砂泥巖、泥灰巖,屬海相火山噴發沉積產物。礦體上、下盤常見花崗斑巖、閃長玢巖等,其附近礦體較厚或較富且礦石(或容礦巖石)具較強的蝕變,主要有: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等,具明顯的熱液疊加改造特征。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乳滴狀結構、交代殘留等結構;其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浸染-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既有沉積變質特點,又具熱液交代特征,根據以上特征,初步認為本礦床成因類型:為海底火山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礦床。
6.2找礦標志
地層巖性組合標志:中-晚元古代龍北溪(巖)組第二巖性段的綠片巖層是本礦床的“礦源層”,也是主要的容礦巖石,為區域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
金屬硫化物礦床次生氧化帶標志:少數礦體露頭風化后、形成“鐵帽”,礦石呈蜂窩狀構造、膠狀構造,往往有灰黑色的褐鐵礦斑點或孔雀石,這是礦(化)體的直接標志。
圍巖蝕變標志:礦體及其圍巖中普遍具較強的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硅化、碳酸性化及絹云母化,使巖石呈現暗綠、黃綠等色調,這是間接找礦標志。
物化探異常特征的標志:在綠片巖層上有明顯的高極化率、低電阻率異常地段往往是找礦的有利部位;土壤地化銅、銀等元素異常高含量地段是尋找礦(化)體的有利部位。
7結語
通過對該礦體地質特征、成因與找礦標志分析研究認為該礦體產狀總體較緩,礦床成因為海底火山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礦床。礦區內已發現了多個銅多金屬礦體,且礦區物化探異常較發育,成礦地質條件較好,?號激電異常深部已發現五條主礦體及多個礦化蝕變帶,是尋找海底火山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銅多金屬礦床的有利靶區。礦區位于閩西北隆起帶南部,北東向政和—大埔斷裂帶北段西側,閩中裂谷成礦亞帶與浦城—順昌成礦亞帶交匯部位,同時該區又位于銅多金屬一級成礦遠景區中,系福建省重要的金銀多金屬成礦遠景區之一。區內中—晚元古代地層廣布,巖漿活動強烈,斷裂構造極為發育,成礦地質條件良好。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建甌市徐坑礦區長坑垅礦段銅礦勘探報告.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2014(03)
[2] 1:20萬建甌幅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福建省區域地質調查隊,1974.
[3] 福建省建甌市徐坑礦區銅多金屬地質普查工作總結.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