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讓思維的花朵在語文課堂上爭奇斗艷,無疑是語文教改的重要課題和努力方向。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語文知識的構成存在多種形式,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在進行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教學活動中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很好的完成語文學習。因此在語文課程中有機結合了語言以及思維兩大模塊,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應強化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將重點研究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激活方法。
一、教會學生觀察
觀察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視聽器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增強感性認識的直觀思維訓練方法。
在觀察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應落在養成學生邊觀察邊動腦思考的習慣上,指導學生注意尋求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特殊之處,在對比中找出特點,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平常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或從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內在的聯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實物的觀察、人和事的觀察、圖畫的觀察等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學習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后,了解到楊朔在參觀養蜂場時,不只看到了那些嚶嚶嗡嗡的蜜蜂沸沸揚揚的忙碌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種從來不爭、不計較得失的品格。“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是作家在認真觀察基礎上積極思考的結果。從仔細觀察對象→發現特點→分析本質→展開聯想,這種思維的過程正是初中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種特質。于是,我讓學生課余時間尋找目標觀察,并遵循上述思維模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對象本質。有一學生在“Discovely(探索)”頻道中看到有關鷹的介紹,她發現了鷹不畏風雨、搏擊長空、以強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標并睿智地克敵制勝的特點后,聯想到作為學生也應該像鷹那樣對待學習與生活,不畏困難,堅定不移,并發揮聰明才智克服前進中的障礙,走向成功。學生在習作中寫道:“生活告訴我,頑強、睿智、有力、上進才能達成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我也要告訴生活,我要成為鷹一般的強者。”
二、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思維所反映的對象總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和它們之間的規律性聯系,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經過具體化,把同類歸在一起的思維訓練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來概括文章的中心,通過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語言來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感知文章的表達方式來感悟各種表達的效果。
我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記敘了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舍己救人、不怕艱苦等事跡,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讓學生通過圈劃志愿軍戰士在松骨峰戰斗中與敵人英勇搏斗的詞句來體會他們的堅韌和剛強。學生通過比較文中記敘、議論、抒情等的表達方式,來領悟其不同作用:敘述、描寫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舍身救人、不怕艱苦等三件事讀來令人感動,用排比句式進行議論、抒情,讀來能讓人更強烈地感悟到志愿軍戰士們是最可愛的人。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宋代大學者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疑”的重要性。而實際上很多老師剝奪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權利,只是老師把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拋向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識,更不用說創新意識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要努力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會提問題,提出與他人不同的新問題的能力。如開始學生質疑往往只能在文章字詞的表面,這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把文章的前后文、不同段落聯系起來思考,提出一些深層次的疑問,然后,再拓開思路,要求把課外閱讀、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思考,步步引導,最后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并根據自己的見解進行有創意的發言和敘述。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在講課前,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可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成“好問”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進一步的發揮。
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形象思維
中學時期,學生廣泛地涉獵著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接受著文學藝術的熏陶。這使他們對文學寫作產生了強烈的愛好和向往,期待著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表現自己詩一般的生活,這就促使他們的創造性形象思維得到迅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創造想象發展迅速,而且趨于現實化。中學生和小學生相比,一個質的飛躍便是努力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在想象加工的方式上,初中生大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基礎,適當地進行一些想象或虛構,即在再現性形象思維中摻和著創造性的因素。到高中階段,學生則可以通過想象調集頭腦中的有關表象按照自己的意圖進行分解和組合,創造新的形象。一部分學生已能進行散文、詩歌、小說的寫作,以文學的形式來反映生活,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時期,他們的想象逐步趨于現實化,他們的理想更加符合實際,為今后的文學寫作奠定了基礎。 在創造性形象思維中,只有將情感融合于想象之中,才能創造出感人的形象。初中生的情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往往還富于沖動性而缺乏穩定性和理性。因而,這一階段他們創造富有美感特征的文學形象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他們的作文中經常容易出現空洞、游離的抒情段落,情節的發展也缺乏內在情感的脈絡。到高中階段,學生的情感趨于穩定和理性,這使他們能夠較好地將情感與想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傾注著主觀情感的文學形象。這一進步標志著他們的創造性形象思維的質的飛躍,他們中的文學愛好者,已初步具備了文學創作的思維素質。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而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的探索和實踐還剛起步,有待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和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 龐臣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激活學生思維,《南北橋》, 2017(8)
[2] 黃洪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淺談創新思維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中學教學參考》 , 2012 (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