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瑞
摘 要 建筑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之一,但受工期的制約,許多建筑施工需要在冬季進行,混凝土施工則是建筑施工重要手段,但冬季溫度對于混凝土結構物質量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對如何提高冬季施工技術保證混凝土結構物質量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冬季施工 混凝土結構 質量
中圖分類號:TU755.8 文獻標識碼:A
建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的外觀、使用功能等要求也隨之提升,使得建筑施工的工期有一定的增長,冬季施工是不可避免的,而混凝土在冬季受到低溫影響容易產生凍裂現象,從而影響建筑施工質量,因此,在建筑冬季施工過程中做好混凝土結構物質量控制工作對提高建筑施工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冬季施工混凝土的特點
冬季施工的特點。當最低氣溫在0℃及以下,或是日平均氣溫在5℃及以下,建筑施工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才能順利進行,這種情況被認為進入冬季施工狀態,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冬季施工由于環境條件的制約,建筑施工質量較易發生質量問題,是事故多發期,且以鋼筋混凝土工程居多;第二,冬季施工的質量事故具有滯后性,容易影響建筑的使用期限;第三,冬季施工需要的準備工作需要更加完善和謹慎。
冬季施工混凝土受凍后水分會由邊緣向中心轉移,使得孔隙率顯著上升,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會對混凝土結構強度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由于鋼筋的氧化腐蝕作用,混凝土會沿著主筋方向產生裂縫,冬季的低溫會使水泥水化趨于停止,混凝土表面起灰,粘聚性、保水性降低。
2冬季施工影響混凝土結構物質量的影響因素
冬季施工的混凝土結構物質量易受到溫度的影響,首先,低溫會使混凝土中部分成分的性質發生變化,影響混凝土的凝固效果,其次,冬季的低溫會對施工人員的身體狀況具有一定的影響,會打擊施工人員的積極性,產生消極怠工心理,不利于建筑施工的順利運行。
混凝土的施工材料是保證冬季施工質量的關鍵,冬季的低溫容易使混凝土出現凍裂現象,因此在材料選擇方面需要選擇配比質量較高的原料來改善混凝土的結構物質量,同時混凝土原料的選擇要根據施工場地的氣候環境等作出適當調整。
建筑施工人員的整體素質會直接影響施工的效率和質量,受冬季氣溫的影響,施工人員操作儀器設備的難度上升,儀器設備的損害速度也會隨著氣溫的降低而加快,導致儀器養護成本增加。
3對提高冬季施工技術的建議
3.1加大施工人員培訓力度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在進入冬季施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非常重要,混凝土結構物質量在冬季施工中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對施工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要高,如果施工人員不能很好的掌握冬季施工的技巧和規律,不能很好地掌控混凝土結構物質量,會對建筑施工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在面對突發性事件時不能及時作出反應,因此要對施工人員進行國家相關方面規章制度、冬季施工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施工人員理論實踐能力。
3.2做好施工前準備工作
首先要充分了解施工當地的氣象情況,了解當地的氣溫變化、低溫持續時間、最低溫度、冰凍期、最大風雪等資料,及時了解施工過程中未來一周或更長時間的天氣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施工方案;其次,要編制和完善施工技術文件,作為施工過程中的指導性文件,內容包括施工流程、工程質量的控制重點及難點、突發性事件的應急方案等;再次,做好技術交底工作,避免操作人員因違反冬季施工規律或操作不當,造成人為工程質量事故。
3.3完善原材料的配合比
冬季施工的氣溫條件決定了混凝土的一些比例需要作出適當調整,可以提前在實驗室進行不同溫度條件下,最合適的配合比,冬季施工混凝土的比例配置要嚴格按照相關施工技術規范提出的要求執行,同時要結合施工當地的氣候條件完善和修正,在確定混凝土配合比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對原材料供貨地進行實地考察,最大程度的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3.4做好混凝土的養護工作
冬季施工要根據當地的氣溫情況、結構物情況、施工進度及能源要求等來確定混凝土的養護方法,首先可以使用覆蓋保溫法,用保溫材料覆蓋在原材料表面,與水泥水化釋放的熱量共同維持混凝土強度需要的溫度,保證混凝土免受凍害威脅;其次可以利用外部熱源進行加熱養護,促進混凝土強度增長,維持混凝土溫度,促進混凝土快速固化、強化,保證混凝土結構物質量。
3.5選擇合適的施工位置
在建筑施工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施工現場地質條件不同會使得建筑施工質量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施工地點進一步提高施工質量。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建筑施工人員要提高冬季施工對混凝土結構物質量的影響的重視程度,積極提高和創新建筑施工技術,做好事前準備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避免混凝土凍害的發生,避免因混凝土結構物質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從而提高建筑施工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俊峰.冬季混凝土施工技術及裂縫預防[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3):223
[2] 施偉.冬季道路橋梁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技術[J].中國房地產業.201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