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艷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辟了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時代。本文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現途徑兩個部分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力求提高公眾的法治意識,助推法治國家建設。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途徑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這有利于推進法治政府、法治中國的進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不斷深化法制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依憲治國,切實尊重和維護憲法權威;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配置資源、保障人權、馴化權力的良法善治。在國家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領導干部帶頭遵守法律,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守住法律底線,運用法律思維處理各種問題。可以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就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在物質條件滿足之后,人們越來越關注公平正義問題,在當今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們應當通過法治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科學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義訴求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公眾通過法治方式,依法維護和實現自己表現為法定權利或權益的公平正義;通過法律合理分配各種資源,使人民獲得公平的待遇;通過嚴格司法程序制定符合大多數人意愿的規則,實現司法程序的公平與正義。
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穩定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法治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壓倉石。在改革攻堅期、發展機遇期、社會風險期“三期疊加”的今天,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前進的道路上也必然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只有依靠法治、踐行法治、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才能讓各項改革蹄疾而步穩地前行,才能讓各項事業行穩而致遠的發展,才能使全國人民生活在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里。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現途徑
1、堅持科學立法、完善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實現有法可依,只有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基本制度依循。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加強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努力推動立法從服務于經濟總量向服務于經濟發展轉變,要更加關注公共服務的立法,從而實現科學立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2、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線。雖然國家一再強調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然而,有些行政部門仍然無視法律的權威,在工作中不按照法律辦事,不作為或者亂作為,影響了黨的形象。因此,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的步伐,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職能,實現職權法定,使各級政府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確保法律、行政法規有效執行。同時,要加強對各級政府行政權力的監督,對于在行政過程出現問題情況要嚴肅問責,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只有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才能防止腐敗,糾正以言代法、恃權凌法、徇私枉法之風,防止和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之風,從而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
3、深化司法改革,保證司法公正。深化司法改革、促進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逐步提升,司法公正已經成為人民的普遍關切的問題。因此,司法部門要始終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加強民生案件審判,大力解決執行難、涉訴信訪化解問題,堅決防范冤假錯案,積極開展以案釋法,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的文明進步和溫暖,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眼前。同時要勇于創新,有序推進司法改革試點,提升公正司法水平;要實現司法公開,即公開司法辦案的各個環節,除法律規定需要保密的都應該向民眾公開;要落實辦案人員終身追究責任,無論是在職還是退休后一旦經手的案件出現問題都要追究其責任。
4、開展法制教育,弘揚法治精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并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因此,我們要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真正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并逐步深入人心。第一,法制宣傳教育要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使法制宣傳服務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服務改革開放。第二,法制宣傳教育要著眼于群眾的實際,在法制宣傳中服務群眾,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第三,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肖金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創新[J].山東社會科學.2015(01)
[2]李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意義[J].法學研究.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