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相君
摘要:后勤裝備是為軍隊的衣、食、住、行和作戰訓練提供保障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民用裝備有許多天然的聯系,表現出明顯的軍民通用性。我軍應廣泛深入地開展軍民融合式后勤裝備維修體系建設,以確保軍事安全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發掘、利用現代市場和民間商貿工業資源為手段,達到提高后勤裝備維修保障效能的目的,積極探索一條適合我軍實際的軍民融合后勤裝備維修保障道路。
關鍵詞:部隊后勤裝備;融合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而提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軍民融合是實現寓軍于民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基本方略,是使配置于國防和經濟領域的各種資源產生合力,擴大國防利益與經濟利益的交匯點,從而實現國家總體戰略目標效益最大化。而單純依靠軍隊自身的科研力量和保障力量,已經無法滿足后勤裝備發展的需要,必須積極推進后勤裝備軍民融合式發展。
1我軍后勤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必要性
1.1順應世界后勤裝備發展趨勢客觀需要
發展信息化后勤轉給不僅涉及經費投入,還與研發技術,生產企業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以美、日、俄等為代表的國家在后勤裝備發展過程中,推進軍民融合,通過軍民一體化來實現后勤裝備創新發展。如美國在科研上把軍事與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后勤裝備的軍民兩用技術,把財力集中于那些投資強度大且又是軍事專用的技術方面,而對于軍民兩用的關鍵技術,則由軍民雙方共同研發。這樣,既能發揮民用規模經濟效益和民間技術創新的優勢,又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軍費,提高國際競爭力。日、俄等國家也通過采取對可生產軍品的民間企業進行優惠扶持、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等手段來促進后勤裝備發展。
1.2實現后勤裝備復合式發展的戰略選擇
為了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確定了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發展思路,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式發展,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當前我軍后勤裝備機械化建設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又面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嚴峻挑戰。對后勤裝備來說,由于其民用技術優于軍用的情況更為多見,民用科技領域取得的進步為后勤裝備軍民融合打下了良好的科技基礎。通過利用民用資源,將各種高新技術嫁接到后勤裝備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后勤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因此,通過軍民融合,充分利用地方先進的技術儲備,可以較快地解決后勤裝備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顯示問題,為后勤裝備的復合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證。
1.3后勤裝備適應信息化戰爭的內在要求
信息化戰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進程短促,物資消耗量巨大,當戰爭爆發時,其對后勤裝備的需求急劇增長,而當戰爭結束轉為和平時,其需求又會極具收縮。戰爭變化在短時間內引起的這種大起大落的需求,是原先那種封閉獨立的軍工系統難以適應的。因為當戰爭轉為和平時,軍工系統會沉淀出大量剩余的軍工生產能力。如果將它們保留,會造成大量人、財、物的閑置和浪費;如果另作他用,一旦戰爭爆發,現有的軍工生產能力又難以滿足戰爭的急需。解決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后勤裝備走軍民融合的道路。
2 如何構建軍民融合的后勤保障體系
2.1 建設軍民兼容的聯合保障平臺
構建軍民融合的后勤保障體系,應站在國防建設全局的高度,通盤考慮民用基礎設施建設的軍事功能,全面打牢軍民融合的硬件基礎。基礎建設軍民兼容。應積極探索民用設施和軍用設施功能的關聯性和共有性,在民用基礎設施建設中搭載軍事需要,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軍民兼容。在我國,民用基礎設施軍民兼容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應充分發揮軍地協調優勢,做好軍民兼容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工作。技術裝備軍民兼容。應堅持把技術裝備建設作為衡量國防實力和作戰能力的重要標志,發揮地方在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優勢,做到民為軍用、平戰結合。應積極協調軍地技術力量,充分融合軍地技術資源,集中精力破解制約軍事裝備建設方面的難題。
2.2 加強貼近實戰的后勤保障演練
應充分發揮軍地雙重職能,堅持按照聯合作戰要求,著眼戰訓一致、平戰一體,重點協調抓好聯合作戰后勤保障演練。全員實裝演練。著眼未來作戰任務需要,按照不同軍兵種、不同方向、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等多種因素交叉融合條件下的后勤保障需要,結合聯合作戰演練,堅持把作戰部隊后勤保障力量從事無巨細的繁瑣保障任務中解放出來,積極探索和實踐適應聯合作戰條件下的軍民融合保障模式。信息對抗演練。按照信息化條件下綜合集成、整體聯動的要求,通過后勤保障指揮體系與作戰指揮體系間的信息兼容,實現聯合作戰條件下與作戰各要素間的編組推演、整體合練,重點是以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聯合作戰樣式為主進行編組合練,實現聯合作戰條件下作戰指揮與后勤指揮的互聯互通。
2.3 健全科學規范的法規制度體系
軍民融合的后勤保障體系,涉及軍隊和地方諸多領域,必須采取有效的機制措施、科學的法規制度來實施保障和銜接。要以《國防動員法》為依據,著力做好相關配套制度的修訂和完善工作,為構建軍民融合的保障體系提供基本依據。健全領導機制。認真搞好組織協調,爭取把軍民融合保障機制建設納入黨委政府職責,納入軍地績效考評,納入軍地立法范疇,切實形成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合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軍地各級應加強后勤保障指揮體系建設,破解組織指揮的難點問題,進一步明確保障標準,暢通指揮渠道,形成綜合集成的軍地聯合領導機制。探索研究聯合作戰條件下保障的任務、時機、對象、地域等多種保障措施,切實解決標準不統一、保障力量薄弱、發展不均衡等方面的難題,實現軍地保障力量的共同提高。
3 結語
軍民融合式裝備發展具有雙向互動、共同提高的特性,不僅能大幅度提高我軍后勤裝備水平,降低裝備采購價格,而且能促進生產企業制造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互動發展,具有極大地推廣價值。
參考資料:
1 舒本耀;;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J];求是;2015年06期
2 丁雅軍;;開創軍民融合式發展新局面[J];華北民兵;2016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