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貫魯
一、美日制造業發展簡況
日本制造業的真正發展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端正“技術立國”發展的方向后 開始的。確立了以民用技術發展為中心,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發展道路,成功地將 美、歐國家的許多新發明、新產品通過先模仿后創新并轉化為更實用的商品打造世界市場。至20世紀80年代,在家用電器、鋼鐵、汽車、半導體等眾多領域趕上了歐美,并在一些領域如工業基礎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數控機床及機器人的應用等方面超過了美國。20世紀日本人推出許多令世界驚奇的新產品,比如半導體收音機、計算器、錄像機、隨身聽、游戲機、汽車、電視、空調、半導體芯片、收錄機等,有的優勢一直維持至今。日本的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很強,制造業的生產技術特別是工程管理技術(包括質量管理)的發展水平領先于世界。日本對美出口長期保持大量順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對美的制造業產品出口有優勢,即使到20世紀90年代亦如此。如1996年日本出口到美國的前幾位產品的排序是轎車、半導體等、與計算機有關產品、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計算機零部件和化學工業產品。
20世紀90年代發展信息技術使美國制造業又領先于日本。到了2O世紀9O年代,主張“技術立國”的日本,信息化動作遲緩,不但遠遠落后于美 國,甚至落后于韓國。例如,1998年每萬人擁有電腦臺數美國 4772 臺,日本僅2605臺 ; 美國個人電腦普及率為50%,日本僅有32.6%;電腦聯網人數美國每萬人765臺,日本每萬人僅為93臺;互聯網用戶數美國每萬人有3329人,日本每萬人僅有774人??傊?,在信息產業領域,日本除在某些硬件產品、游戲軟件和工業軟件方面具備一定優勢外,幾乎都遠落后于美國。信息化對傳統制造企業結構的改造有著重要影響,可使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外制化”提高核心競爭力。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由于普遍使用信息技術,2O世紀90年 代“內制化率”從70%下降到30%,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與之相反,日本制造業大企業繼續走“內制化”道路,制約了企業結構改造和競爭力的提高。
1993年美國汽車業總收入重新超過日本,1994年汽車總產量也重新超過日本。在半導 體方面,1985年日本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半導體生產大國,但是1993年美國又重新奪回領先權。信息化時代日本落伍,表面看來是日本企業用于發展信息技術方面的投資少,僅占企業投資總額的20%,而美國用于信息技術方面的投資占企業投資總額的34%,是日本的 1.5倍。但是,其實質是日本在高新技術領域進行獨立創新、開發的能力遠低于美國。
為對付日本和歐洲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政府出臺了數十項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高新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創造競爭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信息技術革命已經改變 美國人創造價值的方式,1996年,在美國制造業花費的約1110億美元的研究開發經費中,90%是集中在航天業、電器設備、化工、非電器和科學儀器 5個高技術產業中。美國的傳統產業在生產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數控機床,統計程序控制以及其他先進技術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據1998年美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報告統計,航空航天、醫藥產品、辦公機器和計算機、通信設備4個高技術產業的產出,1995年只占制造業總產量的15%,但其出口卻占了美國制造業產品出口的 27.5%,如果包括其他高技術產業,高技術制造產品出口占美國制造業出口總額的1/3。
帶著避免成為信息化時代落伍者的危機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要求日本告別模仿改良時代,積極開發領先世界的高新技術。主攻超導材料、超導器件、信息電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宇航技術、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民間企業進一步開發下一代制造技術,鞏固產業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大力發展新材料,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一步保持日本作為高技術零部件、原材料、機械設備等出口大國的地位并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大 力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組裝加工業,促進日本的組裝加工業升級;大力發展環保節能與新能源 技術等。
二、縮小中國制造業發展與美、日差距的對策
第一,積極推進中國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加速發展,改造中國傳統制造業。21世紀將沒有一種工業會像電子、 通信與計算機工業那樣對世界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中國雖有較 完整的電子工業體系,但水平落后,尤其是在核心技術和產品方面還缺乏國際競爭力。因此, 中國應集中全力打一場硬仗,下決心解決好軟件、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基礎類產品的研發制造,以重點支持電子和現代信息、通信等產業的發展。
第二,抓好大城市的產業發展。大城市具有較好的產業發展的技術經濟基礎,是知識、 信息、科研開發部門和人才集中的地方,又是政府和市場的集中所在地。抓好大城市制造產業結構的建設,就會為中國制造產業結構的升級演變和優化奠定基礎。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周邊地區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帶頭兵,構成中國高新技術制造產業發展的第一層次; 大連、西安、成都、重慶及周邊地區形成了中國高技術制造產業發展的第二層次。以這些城市為核心,中國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沿沈大高速公路以及西安、 成都、重慶等各具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
第三,抓好企業。制造業中的大型企業是產業群體的核心部分,是帶領眾多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軍。中國大企業規模過小,嚴重影響了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抓好世界級大公司的建設和調整,使其成為帶領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強大的“航空母艦和旗艦”。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強大的制造業中小企業群是制造業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從國際中小企業的發展趨勢看,中小企業正走向不斷適應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和時尚化的要 求,走以創新為其生存基礎,以“精、專、特、優”為特色,集群式發展的軌道。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各自為政,專業化程度低,布局分散,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低,嚴重制約著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因此,必須借鑒外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建立“中小企業園區”, 辦好“ 高技術小企業孵化器”,促進其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集群式發展、各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群,使他們成為中國高技術制造產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