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喻經》是印度的一部佛教典籍,其中的“愚人”形象并不都是智商上的愚,而是失去了人性的本真,虛偽、愚蠢、狡詐等充斥著他們的頭腦。這些形象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愚人 思想 行為 諷刺意義
《百喻經》是印度一部以寓言故事宣講大乘法的經書,是佛教典籍中較為特殊的一種。由九十八個獨立的比喻故事構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其中的主角形象“愚人”并不都是智商上的愚,而是失去了人性的本真,虛偽、愚蠢、狡詐、殘忍、偽善等充斥著他們的頭腦。
一、“愚人”形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貴族集團,掌握神權,是知識的壟斷者。佛教與婆羅門處于對立面,《百喻經》中直接批判諷刺婆羅門的不在少數,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描述事實并不能讓受眾明白佛教批判婆羅門的良苦用心,只有夸大事實,或把人物“愚化”才能讓受眾在夸張的基礎上了解婆羅門的丑陋。由此可見,“愚人”形象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第十一篇“婆羅門殺子喻”中,講述了婆羅門為了維護所謂的尊嚴,偽善又兇殘的殺害自己的親生子女來欺騙人們。用淺顯的故事直接抨擊了嚴格的種姓制度,揭露了神權代表婆羅門的虛偽,“愚人”形象在佛教否定婆羅門思想以及主張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
從印度當時受眾的文化水平來看,《百喻經》采用“愚人”為主角形象是經過斟酌的。印度古代下層群眾文化層次較低,難以理解復雜的道理,因此《百喻經》并不能直接向受眾灌輸思想。不得不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以“愚人”為主角形象的說理方式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并且獲得傳播的最大化。
二、愚人中“愚”的表現方式
(一)思想上的“愚”
第一篇“愚人食鹽喻”講的是愚蠢的人去做客,嫌食物沒有味道,在主人加鹽之后覺得很美味。愚蠢的人思考加一點鹽就這樣味美,更多的鹽就會更好,于是直接吃鹽,后果可想而知。主人公的推理是正確的,只是沒有把主觀意識與客觀現實聯系起來,導致在思維的過程中發生了偏差,走了極端往往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第七篇“認人為兄喻”講的是一個愚蠢的人認為某個被社會稱贊的人很富裕,便認其為兄長。在得知他欠下外債之后又不再稱其為兄長。這個故事對比其他夸張的故事更貼近現實,現實生活中像主人公一樣的人比比皆是,這些認錢不認人的人并非是智商愚笨,而是虛偽、狡詐之流。
第九篇“嘆父德行喻”講的是從前有個人在大家面前贊譽自己的父親,愚蠢的人稱贊自己父親的德行更高。大家要他說說具體哪些行為,愚蠢的人回答說他父親從小就斷絕了性行為,從未與異性接觸,做不干凈的事。眾人笑話如果他父親不近女色,他又是如何而來。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智商低下之人,而是為爭名譽,所想的理由極不合邏輯,以至于落下笑柄。
《百喻經》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愚人”不單單是局限于智商的愚蠢,更多的是抨擊現實生活中不懂得轉變觀念或迂腐自私之人。故事中“愚人”的身份不只是一個智商愚蠢之人,他是一種文化符號, 象征著社會尖銳的事實以及虛偽的面紗。
(二)行為上的荒唐
《百喻經》中“愚人”占據了各個階層,包括平民、商人、財主、婆羅門、國王等。盡管表現千姿百態,卻不過一個“愚”字。書中很多故事讀起來讓人覺得荒唐,不可思議。這與寓言的表達形式有關。夸大現實以產生距離感,讓人讀起來發笑,笑后回歸現實。“愚人”形象就像鏡子一樣,還原現實世界,并影射現實生活中人性的弱點和丑惡。
第六篇“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講的是有一個愚蠢的人,七個兒子中的一個死了,想把尸體留在家里自己離去。周圍的人勸他應該立即把尸體安葬。愚人想:“如果不能將兒子留下來,而應該安葬的話,就需要再殺死一個兒子來平衡擔子,這樣才能安全的到達墓地。”于是他又殺死了一個兒子。為了保持擔子兩頭的平衡,竟殺子而葬,此種行為荒唐至極,就連文中的旁人都笑古往今來未有此人。愚人的荒唐行為讓人聽后覺得發笑,卻又哭笑不得。
文章夸張愚人的行為,使愚人的行為看起來更加的荒唐可笑,也是作者為了引出義理的重要手段。把行為夸張、結局夸張,讓故事變得不可思議,深入人心。
三、“愚人”形象的諷刺意義
對于創作者來說,不僅要以現實為根據編造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而且還要以現實為根據闡發道理,現實既是依據又是歸宿。以“愚人”為主角形象的故事內容和與現實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活動相關,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具有較強的現實性。
佛教與婆羅門的對立導致《百喻經》不能直白的諷刺和揭露,而是通過更加隱晦的方法來表達現實。《百喻經》以“愚人”為主角形象,對“愚人”進行了夸張、諷刺,間接地反映生活,揭露生活中存在的丑惡嘴臉以及不堪的現實,讀者在歡笑的過程中對故事與道理的印象更深刻,能產生較好的宣傳效果。
以“愚人”為主角的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不同的道理。故事中作者對“愚人”直接的批評、“愚人”淪為笑柄的結局、文章末尾佛學義理的講解、讀者閱讀時的反思與啟發,都是“愚人”形象在哲理方面的升華。“愚人”形象并不是胡編亂造的,而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原型加以改造而成的,真實的反應世態,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作者對現實社會深刻的揭露及隱晦的諷刺。
在“愚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具有豐富的哲理性與教育性,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一個哲理。如:“渴見水喻”告訴人們要學會滿足,學會克制欲望;“三重樓喻”告誡人們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乘船失盂喻”告訴大家要顧全大局,懂得變通。《百喻經》中的愚人形象不單只是為了制造幽默感,更是希望通過愚人題材的故事來表達對社會的思考,讓現實生活中的人能認清自己、擺正自己。
作者簡介
劉麗紅,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通訊地址(樣刊郵寄):湖南長沙市岳麓區桐梓坡西路保利麓谷林語F區16棟1602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