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趨嚴:防止會計師事務所淪為造假“幫兇”
主持人
尹 情:《財政監督》雜志編輯
背景材料:
2017年8月18日,一張由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出的(2016)滬01民初634號《民事判決書》被送至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判決結果不僅裁定該公司賠償部分原告投資差額損失,而且支持負責審計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這一案例標志著法院首次確認會計師對上市公司造假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上市公司造假,會計師事務所理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早在2006年,在證券市場引起軒然大波的湖北藍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案中,華倫會計師事務所被法院判決對原告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
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伙同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例不絕于耳,會計師事務所“集體造假”使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陷入困境。為進一步規范會計師事務所監管,10月1日,財政部修訂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許可和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以落實“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為指導,放寬了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準入條件,但要求切實加強對取得執業許可證的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事中事后監管。體現在:一是省級以上財政部門開展會計師事務所執法檢查時,要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及時公開抽查情況和查處結果,并建立定期輪查制度和隨機抽查制度;二是強化首席合伙人(主任會計師)主體責任,加大責任追究力度;三是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明顯低于成本、實質性統一管理薄弱、業務報告數量明顯超過服務能力等幾類情形,因涉嫌主觀故意,對行業和社會影響惡劣,財政部門應將其列為重點檢查對象,實施嚴格監管;四是針對行業反映突出的掛名執業、不正當招攬業務、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變更合伙人(股東)以逃避監督檢查等違規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細化和明確了具體處罰條款。
注冊會計師被稱為證券市場的“經濟警察”,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現實中注冊會計師掌管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審計權,卻受聘于上市公司,容易使雙方達成利益共謀,從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成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幫兇”,屢屢陷入造假丑聞。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如何拯救陷入信任危機的會計師事務所?應從哪些方面發力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加強監管?本期監督沙龍圍繞會計師事務所監管,就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話題嘉賓

黎昭:財政部駐安徽專員辦黨組書記、監察專員,江西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財政監督、財政預算監管工作,對于財政預算監管工作及金融等業務非常熟悉,多次現場指導各類專項檢查工作、各類調研課題

蔡根:江蘇省財政廳監督檢查局主任科員,高級審計師,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從事財政監督、國家審計工作近20年,多次擔任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項目負責人

宋京津: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會計學博士、博士后,碩士生導師,中國注冊會計師,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方法

劉克文:寧波明州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會計師,國際會計師(英國AIA),中國環境審計師,十年以上執業注冊會計師,曾在中國沿海財政局及審計局改制的中型事務所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