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市場對科技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如何順應市場變化需求,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應該是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策略。
早在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之時,CSDN就開始致力于為開發者提供學習交流平臺,見證了一波又一波的技術浪潮,對技術發展趨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如今,CSDN已由技術社區發展成開發者服務平臺,為中國的軟件開發者和IT從業者提供知識傳播、職業發展、軟件開發等全生命周期服務。
一直以來,CSDN與高校有著緊密的聯系與合作。CSDN專門成立了高校俱樂部,面向高校的計算機院系師生,并聯合企業繪制市場緊缺技術人才的成長路徑、技能圖譜,吸納CSDN旗下大量優質資源,如企業實戰培訓課程、代碼托管服務、開源項目、定制化知識服務,通過更有趣的“學習+社交”學習形式,讓在校大學生“有的學”且“有計劃高效的學”。同時,高校俱樂部還聯合行業伙伴,開展有關教育的行業會議,增強教師與行業的交流。
近期,圍繞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養、市場需求動向、大學生創業等方向,《計算機教育》雜志奚春雁主編(以下簡稱奚)專訪了CSDN創始人蔣濤董事長(以下簡稱蔣)。
奚:作為老牌的開發者社區,CSDN陪伴了一代程序員的成長,院校老師也經常去網站上查閱或下載資料。現在的CSDN與十幾年前的CSDN在定位上有了哪些與時俱進的改變?
蔣:CSDN創立于1999年。當時,面向技術開發者的學習資源比較匱乏,彼此之間缺少交流機會,所以為開發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平臺,促進國內IT技術發展,是之前十多年來CSDN一直在重點做的事情。
近幾年,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人們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且信息量也極大豐富;大家在移動終端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開發者使用開源代碼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僅僅提供交流平臺,已不能很好滿足開發者的需要。在浩瀚、紛雜的資源海洋中,如何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挖掘、分析、推薦與開發者自身學習成長相匹配的技術內容,是CSDN近年來投入較大精力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圍繞這一目標,CSDN的產品也在改造升級。比如我們正在做的一個天天技術快報產品,有點像是技術內容的今日頭條,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針對每個人推薦某個領域最值得看的最新技術資料給他,比如機器學習日報。
作為擁有超過5 000萬注冊會員的全球最大中文IT社區,在線學習的形式與我們的會員非常吻合。CSDN也在深耕在線教育領域,并推出CSDN學院,希望能夠把基于網絡自學、看書學習、看原代碼學習等學習方式,組合成一種新的學習形態,為開發者提供更為豐富多樣的學習平臺。
奚:據了解,CSDN學院正在打造一種“學習+社交”的新模式,請您介紹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學習形式。
蔣:該模式是基于一定的調研提出的。獲取足夠的學習資料,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已不再是難題,而在學習過程,遇到困惑、技術難題時,找不到可以請教、給以引導的人,是軟件開發從業者和學習者在學習進階過程面臨的重要障礙。CSDN學院提出的“學習+社交”的新模式,正是為了打破過往孤獨的學習過程。
CSDN學院已積累大量優秀的講師與教程,涉及技術開發的各個細分領域。我們從中優選出一千門左右適合高校的課程,與高校合作,通過成立高校俱樂部,免費提供給老師和學生。
針對每個課程的學習,我們將增加社交環節,模式大概是“課程+學習小組+代碼或項目服務”。通過CSDN提供的免費課程,學員可以組建線上學習小組,也可稱為虛擬的線上班級,把大家組織起來,抱團學習,互幫互助。最關鍵的編程練習這塊兒,CSDN可以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代碼或作業需要的支撐環境,通過我們旗下的開源中國的支持,學員不僅能夠部署他的代碼到我們的平臺,而且也能通過平臺讓其他使用者發現你的作品,看到你的學習、實踐的成長過程。同時,我們也將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優秀講師參與、解決老師和學生遇到的技術問題,此外,還會不定期舉辦線下交流活動,增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以及分享學習經驗。
奚:您前面提到的高校俱樂部會提供哪些服務?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參與嗎?
蔣:是的,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參與。學生可以通過高校俱樂部獲取課程,參與學習小組,在社區的幫助下不斷成長。我們將為他們提供代碼托管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的代碼,部署在平臺上,方便實踐項目的日常積累與回顧查看。外界也可以通過此平臺看見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的實踐能力,這對學生將來找工作會有很大幫助。對于能力強的學生,還有機會參與到企業的開源項目中。
與老師的合作模式還在做進一步探索。為老師與學生搭建高效的互動平臺,是我們重點考慮的方向,也希望與高校建立更多的聯動,營造更開放、更活躍、更自主的教學環境。
奚:作為一個技術型公司的創始人,您經歷了互聯網發展的全過程,可不可以給我們講講產業人才的需求經歷過哪幾次變革?
蔣:技術發展的每一次變革,直接影響著產業對IT人才需求的變化。追溯到1995年,從PC互聯網時代開始,以PHP、Java為代表的互聯網人才廣受追捧,現在此類人才仍有很旺盛的需求。2010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到來,以Android、iOS開發為代表的移動開發人才成為新時代弄潮兒,引發企業的競相爭搶。近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降溫,人工智能的熱潮再起,互聯網又迎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人工智能依托于大數據,需對大數據進行大量運算,與之相關的大數據、云計算相關人才需求也是猛增。目前來看,這類人才緊俏,行業存在大量缺口。
奚:如何將人才培養鏈與產業發展鏈相融合,一直是制約高校產教融合發展的難點,對此,您能否給出一些建議?
蔣: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和技術變革的趨勢來設置課程,才能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在這方面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技術發展的速度更快,高校還應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到實踐項目中。參與開源項目是一種非常好的實踐,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是更易實現、更易見效的實踐之路。endprint
CSDN目前正在梳理適合大學生的開源項目,以期打造符合他們成長路徑的課程體系。高校可以以此為依托,吸納互聯網上輔助教學的大量資料、資源(包括源碼),搭建更為開放的的課程體系,而不僅僅局限于自身開設的課程。基于開源項目的課程體系有著清晰的成長路徑,有助于消除大學生心中的迷茫,讓他們的學習更有方向感。借助開源項目,實現學以致用,可幫助他們不斷提升技術硬實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奚:人工智能的浪潮再一次來臨,您認為會輻射到哪些專業,高校又該如何適應這一變化并做出調整呢?
蔣:目前只有特定的一些專業才會開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它很有可能成為大學的一個基礎學科。計算類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課程中,應增加與數據科學相關的課程,像機器學習以及數據科學家使用最多的語言Python。針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高校可以開設介紹“人工智能與行業應用”之類的公開課,普及有關人工智能的領域知識。
除了課程的增設,高校還應與企業保持緊密聯系,清楚人才需求動向。CSDN正聯合業界領軍企業共建聯盟,并制定人工智能+教育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致力于搭建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橋梁。企業是行業人才的第一需求方,對所需人才有著明確的定義與要求。聯盟中的各家企業將對人工智能領域緊缺人才的知識結構、培養路徑做清晰的描繪,并提供相應的資源。作為行業人才的輸送方,高校可以借助這些資源,與企業聯合探索出一條更高效的教育路徑。
奚:有人說,在線教育是教育的未來,您怎樣看?您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改變是顛覆還是補充?
蔣:在線教育將是教育未來的一個大趨勢。在線教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這也決定了它具有更廣闊的應用范圍。
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補充,但我相信最終將帶來顛覆。教育育人的核心是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做個性化教育服務,原有的技術是很難做到的,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課程體系及平臺的完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學習路徑。當然,要實現這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奚:CSDN曾與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聯合辦過許多行業的大會,如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那么近期有沒有計劃聯合高校與企業一起舉辦類似的活動,將前沿的技術與聲音傳遞到高校?
蔣:CSDN正在參與承辦IT教育領域的博鰲大會,以期將產業前沿技術和企業的資源引入到高校中,讓兩者聯系更緊密。除此之外,我們會在CSDN的各個技術大會上開設有關教育的分論壇,比如可以在中國云計算大會上開設云計算教育分論壇、在中國大數據技術大會上開設大數據教育分論壇。我們也特別歡迎高校的計算機老師參與到這樣的分論壇中。
奚:作為一個技術型的投資人,您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有什么樣的看法,能否在提升創業效率與成功率上給出一些建議?
蔣:雖然現在的創業風險很大,一次成功的概率很低,但還是應該鼓勵大學生去做各種嘗試。在選擇創業方向時,不建議把目標定得過于宏大,最好從力所能及的事情著手,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大的項目,它們最初也只是源于一個很小需求,比如Facebook。
未來,我們在CSDN學院中也將加入有關創業的課程,圍繞如何挖掘創業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給大學生以指導,同時也會發布一些任務、問題,鼓勵大學生去思考、去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