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芬蘭+胡海濤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教學的管理方法也出現了一定的改變,因此從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相應的管理辦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生;教學管理;方法
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培養學習習慣,塑造個性品格的重要時期,因此,加強教學管理效果,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辦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學校缺乏完善的素質教育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更多的教師依然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控制,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效果;在教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監督手段,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積極性較低,且學校教學管理與家庭教育之間存在較大出入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筆者就針對如何改善小學教學管理現狀給出幾點建議。
一、完善教學管理監督系統
教學管理的實施目的是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應該構建完善的教學監督體系,利用監督的力量提高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在構建監督體系的過程中,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課堂反饋信息的收集,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等進行監督,以保證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落實;另一方面還應該利用監督體系強化校園管理制度的執行效果。
二、推動教學管理的雙向互動
在傳統教學管理中,學校作為管理主體控制著整個管理過程和管理細節,而教師和學生作為被管理者只能接受,這樣的管理模式由于忽視了師生在管理中的價值而很難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應該利用雙向互動的理念,積極向教師和學生收集管理創新辦法以及對當前管理制度的意見,讓師生在身份轉變中產生被尊重的體驗,進而提高參與管理的主動性。
三、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單純依靠課本資源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對積累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的需求,因此,學校教師應該根據現有的教學條件,創新多種途徑,實現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在有條件的學校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教學資源;從當地鄉土資源出發,從自然環境、社會風俗中為學生挖掘別具特色的教學資源。
四、加強與家長的協調與溝通
家庭教育在小學生個人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在小學教學管理中,卻面臨著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問題。基于此,學校、教師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應該建立暢通的家校溝通機制,如構建家長微信群、開展家訪、組織家長會等,讓家長能夠了解學校教學管理的目標,以及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并在與教師的協調溝通中達成一致,為孩子構建一個統一的教育管理環境。
五、在管理方法中滲透情感
在傳統教學管理中,學校、教師為規范學生行為,保證教學進度,常常利用強制性的管理措施對學生提出統一要求,而忽視了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個性發展,這樣缺乏情感的教學管理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應該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重視管理中的情感滲透,為學生的德育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六、建設高素質的管理隊伍
在小學教學管理中,最終的管理任務還是要落實到管理者的身上,因此,構建一支強有力的管理隊伍對于提高管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在加強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其專業能力上提出要求,更要從其個人品質上進行塑造,以保證其能夠在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學校管理制度,進而提高學生接受教學管理的意愿。
七、完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
完善的評價制度是提高教學管理效果的重要步驟,在小學教學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將此作為評價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素質評價,學校在教學管理中,應該及時檢驗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情況,并以此對學生制訂相應的獎懲措施,以保證教學管理效果。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教學管理方法的分析,我們發現,教學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涉及多個管理環節和管理因素,因此,管理者在實踐中應該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管理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調整管理方法,從而提高小學教學管理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士亞,鐘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2):265.
[2]何彥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