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念修 河西學院美術學院
淺談高校美術專業山水基礎教學
鄭念修 河西學院美術學院
隨著各大美術類院校在基礎課訓練之后開設專門國畫方向課程,《山水樹石基礎》便是美術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但是由于高考和入校的基礎課訓練是西畫教學方法,這就給接受國畫基礎訓練的學生帶來了許多觀念和方法上的改變。
臨摹 筆墨 筆法 墨法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脈絡清晰,體系完備,從基礎臨摹到講解分析,畫理畫論到最后的評價都有嚴謹的體系。美術學專業的山水基礎教學以《山水樹石基礎》(簡稱《樹石基礎》)為內容。臨摹范本選定為:《芥子園畫譜》,《陸儼少課徒稿》和《顧坤伯課徒稿》。通過“樹法”和“石法”這兩大塊的臨摹剖析使初學者直觀生動的掌握“筆法”和“墨法”的入門。
《樹石基礎》是中國山水畫的基礎課程,只有打好基礎才能進行到下一階段的山水臨摹,寫生,創作課程。
通過基礎訓練,使得學生在初級階段的學習中認識體會到中國傳統筆墨實質,夯實基礎,以求繼承和創新。
美術學專業的《樹石基礎》一般開設于素描,色彩等基礎教學課程之后,并且學生也是通過素描,色彩,速寫等課程的考試進入高校,這些西方傳入的造型基礎的教學方式方法與傳統中國畫教學方法和理念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傳統基礎是以對物對景寫生,講求科學透視,光影明暗,解剖,三維空間,冷暖色彩,物體質感表現等以求客觀、科學的表現所見之物。而傳統中國山水畫學習以臨摹為主,通過師古人,師造化,師本心的過程,以及書法篆刻,詩詞題跋,畫論等的綜合學習,提高對“筆墨”的不斷修煉提高完善。這些一開始受到西畫教學訓練的學生來講,轉化思維,控制毛筆和水墨的運用尤為重要,并且傳統中國畫畫理畫論中“形而上”的理論所占比例很大,加之語言為文言文這給初學者帶來了很多不便。許多繪畫指導思想直接與中國傳統儒釋道等中國哲學思想雜糅一起對初學者來說相當晦澀難懂。
對于從西畫教學轉化學習山水畫的學生,由于西化習慣性思維,容易出現一些比較常見的筆墨問題,主要體現在:
1.用對毛筆的控制力,由于中國毛筆為較柔軟的獸毛制作并且呈現為圓錐狀,相比學生之前用的扁平狀尼龍水粉筆,它的變化更多也更難控制,這就要求學生除了平常練習之外課外寫書法來加強手腕力量。
2.操縱毛筆的提按轉折,輕重緩急,致使線條出現豐富的變化。這一點對于大多數新手來說要求比較難。但是初學者必須有這樣的意識,能在臨本中看到這些變化,嘗試著去適當操作這種用筆變化。黃賓虹先生講“五筆”:平、留、圓、重、變。用筆平穩,線條要如“錐畫沙”“屋漏痕”。圓,就是用筆如寫書法要筆筆藏鋒。重,便是用筆如“高山墜石”,用筆沉穩。變,則是如童中燾所講“變則活”,這樣用筆畫出的線條才生動,不死板。學生在用筆實際操作中由于習慣硬質排筆,以往使用水粉筆,沒有這么多變化只是用筆觸去涂抹,“擺”,鋪顏色,并沒有這些用筆方法。所以不能體會駕馭毛筆的靈活性。手腕提起毛筆線條變細,按下去則變粗。操作毛筆速度的快慢則會造“飛白”和洇開的效果等等。如圖(1-3)圖一為陸儼少所作課徒稿,圖二、三為學生所畫。陸儼少先生所畫的兩棵樹可以明顯看到一實一虛兩棵樹的對比關系,圖二可能意識到,圖三則完全沒有注意到。圖一的1處可以看到毛筆按下去的粗線條在向左然后提筆轉折改變方向直至2處停止,其中有六處轉折,在轉折處有提按造成的粗細變化,在2點處藏鋒收筆。對比圖二、圖三,學生在臨摹的時候并未注意此處的變化,起筆沒有藏鋒,中途也未停頓變化,線條質量顯得發“軟”“飄”。對比陸儼少的線條質感發“澀”“毛”如同“錐畫沙”,“刮鐵”一般。在3處陸儼少先生每一筆都做到提按轉折變化,筆筆藏鋒。在4處陸老在即使線條水分不足時也能感覺到用筆緩慢爭取將水分用干,如同蓋印泥,力透紙背。圖二,圖三并沒有注意到這點。在右側這棵樹陸老在5的地方即使到了“渴筆”狀態,依然能夠藏鋒保證用筆干澀“入木三分”的感覺,相比之下學生的臨摹差強人意。

圖 一

圖 二

圖三

圖 四
3.毛筆除了中鋒用筆還有逆鋒、側鋒,干擦等方法。這里可以分析陸儼少所畫的一張課徒稿(圖四),圖中左上角位置三筆勾勒出遠山,第一筆作者用中鋒從紙邊勾勒,可以看到線條的結尾處作者的回鋒軌跡。第二筆從下方傾斜而上,從軌跡可分析出,將毛筆右上傾斜側鋒滑動至第一個山頂處調整筆鋒向下轉折,繼續大概一厘米停頓,然后接第三筆,這時候接 筆使用“托筆”方法繼續側鋒劃出山脈的起伏。圖四中鋒線條緊張感,側鋒線條厚重偏寬?!巴泄P”是指拖動毛筆,筆頭隨筆桿拖動,線條輕松變化豐富。遠山使用三種不同用筆法便有了粗細,緊張、松弛的感覺,通過簡單勾勒山體的輪廓似乎出現陰陽向背的立體感。畫面左下角的一團亂畫一般的墨跡便是“擦筆”,將含水分很少的毛筆散鋒干擦,呈現“V”形走向,毛絨絨質感的質感,與上方幾排 “破筆”散點呼應,以表示這邊是一座長有茂林的山脈。在畫面下邊偏中右位置,有七道短豎筆從紙邊升起,這幾道就是“逆鋒”用筆,指筆頭垂直往下方向行走,用筆鏗鏘干澀,很有質感。除此之外畫面中還運用了重墨渴筆,散鋒,等等方法,雖然畫面看起來是一幅簡單的水墨勾勒點擦的黑白圖像,但是作者靈活運用毛筆的性能,體現出中國畫特有的變現空間質感的方法,用筆豐富多變,墨色對比和諧,“簡約而不簡單”。
從對這張畫面的分析,受到西畫訓練的同學難理解的是通過這些“質感”線條所表達的形體,空間等。在素描和色彩的訓練中,形體在三維空間受到光線而影響才能產生明暗變化和體積感。并且眼睛所感受到的質感是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強弱產生,通過對這些的描繪才能體現物體的空間感,質感與體積感。所以學生在使用毛筆所變現的度線條質感的把握和需要通過多臨摹多看古代作品,并且對毛筆的各種傾斜造成的變化,難以分析并進行如實臨摹。


4.對于墨色的把握。學生依然停留在水粉繪畫的方法,根據看到的顏色去調制墨色,然后涂抹于相應出。這是個比較普遍 圖 五 存在的問題,并且學生并不覺的有什么不妥,如果墨色調制準確也可以出現大致相似的效果,就算達到臨摹目的。這點在傳統山水畫中視為一大忌諱,中國繪畫要求用筆用墨如同書法,講求墨色隨書法用筆“寫”進紙中。并且墨色隨水分的不斷書寫減少,直到不能出墨后才去再次蘸墨。老先生經常所講一張畫即使完成,筆洗里的水依舊干凈。雖是夸張的形容,但是老先生輕松的控制毛筆中的水分就可以使墨色出現干濕濃淡的豐富變化。
圖五是顧坤伯先生的課徒稿,圖六是學生的一張臨摹作業。圖五顧老先生畫了黑白灰三棵樹,圖六的學生臨摹注意到只是象征性區分三種墨色。顧老在畫面中間這棵樹描繪可以看出從樹冠頂部起筆,使用飽含濃墨筆頭開始點樹葉直至墨色干枯,筆根中水分完全溢入吸水性宣紙中,而顯示出濃淡干枯相間的“五彩”墨色。至左下角樹冠再次調和蘸沾取較輕墨色直至墨色干枯。整棵樹葉墨色變化豐富,畫家一氣呵成、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致使樹葉質感有厚度且透氣光澤。相比學生臨摹作業墨色糊為一片,暗沉的墨色僵濁于樹干。顧老先生在左側的“介字點”樹法墨色方法大致如中間樹,只是墨色變化較少,以保持此樹的灰色度作為三棵樹的中間過渡,到右側的圓形夾葉樹,起筆墨色承接左側樹的灰色調由濕至干,由“淡墨”到“清墨”,完成一棵清淡的“白樹”。至此顧老先生在三棵樹的描繪中墨色“焦、濃、重、淡、清”盡顯畫面。始終保持墨色的清透干凈,對比柔和,豐富的墨色活靈活現的表現三棵樹的遠近關系,空間感,樹葉的透光感盡顯紙中。相比圖六的臨摹作品不注意墨色的關系三棵樹粘連在一起,墨色也調和發臟,尤其圖六其左側樹,勾完夾葉后竟然用灰色墨涂抹樹冠,這種水粉畫常使用的遮蓋方法, 圖 六 反而使畫面更加污濁。
1.西畫觀念的轉換是其中最比較困難的地方,對此除了課間臨摹大量作業之外,必須在課余時間多加練習書法,翻看中國山水畫歷代名畫,并且布置課余誦讀古代詩詞歌賦、傳統儒釋道經典著作,以及熟讀甚至背誦大量的古代畫理、畫論。這些傳統經典的根本文化始終貫穿于中國山水畫境界所追求的“心源”。
2.對于毛筆的控制,要求學生動筆時速度講求“慢”,多觀看,多分析,分析臨摹用筆的提按、轉折、輕重、緩急,體會手腕的力量傳達到筆尖,體會筆尖與紙面摩擦的感覺,毛筆變換不同方向,不同部位所產生的效果,然后提筆去臨摹。雖然方法笨但是時間久了就可以改掉用筆習氣。每一點一劃都爭取要與臨本相同,如果不像可以重新再來,經過多次反復就可以達到最相似。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中還需教師經常指導學生觀看分析,并且示范臨摹,以求學生更生動,直觀理解和掌握用筆技巧。學生遇到不會理解也應當及時請教同學或老師。
3.對于墨色的控制,要求在蘸墨之前須將毛筆含有一定程度的清水,然后觀察臨本,去估量需要什么程度的墨色、墨量。爭取在將筆中水分完全使用干枯之后再去調和墨汁。除此之外學生應該在大量臨摹中,控制水分在宣紙的滲化,經過長時間練習便會慢慢掌握控制滲化效果。不同材質,品牌的墨汁和各種宣紙、皮紙、竹紙都有不同的墨色效果,學生應大量實驗,挑選適合自己的紙張,使用起來也更加容易掌握。
縱觀山水畫基礎教學課程的發展,老一輩藝術家、教育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經驗、方法,技法臨本,理論工具書等。我們通過這些經驗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參考、實踐應用,分析、討論,出現問題及時改正,通過大量練習定能夠改變觀念取得相應的成果。
[1]陸亨:陸儼少山水畫芻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童忠燾:中國畫畫什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
[3]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陸儼少教學示范作品(上、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4]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顧坤伯教學示范作品:樹法與石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
鄭念修(1985.5-),男,漢族,甘肅蘭州人,河西學院(美術學院),助教職稱,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