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泉 鄧士兵 陳松文 喻榮輝 姜偉峰 易緒英 楊沙寧 楊學新 金立軍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湖北 荊州 434000)
1 上海市第一醫院心內科 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心內科
3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
冷凍球囊消融術與射頻消融術治療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
周忠泉 鄧士兵 陳松文1喻榮輝2姜偉峰3易緒英 楊沙寧 楊學新 金立軍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研究比較冷凍球囊消融術(CBA)與射頻消融術(RFCA)治療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經藥物治療失敗或效果不理想的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CBA組和RFCA組各40例。比較兩組肺靜脈隔離(PVI)成功率、手術時間、消融時間、冷凍最低溫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靜脈PVI成功率無明顯差異(P>0.05),CBA組各支靜脈手術時間及消融世間均短于RFCA組,冷凍所需的最低溫度低于RFCA組(均P<0.05)。兩組術后均未出現腦血管意外,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74)。結論CBA與RFCA用于治療心房顫動的PVI效果并無太大差異,但CBA的優勢在于縮短了手術時間及消融時間,因此極大改善了患者預后,有利于患者的長期恢復,有較高的安全性。雖然CBA臨床操作難度與RFCA較低,但臨床上還應根據患者情況、醫院條件等選擇采用CBA還是RFCA。
冷凍球囊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心房顫動;安全性
心房顫動是心律失常的常見表現之一,心室律紊亂、心功能受損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點〔1〕。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心房顫動的主要方法,但僅憑藥物治療不能根治,而且有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的耐受性和依從性較差,易致殘、致死等〔2〕。近年來射頻消融術(RFCA)已應用于心房顫動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治療效果各臨床試驗報道不一。而冷凍球囊消融術(CBA)也逐漸受到國內醫生關注并已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RFCA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成功率高、療效確切,但其治療過程復雜,術中患者疼痛感明顯。相較而言,CBA成功率高、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因此成為陣發性房顫的新治療方法;但它對肺靜脈解剖結構要求較高,術中輻射暴露較多及出現膈神經麻痹等〔3〕。國內外已有諸多CBA和RFCA治療房顫的臨床對照試驗,但它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確切的認可且缺少系統性評價。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CBA與RFCA治療心房顫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及上海市醫院,北京安貞醫院,上海胸科醫院收治的80例經藥物治療失敗或效果不理想的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納入標準:①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達不到預期;②無心房撲動及其他心律失常病史;③入院后進行實驗室檢查和胸部透視檢查無明顯異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或無法配合研究者?;颊呋蚣覍僦橥狻F渲心?4例,女36例,年齡60~72〔平均(64.6±9.6)〕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CBA組、RFCA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 CBA組采用CBA進行治療,冷凍球囊導管系統的主要治療原理是系統中的冷凍球囊利用液態N2O氣化吸熱,使球囊內部溫度降低,而低溫粘連可以使組織與球囊牢固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從而使細胞外基質及內皮細胞得以完整保留,防止了血管內血栓的形成,達到肺靜脈隔離(PVI)的目的〔4〕。手術過程中為了使患者鎮靜和止痛應持續靜脈滴注咪達唑侖,并嚴密監測血壓、血氧等指標,消融效果不佳的患者應立即采用冷凍導管進行線性消融。
RFCA組采用RFCA進行治療,為了使肺靜脈與左心房完全電隔離,完成環肺靜脈電隔離,RFCA使用的是逐點消融的方式。通過交流電加熱與肺靜脈組織相連的消融導管頭端,產生的熱量將會在短時間迅速傳導至周圍幾毫米范圍,利用周圍組織溫度的升高產生點狀透壁損傷,以此形成一個環狀損傷帶而達到PVI的目的〔5〕。但該項技術操作難度較大,消融時間長。手術過程中采用冷鹽水進行導管灌注,術中和術后給予抗凝藥物,一般術中采用肝素抗凝,術后則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抗凝藥物,為了預防食管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口服質子泵抑制劑4 w。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PVI成功率、手術時間、消融時間、冷凍最低溫度,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膈神經麻痹、心包積液、左心房食管瘺、腦血管意外、肺靜脈狹窄等。術后隨訪6個月。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兩組靜脈消融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PVI成功率無明顯差異(P>0.05),CBA組各支靜脈手術時間及消融世間均短于RFCA組,冷凍所需最低溫度低于RFCA組(均P<0.05)。見表2。
2.2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CBA組與RFCA組術后均未出現腦血管意外,并發癥發生率(7.5% vs 12.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12,P=0.274)。其中膈神經麻痹1 vs 2例、心包積液0 vs 1例,左心房食管瘺1 vs 1例,肺靜脈狹窄1 vs 1例。

表2 兩組靜脈消融相關指標比較
RFCA和CBA在國內外逐漸開始應用于臨床〔6〕。雖然RFCA可以作為心房顫動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但因其操作難度高、手術人員培訓時間較長,所以臨床廣泛應用受限。CBA不但操作技術難度較低,還可減少由于射頻能源所致的并發癥發生。雖然CBA可用于治療多種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等,但臨床應用過程中也發現CBA存在一定并發癥發生風險〔7〕,而且國內關于CBA臨床應用效果的研究報道并不多見。
CBA與RFCA治療心房顫動在臨床上哪種治療方式更加優秀還存在一些爭議,本研究結果提示CBA與RFCA的治療效果相比并無顯著差異,但CBA的優勢在于使手術時間及消融時間相對縮短。因此也更提高了心房顫動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CBA均勻徹底的消融病變組織,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疼痛而且對醫生的操作難度要求較低。術后隨訪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腦血管意外,表明CBA可有效改善心房顫動患者預后,能很大程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患者后期的康復效果較好,有較高的安全性。由于CBA的安全性,其應用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大,但更需要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是消融技術的完善、導管的改良以及其作用機制的相應明確,為其長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多的臨床證據〔8〕。
1別立展,趙丹丹,黃春愷,等.心房顫動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3):2562-8.
2畢亞艷,吳 磊,樸晶燕,等.持續性心房顫動患者無癥狀心房顫動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0;14(3):200-3.
3臧希文,齊向前.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在心房顫動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4;54(38):98-100.
4侯軍龍,魏亞靜.冷凍球囊消融術與射頻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較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1):111-4.
5潘 欣,王 承,張佑俊,等.支架術治療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后嚴重肺靜脈狹窄的效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10):827-30.
6Brown JD,Shewale AR,Talbert JC,etal.Adherence to rivaroxaban,dabigatran,and apixaban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incident,treatment-n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J Manag Care Spec Pharm,2016;22(11):1319-29.
7董 靜,湯建民,劉鵬,等.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經導管消融術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3):241-5.
8蘇 晞,張勁林.冷凍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進展及臨床評價〔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5;23(4):232-5.
楊沙寧(1972-),男,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介入治療、房顫射頻消融研究。
周忠泉(1974-),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內科冠心病相關研究。
R54
A
1005-9202(2017)20-504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040
〔2017-01-22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