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軍 汪麗(西藏大學財經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2017-04-23
本文系2016年西藏自治區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QCR2016-27);西藏大學財經學院科研培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ZDCYPY201502)階段性成果。
唐亞軍(1983—),四川廣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管理會計研究;汪麗(1982—),女,四川成都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小企業管理研究。
西藏藏毯產業動態演進及政策研究
唐亞軍 汪麗
(西藏大學財經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藏毯產業;演進;政策
西藏藏毯產業經歷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研發和品牌創新、產業整合四個動態演進階段。當前產業層面在采購、訂單、價格標準三方面問題突出;企業層面存在人才和品牌創新兩大瓶頸;政策層面存在較難實施等問題。為此,為實現西藏藏毯產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協會引領作用,增強現有資產利用效率,細化產業園區功能,借助“一帶一路”機遇,依托“互聯網+藏毯”戰略思想實現藏毯產業供給側改革,以“工匠精神”打造藏毯精品。
藏毯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手工藝品,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精湛的編制工藝成為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藏毯的主要產地在青海和西藏,當前青海在“中國藏毯之都”的基礎上正著力打造“世界藏毯之都”,而近年來西藏自治區藏毯產業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其經濟產值、市場占有率等都處于非常窘迫的地位。中央第五、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及西藏“十三五”規劃中都明確要推動西藏特色產業發展。藏毯產業無疑是西藏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前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發展將助力于精準扶貧、農牧民增收、南亞經濟帶戰略實施,必須從戰略發展高度將西藏藏毯產業打造成西藏特色產業的支柱產業、示范產業。通過文獻梳理發現,關于青海藏毯相關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青海藏毯產業的產業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應對策略,而對于西藏藏毯的研究很少。已有的關于西藏藏毯的研究主要有:羅華、袁忠華(2009)從競爭狀況、產品差別化、人力資源、技術研究四個方面分析了西藏藏毯行業的發展現狀,指出西藏藏毯產業存在行業結構不合理、內部組織與技術管理落后、技術進步緩慢、營銷手段落后的問題,并從行業結構優化、行業行為優化兩方面提出了藏毯行業發展戰略構想[1];桑德杰布(2014)從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文化優勢、市場資源、環境優勢五方面闡述了西藏藏毯的優勢,指出西藏藏毯產業存在產業規模小、行業規范不完善、人力資源缺乏、市場營銷觀念落后等問題,并從藏毯文化保護、藏毯市場定位、培育龍頭企業、企業監管、人才隊伍五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2];黃婉(2015)根據調研的數據運用SCP模型對西藏藏毯產業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包括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三個模塊[3]。已有的關于西藏藏毯的研究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但仍然存在較多困惑:西藏藏毯產業如何演進的,西藏藏毯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是什么,新形勢下如何開出“一劑良方”來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的發展?本文在通過對西藏藏毯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資料整理的基礎上,首次系統地梳理總結了西藏藏毯產業的演進及其發展現狀,深入挖掘其存在的問題,分別從產業層面、企業層面、政策層面剖析其發展滯后的原因,并借助“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機遇,以西藏藏毯產業供給側改革為手段,秉承“工匠精神”,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西藏藏毯產業依托藏區特有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文化特色而產生和發展,但是由于西藏基礎設施、科研技術、營銷管理等方面的滯后,目前對西藏產業研究中還沒有關于西藏藏毯產業發展歷程的專項研究,藏毯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征不夠明晰。為了更加系統地了解藏毯產業的演進過程,我們參考日本學者Otsuk and Sonoib[4]和阮建青等[2]的產業集群演化模型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將西藏藏毯產業的發展歷程劃分為數量增長階段、質量提升階段、品牌建設階段、產業整合階段進行分析。西藏藏毯產業的演進之所以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是由于產業集群演化模型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合理性,產業集群演化模型具有普遍性規律,既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又得到了經驗數據的支持;適用性,通過對西藏藏毯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資料整理發現,西藏藏毯企業同樣遵循著產業集群演化模型的規律,盡管不同時期與不同產業集群演化階段在時間對應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宏觀上西藏藏毯企業仍然可以劃分為數量增長階段、質量提升階段、品牌建設階段、產業整合階段。
(一)數量增長階段
西藏于1953年成立了第一家國營藏毯企業——拉薩地毯廠,這標志著藏毯生產從家庭作坊式進入了企業規?;A段。1954年,中共江孜分工委給卡墊生產者發放10多萬元的無息貸款,組織民間手工藝人參與卡墊生產制作,刺激了藏毯生產者的積極性,生產規模和經營范圍進一步擴大,當年卡墊生產能力達到1000m2的規模[5]。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迎來了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民族手工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各地市參與藏毯生產的企業和人員越來越多,生產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1974年和1977年相繼成立江孜地毯廠、山南乃東地毯廠。由于藏毯編制手藝散落民間,編制機器簡單,基本人人都會編制,這一時期大量的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的藏毯迅速被推向市場,以滿足當地農牧民家庭和部分寺廟所需。
1980年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當年西藏地毯產量為6182m2,隨著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推進,藏毯產業穩步增長。從歷屆座談會的內容來看,第一、二次工作重心在于恢復西藏經濟秩序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藏毯產業的發展并不突出。直到1994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的全國全面援藏總方針,確定以個體和集體經濟為主的工商業發展模式,藏毯產業急劇增加,當年藏毯產量達到80000m2,是1980年的13倍。藏毯產業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新建企業數量達到一個高峰,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新建企業數量和藏毯產量均呈現出明顯峰值(見圖1)*藏毯根據用途和大小的不同分為掛毯、地毯、卡墊等,統計年鑒并沒有統計所有的藏毯產量,由于地毯占藏毯絕大比重,在此以地毯產量代替藏毯產量。,有名的城關區藏毯廠(1992)、喀瓦堅地毯廠(1993)、崗堅地毯廠(1998)都成立于這個時期。
圖1:藏毯歷年產量

數據來源:據歷年西藏自治區統計年鑒中地毯產量統計。
上世紀90年代,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基本沒有成立較為集中的藏毯銷售中心,藏毯銷售主要分布在拉薩市北京中路、宇拓路等批發市場。企業之間各自為政,每個企業獨立完成從采購、生產到銷售環節的全部流程。這一時期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市場對藏毯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藏毯企業數量和藏毯產量也急劇上升,而且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藏毯企業基本處于賣方市場。
(二)質量提升階段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市場需求導致藏毯生產廠家迅速增加,北京、天津等地生產的藏毯也大量涌入西藏市場,這些地毯在外觀上同樣具有西藏本土生產的藏毯特色,并且因規?;a具有強勁的價格優勢,給西藏本地藏毯生產企業帶來沉重打擊。到1996年,西藏藏毯產量下降為1994年的1/5,僅16001m2,很多藏毯企業因無法承受市場競爭而退出了歷史舞臺。為了穩定市場,政府和企業積極轉變戰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維護藏毯聲譽。為此引進了“鯰魚”,政府扶持成立了幫錦鎂朵、藏之夢兩家藏毯企業,利用優勢資源,完成藏毯產業戰略部署,同期拉薩地毯廠也順應時代潮流完成公司制改革。為增加藏毯產能,2005年山南等4個地市的8個縣政府與企業合作開展了10個藏毯編織點的建設,藏毯產量得到迅速提升。為了提升產品質量,西藏自治區商務廳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國內外藏毯企業在西藏投資建廠。在該階段,新引進的藏毯企業帶來了產品生產、交易過程、商業模式等的變化,在競爭過程中帶動、甚至迫使本土藏毯企業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技術[6]。例如,城關區地毯廠經過上百次色素提取和染色試驗,成功地從本地礦植物中篩選出11種礦植物提取色素,解決了傳統天然染料色澤灰暗、易掉色、耐候性差的技術難題;改造太陽能廠房供暖系統與藏毯烘干系統,全年生產時間由7個月延長到12個月,有效解決了日曬導致地毯褪色、天氣影響質量等傳統難題,這不僅使藏毯產能提升40%,也有效提升了藏毯生產質量。
(三)研發和品牌創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隨著整個中國勞動力市場進入劉易斯拐點,勞動力短缺、成本上漲現象在制造業中表現特別突出。從2006年開始,藏毯產業內的工人工資進入快速增長期。拉薩市2005年工人月平均工資950元,2006年上升到1126元,2013年增長到2557元;根據訪談企業數據計算,2015年普通編制技術工人月平均工資3450元,研發人員月平均工資5020元。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使藏毯企業的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傳統生產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大量以外銷為主的藏毯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新的市場形勢迫使藏毯產業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和品牌創新。拉薩城關區地毯廠自2000年以來,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生產的450個藏毯品類中有3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從2004年開始,由青海和西藏主辦的8次藏毯國際展銷會,使西藏藏毯走向世界;在第九屆深圳文博會上,幫錦鎂朵編制的“龍鳳蓮花”掛毯被組委會評為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為擴大西藏藏毯知名度作出了積極貢獻;為提升品牌競爭力,西藏各藏毯廠積極參加在青海、尼泊爾、美國、德國、法國、荷蘭等地區和國家舉辦的各種展銷會;在此期間,先后形成江孜地毯廠的“宗山牌”藏毯、拉薩地毯廠的“雪域圣毯”、拉薩市城關區藏毯廠的“雪毯花”等國內外知名品牌,西藏藏毯的品牌影響力得到提升,取得良好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
(四)產業整合階段
由于西藏藏毯的產量、市場占有量不高,生產企業各自為政,缺乏最基本的溝通和協作,因此,2000年,拉薩地毯廠發起并成立了西藏地毯出口企業協會(后更名為西藏藏毯協會)。自2007年起,協會先后組織日喀則市地毯廠、山南貢嘎縣杰德秀地毯廠、拉薩色拉地毯廠等16家小型地毯廠,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組建企業集團,統一提供編織材料、集合訂單、統一研發、統一質量標準和產品價格,在規模上進行藏毯產業集群構建。此后,在相關政府部門的促進下,以拉薩地毯廠為核心,對西藏范圍內的其他地毯生產廠家實施兼并重組,整合優勢資源進一步發揮產業集群功效。西藏先后建立了拉薩“一園三區”、日喀則民族手工業園區、扎囊民族手工業園區,吸引國內先進的藏毯企業產業轉移,通過減稅、項目支持等優惠政策吸引全國各地藏毯企業向西藏集聚。為充分發揮藏毯產業網絡優勢,拉薩地毯廠2012年投資1460萬元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藏毯產業園,集藏毯銷售、博物館、協會活動為一體,為藏毯產業化發展提供高水平、高質量、高品位的現代化技術,設施和原輔料等物資支持與配送基地;還投資1200萬建設集旅游觀光、藏毯編織和樣品展覽為主的藏文化傳播基地。在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協會積極創建藏毯行業標準。在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關于批準對藏毯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2014年西藏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成為藏毯(西藏產區)地理標志產品的檢驗機構,有效地促進了對藏毯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極大地提升了藏毯的西藏區域品牌地位。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藏毯產業演變模型如下(見圖2)。
圖2:藏毯產業集群演變歷程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改進,西藏藏毯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但與青海藏毯產業相比還存在產能低、規模小、產地分散等問題?,F有對西藏藏毯產業的研究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發展藏毯產業應落實到塑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優化產品質量、加大宣傳、突出產品的文化特色等方面;藏毯產業主要存在生產技術人員不足、資金缺乏、企業間協作不足、基礎設備較為落后、制度不健全、員工素質較低等問題[7—8]。我們在接受前人研究結論基礎上,結合西藏藏毯產業的現狀,從產業層面、企業層面和政策層面全面地剖析西藏藏毯產業目前存在的困境和主要問題。
(一)產業層面的問題分析
通過對訪談資料的匯總,我們從產業層面將西藏藏毯從原材料的供應到藏毯銷售的整個生產鏈劃分為原材料供應、產品設計、藏毯編制生產、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及零售7個環節。
1.原材料供應不足,采購成本較高
根據藏毯企業現有產品原材料構成情況,可將藏毯劃分為絲絨藏毯、純絲地毯、絲毛藏毯、噶背藏毯、手紡紗藏毯等,其原材料主要來源于青海的西寧大白毛和西藏阿里、那曲的藏系羊毛。從原材料供給的角度看,西藏草場資源總面積居全國第一,為藏毯產業發展奠定了原材料基礎,本不存在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由于藏系綿羊毛近年產量下降(見表1),導致對區外(特別是甘肅和新疆)羊毛的需求增加,其采購成本也隨之上升。
表1:西藏近年羊毛產量(單位:噸)

年份原材料情況羊毛產量綿羊毛產量綿羊毛占比20149372 667567 5680 74%20139896 918027 9281 12%20129789 858391 3185 71%20119720 498085 2683 18%
資料來源:根據西藏統計年鑒整理。
另外,羊毛價格從2005年7.5元/千克上漲到2010年20元/千克,上漲幅度較大;加之西藏羊毛更多地以初級產品形式直接出口尼泊爾等藏毯生產大國,使得西藏本地藏毯企業羊毛供應更為緊張;按每平方米藏毯羊毛利用率計算,西藏藏毯產業羊毛的利用率僅為3.5%,極大地增加了原材料采購平均成本。
在藏毯編制之前,需要對原料進行原毛挑選、分揀、清洗和梳理等作業環節,這些環節利潤低、工作量大。目前西藏沒有專門從事藏毯原材料供應的廠家,訪談的本地10家藏毯企業自己都需要進行這些重復的低效率作業(青海藏毯產業則將這部分集中在8家紡織企業完成),增加藏毯企業非增值作業。
2.訂單環節錯位,訂單覆蓋面狹窄
通過問卷調查,西藏藏毯企業基本采用訂單式生產,但是這些訂單并不是來源于終端消費者,只是代工廠形式的來料加工,這就使得西藏藏毯企業失去了對銷售終端的控制,喪失了終端消費者信息。雖然近幾年拉薩地毯廠、幫錦鎂朵和城關區藏毯廠在北京、成都及個別海外城市建立了零售店面,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了被中間商控制的困境,但總體來講,由于缺乏終端消費者的消費信息,比如消費偏好、產品忠誠度、價格可接受程度等,導致銷售環節利潤的大量流失。
除此之外,西藏藏毯企業中只有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和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不足5萬美元。中尼合資企業喀瓦堅地毯廠平均年產量僅為1000m2,其產量在西藏藏毯產業中不足1/70,藏毯訂單覆蓋面狹窄,沒有發揮利用外資對藏毯行業的促進作用。
3.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統一價格標準
據藏毯市場調查,西藏藏毯銷售集中分布在拉薩市北京中路、八朗學、珠峰批發等市場。從來源看,70%的熱銷藏毯價格在2000-3000元/套*藏毯銷售一般按套成交,1套包括2張卡墊和4個靠背。,但這些藏毯大部分來自青海、北京和天津等地;銷售量稍低的手工編制藏毯主要來源于尼泊爾,售價約為6000元/套;西藏手工藏毯在西藏市場非常少見,大部分用于出口和銷往外地,即使西藏本地有售,價格約在10000元/套,這是普通旅客難以承受的。從質量看,藏毯利用純綿羊毛編制,新近開發的包括“羊毛+絲”混編,絲的比例也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向酒店、公共場所等大客戶銷售的則是每套200元左右的化纖類機制藏毯,沒有混紡標準,化纖的比例導致價格區間非常大,質量較差、異味較濃,降低顧客的忠誠度;此外,藏毯小作坊、家庭作坊編制的藏毯大多無商標、無質量標準、無合格標示,以次充好拉低藏毯價格,形成藏毯“檸檬市場”*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稱次品市場,在市場中,相對買方產品的賣方擁有對產品質量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較次的產品會逐漸取代好的商品占領市場。藏毯市場中由于買方并不知道藏毯(特別是手工藏毯)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其平均質量,由于難以分清商品好壞,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價格。提供優質藏毯的企業自然就要吃虧,提供劣質商品的企業便得益,優質藏毯只能逐步退出市場。。
(二)企業層面的問題分析
手工與機械、傳統與現代是拋給決策者與西藏藏毯企業家們的巨大困惑。西藏藏毯企業的發展較多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培育,如今企業的發展問題集中表現在人才的缺乏和品牌創新上。通過對西藏10家藏毯企業發展困境的訪談,有7家企業表示缺乏專業人才,8家企業表示品牌創新和影響力不足(見表2)?,F有研究并沒有對西藏藏毯企業缺乏人才的因素進行深入的討論。通過調查發現,西藏藏毯產業人才缺乏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的流失率高、中高端管理和營銷人才的匱乏、高端設計人才嚴重不足,但不缺乏低端技術工人。

表2: 10家藏毯企業訪談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訪談資料整理。
1.低端技術人才難以提升
藏毯采用傳統傳桿接扣手工編織工藝,該工藝歷史悠久,技術成熟,西藏本土居民掌握該技術的速度較快,所以基本不缺乏藏毯編制人才,這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危害。(1)企業對編制人員的培訓也僅僅表現在入職時的操作性的培訓,一旦員工能夠獨立承擔編制工作,就很難再得到進一步的培訓,這就導致藏毯技術難以進步,在藏毯設計和花色創新上也很難提高;(2)由于技術門檻低,模仿嚴重,訪談企業表示“自己開發的花色,過幾天市場上隨處可見”,西藏各藏毯企業間的產品圖案、花紋樣式、風格、品牌同質化嚴重,其不同主要是質量方面;(3)藏毯企業重質量輕包裝,藏毯企業基本沒有相應的包裝設備,這是西藏藏毯產業的軟肋。
2.管理人才匱乏
在企業管理方面,西藏藏毯企業的組織管理方式簡單粗放,基本沿襲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比如有的企業沒有建立相應的財務制度,甚至不進行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現代管理方式無從談起。訪談企業中目前已有5家藏毯企業(見表2)認識到從降低成本等增強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以提升競爭力的作用,僅占訪談企業的50%,另外難以聘請到相應的管理人員,這兩方面都影響了藏毯企業的持續發展。
3.品牌創新能力不足
西藏藏毯體現了藏族文化特色的獨有魅力,有著精美的工藝、復雜的式樣和豐富的花色,屬于差異化程度較高的產品。但由于西藏藏毯企業各自都能完成藏毯生產的基本工序,企業間的溝通和合作較少,基本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的互補優勢,導致西藏藏毯企業出現了廣、散的格局,產品差異化程度不高,品牌創新能力不足。出現這種狀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藏毯企業對消費者重視不足,訪談的藏毯企業中有9家沒有明確表示通過提升顧客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見表2),在營銷理念上有待轉變。
(三)政策層面的問題分析
為激發西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產業政策,其中提供公共產品服務是核心。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關鍵是建立市場、建立工業園區、建立行業協會[7]。建立市場主要表現在促進市場數量的擴張,建立工業園區主要表現為促進數量的擴張和質量的提升,建立行業協會主要表現在促進質量的提升和技術的創新。自2007年西藏基本確立了以綠色食(飲)品、藏藥、新能源、民族手工業、新型建材等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以來,相繼成立了拉薩工業園區、拉薩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水縣工業園等,其主要優勢在于園區內企業間相互學習和合作,以達到產業集群整體創新。但實際入住園區的藏毯企業卻非常少,而且較為分散,特別是達孜縣工業園區重點定位發展藏毯,但入住的藏毯企業僅1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社會資源和機會的浪費。
《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西藏應積極發展民族手工業,并組織具有一技之長的民族手工業藝人申報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擴大和提升民族手工業的知名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藏毯作為西藏民族手工業中的一個項目,在申請政府扶持資金等方面只能按照民族手工業的內容進行,這就很難體現出藏毯產業的個體優勢,政府扶持資金也只能從民族手工業(如藏刀、藏香、民族服飾、藏毯等)項目中分配一部分,資金量尤顯不足。
針對西藏藏毯產業在產業層面、企業層面和政策層面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來著力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一)推動產業集群構建、細化產業園區功能,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
專業化分工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主流,是全球經濟治理現代化的趨勢,西藏藏毯產業不合理的專業化分工已然成為西藏藏毯產業發展的桎梏。要合理科學地促進西藏藏毯產業專業化分工,推動西藏藏毯產業集群構建,細化產業園區功能,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當前,拉薩、日喀則等產業園區內的藏毯企業在加工制造、研發、分銷渠道、原材料供應等核心環節與成熟的產業集群存在較大差距,要縮短差距應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第一,根據藏毯的生產流程紡紗-染色-圖案-設計-織毯-洗毯-剪花-整理,在藏毯園區按照生產流程,對企業進行專業分工;再根據現有企業的地理位置,將部分藏毯企業遷入產業園區,并按照各自的優勢,專門進行藏毯生產流程中的某個作業,將其資源和信息在產業鏈中垂直交流,使藏毯企業進行專業化的服務與核心產業,以此加速內部效率,增強與核心部門之間的聯系。
第二,解決原材料的集中供應問題。為緩解原材料質量的下降,成本的上升,在藏毯園區附近建立采購中心,利用集群優勢采購,增加談判能力,從藏毯產業鏈源頭降低成本。若藏毯產業實現了專業分工,原材料方面存在的困境將不再是所有藏毯企業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收購原材料劃分等級,從源頭保證藏毯的質量。從戰略眼光出發,在規劃藏毯產業配套設施上,建立專門的羊毛交易中心,吸引新疆、甘肅等地的羊絨、羊毛皮進行集中交易。
(二)實施西藏藏毯產業供給側改革,用創新和“工匠精神”打造藏毯精品
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尋求經濟新增長的選擇,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擴大有效供給。趙文斌提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良性的質量發展[9]。對于西藏藏毯產業而言,實施供給側改革,提高產品質量是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西藏藏毯產業實施供給側改革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產品分級,消費分級。一方面,從藏毯作用來講,大致可以分為適用性和裝飾性兩方面,西藏藏毯產業可從這兩方面進行專業化供給分工,提高供給效率;另一方面,從藏毯的售價上,將藏毯按照不同價位進行生產,供給給不同消費群體,進行差別化營銷,推動藏毯產品銷量提升。
第二,用產品創新保持藏毯產業活力與競爭力。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加快推動西藏藏毯產品的創新,發揚首創精神,結合時代特征,創造新的藏毯樣式,保持藏毯產業活力與競爭力。
第三,秉承“工匠精神”,打造藏毯精品?!肮そ尘瘛笔侵腹そ硨ψ约旱漠a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對于西藏藏毯產業,要秉承“工匠精神”,打造精品藏毯,追求藏毯的完美和精致,尤其是打造高端藏毯,形成西藏藏毯品牌,擴大西藏藏毯的影響力,進而培育客戶的忠誠度。
(三)依托“互聯網+藏毯”戰略,推動藏毯產業大發展
當前互聯網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貿易跨地域發展。近些年來,西藏著力實施“寬帶西藏”戰略,為實施“互聯網+藏毯”戰略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如何依托“互聯網+藏毯”戰略來推動藏毯產業大發展,實現企業利潤增長,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第一,建立西藏藏毯網絡營銷平臺??梢圆捎枚嗲啦季郑唇⑽鞑夭靥轰N售官網,將西藏地區的藏毯企業全部納入到銷售官網平臺,以西藏藏毯協會作為監管責任人,打造正品西藏藏毯標識;入駐天貓、淘寶、京東、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平臺,借助平臺的受眾渠道,拓展西藏藏毯銷售渠道;依托微信公眾號、各旅游平臺等來推廣西藏藏毯。第二,建立主要城市直營點,提升客戶對正品精品藏毯認同度。“互聯網+藏毯”戰略并不意味著僅僅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藏毯,還需要線下經營的配合。線上與線下的完美融合不僅能夠促進西藏藏毯產業的銷售,增加企業的利潤,突破利潤瓶頸,更重要的是能樹立客戶對西藏藏毯產品的忠誠度,為西藏藏毯企業提供穩定的利潤。
(四)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利用藏毯國際展覽會平臺,推動西藏藏毯走出去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3年多來,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與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交流。西藏作為我國“一帶一路”重點規劃的18個省份之一,要充分抓住這一契機,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全面推動西藏藏毯產品銷售。要充分利用藏毯國際展覽會這一平臺,有條件有時機地將藏毯國際展覽會平臺搭建到西藏來,進一步促使相關貿易國家和地區深入了解西藏藏毯產業的發展,推動西藏藏毯國際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加快西藏藏毯走出去步伐。
(五)充分發揮政府、行業組織的政策引導支持作用
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業組織的政策引導與支持。當前西藏自治區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如前所述,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著力推動政府政策的執行反饋機制構建,引導西藏藏毯產業集群化構建。加大政府資金的專項扶持力度,將西藏藏毯產業的發展放在推動西藏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切實推動西藏藏毯產業發展。當前西藏藏毯產業已建立行業協會,但是協會的服務功能不足,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功能挖掘:第一,建立統一的藏毯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為藏毯企業進入產業集群提供中介服務,符合條件的藏毯企業可以進入產業集群、產業園區、藏毯精品街等網絡信息平臺,進行信息的溝通和交流;第二,引進產業鏈環節上的高科技企業,如染色后整理企業、新型材料開發企業等,以彌補藏毯企業在藏毯產業鏈研發和銷售環節中的不足;第三,為西藏藏毯集群內的企業搭建公用技術平臺,通過免租金的形式,吸引圖案設計、品牌設計等公司進入拉薩;第四,協助企業成立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吸引一批如圖片攝影公司、網店裝修、網店運營公司入駐創新平臺,傳統企業要想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可以在該平臺得到一條龍服務。
[1]羅華,袁中華.西藏藏毯行業發展戰略初探[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0).
[2]桑德杰布.西藏藏毯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與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3]黃婉.西藏藏毯產業發展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5.
[4]Otsuka.K,Sonobe.T.A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for Low-income Countrie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2011.
[5]中國民族宗教網.中央扶持下的三次建設高潮[EB/OL].2010-02-22[2017-04-22].http://www.mzb.com.cn/html/node/116176-1.htm.
[6]Sorensen,J.Bureaucracy and Entrepreneurship:Workplace 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Entry,An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52:387-412.
[7]張玲勤,李奈軍.青海藏毯生產現狀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J].國際紡織導報,2006(10).
[8]羅華,袁中華.西藏藏毯行業發展戰略初探[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20).
[9]趙文斌.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良性的質量發展[N].中國國門時報,2015-11-27(001).
DynamicEvolutionandPolicyStudyofTibetanCarpetIndustry
Tang Ya-jun,Wang Li
(TheSchoolofFinanceandEconomicsofTibetUniversity,Lhasa,Tibet850000,China)
Tibet;Carpet Industry;Evolution;Policy
The Tibet carpet industry experienced four major steps:1)growth of quantity;2)promotion of quality;3)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rand innovation;and 4)industrial integration.Today,procurement,order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ice ar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at the industry level;lack of talent and brand innovation are the two prominent issues at enterprise level;policy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an overall problem for the industry as well.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mobilize government and association's leading roles;to strengthen efficiency of existing funds;to refine the functions of industrial parks;to utilize “the Belt and Road” project opportunity;and to rely on “Internet Plus” strateg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Tibetan carpet industry.
F279
A
1000-0003(2017)04-0009-09
[責任編輯:塔措]
[責任校對:劉乃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