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晨斌,伍大華*,張發友,李紅梅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彭 亮 1,2,黃會保 2,張 偉 2,司馬雄翼 2,何清湖 1*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岳陽市中醫醫院,湖南 岳陽 414000)
滋腎活血方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海馬形態學的影響
任晨斌,伍大華*,張發友,李紅梅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目的探討滋腎活血方對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行為學和海馬病理形態學的影響。方法采用改良的雙側頸總動脈結扎法(2-VO法)制作VD大鼠模型,用滋腎活血方干預。給藥4周后,用水迷宮檢測行為學;HE染色觀察海馬病理形態學的改變。結果與模型組相比,滋腎活血組逃避潛伏期縮短(P<0.05),跨越平臺次數增多(P<0.05),HE染色示海馬損傷明顯減輕。結論滋腎活血方可以改善VD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減輕海馬組織損傷,對VD大鼠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血管性癡呆;滋腎活血方;逃避潛伏期;海馬組織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組由腦血管疾病導致的智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多在60歲以后發病[1]。近年來,由于世界人口老齡化及腦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攀升,VD的發病迅速上升,對社會造成了極大危害[2]。據國外資料報道,VD是迄今為止唯一可防治的癡呆性疾病[3]。因此現代醫學對VD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尚無一種理論能圓滿解釋其真正的發病機制。本研究采用改良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通過行為學和海馬病理學變化的研究,探討滋腎活血方對VD大鼠的治療作用,為指導臨床應用和開發新藥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體質量220~250g,由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提供,許可證號:SYXK(湘)2015-0008。大鼠在恒溫、恒濕條件下自由攝食和飲水。
滋腎活血方(由枸杞、制首烏、葛根、桑椹子、丹參、五味子、益智仁、石菖蒲、郁金、遠志、全蝎、山楂組成)由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提供。奧拉西坦膠囊,由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59160250。MT-200Morris水迷宮: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Motic 6.0數碼醫學圖像分析系統:麥克奧迪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手術剪、鑷:張家港市錦豐錦鹿刀剪廠。
采用改良2-VO法制作VD大鼠模型[4]。大鼠術前12h禁食,4h禁水。造模大鼠腹腔麻醉,固定于板上,鈍性分離左側頸總動脈后以外科線雙重結扎。7d后進行相同操作,結扎右側頸總動脈。術后3d腹腔注射青霉素鈉50萬U/kg。假手術組:僅分離頸總動脈但不結扎,余操作相同。
術后7d行水迷宮測試,以正常組大鼠逃避潛伏期(escape latency,EL)的平均值為參考值,計算每只造模大鼠逃避潛伏期與參考值之差占該鼠逃避潛伏期的比值,若該值>20%為癡呆鼠[5]。剔除大鼠游泳姿勢不良以及未明顯癡呆的大鼠。
100只大鼠造模前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選出14只作為正常組,14只作為假手術組,其余74只大鼠造模。造模期間假手術組大鼠死亡2只,72只造模大鼠死亡14只,經水迷宮篩選出血管性癡呆大鼠36只進行后續實驗。將造模成功大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模型組、滋腎活血組、奧拉西坦組,每組12只。每組大鼠按 9mL/(kg·d)劑量灌胃相應藥物。其中正常組、假手術組、模型組給予蒸餾水,滋腎活血組給予滋腎活血方 17.8g/(kg·d)(相當于臨床等效劑量),奧拉西坦組給予奧拉西坦液 216mg/(kg·d)(相當于臨床等效劑量)。藥物劑量參照文獻[6]計算而得。采用灌胃法,每天1次,連續干預4周。
實驗期間每天觀察大鼠的進食量、活動量、精神狀態、毛發光澤、反應能力等一般情況。
Morris水迷宮的測試內容主要包括定位航行實驗和空間探索實驗兩部分。以大鼠的逃避潛伏期和120s內穿越平臺位置的次數作為行為學檢測的指標[7]。(1)給藥4周后,進行水迷宮訓練。將大鼠頭面向池壁,分別從四個象限標定的入水點放入。如果大鼠在120s內爬上平臺,并在平臺上停留時間超過3s,則認為大鼠找到平臺,這段時間即為EL。若大鼠在規定時間內未能找到平臺,則將其引導至平臺,并允許其在平臺上停留10s強化記憶。連續5d,記錄各組大鼠的EL。(2)第6天,撤除平臺,進行空間探索實驗。將大鼠面向池壁隨機放入任意一個入水點,記錄大鼠120s內穿越平臺位置的次數。
水迷宮測試結束,大鼠處死后將靜脈滴注的針頭自左心室穿入至升主動脈,同時剪破右心耳。大鼠先用生理鹽水快速灌注至流出液體清亮,然后用4%多聚甲醛先快后慢灌注至肢體完全硬化。大鼠處死后取腦,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冠狀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
造模前各組大鼠的皮毛致密,富有光澤,活動靈活而有力,外觀上無明顯差別。造模后模型組大鼠精神萎靡,皮毛部分脫落,臟亂而少光澤,眼瞼下垂,反應遲鈍,喜臥少動,飲水和進食減少,部分大鼠出現互相嘶咬等情況。隨著時間延長,模型組大鼠未見明顯改善。正常組、假手術組與造模前無明顯差別。滋腎活血組和奧拉西坦組大鼠造模后與模型組相似,但隨著干預的時間延長,外觀、活動、反應與進食較模型組改善。
定位航行實驗結果見表1。從時間上看,隨著訓練天數的增加,各組大鼠平臺逃避潛伏期均逐漸縮短。各組大鼠第1天逃避潛伏期無明顯差異 (P>0.05)。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第2天到第5天,模型組、滋腎活血組、奧拉西坦組潛伏期延長,與假手術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 3天到第 5天結果顯示,與模型組相比,滋腎活血組與奧拉西坦組潛伏期縮短(P<0.05)。
空間探索實驗結果見表2。模型組與正常組比較,跨越平臺位置次數減少(P<0.05)。奧拉西坦組、滋腎活血組與模型組相比,跨越平臺位置次數增多(P<0.05)。
表1 各組大鼠Morris水迷宮定位航行實驗EL比較 (±s,s)

表1 各組大鼠Morris水迷宮定位航行實驗EL比較 (±s,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組別正常組假手術組模型組滋腎活血組奧拉西坦組F值P值n 12 12 12 12 12第1天69.16±32.84 70.84±29.18 87.34±17.09 86.72±13.21 77.64±18.22 0.803 0.535第2天45.47±14.02 48.68±21.20 80.27±16.16☆*75.71±17.35☆*71.69±21.62☆*4.647 0.006第3天37.93±14.55 39.16±13.69 74.94±11.27☆*57.81±14.01☆*▲56.41±13.45☆*▲7.757 0.000第4天21.55±7.74 24.16±4.85 55.81±5.92☆*44.43±10.13☆*▲41.14±9.64☆*▲19.80 0.000第5天11.88±5.01 14.29±5.44 42.73±9.57☆*26.60±3.43☆*▲25.48±5.53☆*▲23.89 0.000
表2 各組大鼠Morris水迷宮跨越平臺次數比較 (±s)

表2 各組大鼠Morris水迷宮跨越平臺次數比較 (±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組別正常組假手術組模型組滋腎活血組奧拉西坦組F值P值n 12 12 12 12 12跨越原平臺次數/次12.17±1.72 11.50±2.43 4.67±1.75☆*7.67±1.03☆*▲8.33±1.21☆*▲19.28 0.000
正常組:大鼠海馬CA1區錐體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核大,核仁明顯清晰,細胞排列致密整齊,結構完整。假手術組:與正常組基本一致。模型組:局灶性椎體細胞消失,層次減少,排列較紊亂,有的細胞旁有空染區,出現核固縮、胞質濃染、胞體變小。滋腎活血組:大鼠海馬組織CA1區錐體細胞細胞排列尚整齊,層次較模型組清晰,數目亦較模型組增多。奧拉西坦組:大鼠海馬組織CA1區錐體細胞排列較模型組整齊,層次較清晰。見圖1。

圖1 滋腎活血方組對大鼠海馬形態學的變化(HE×400)
VD可歸屬于中醫學“呆病”“善忘”等范疇。李偉茜等[8]認為VD病位在腦,靈機記憶皆出于腦,腦為髓海,精髓是腦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不少醫家均認為腎精虧虛是VD發病的病理基礎[9],《辨證奇聞》中指出:“補腦必須添精,而添精必須滋腎。”故補腎益精填髓是其基本治療法則。《靈樞·調經論》“血并于上,氣并于下,亂而善忘”;《醫林改錯》“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等闡述,說明瘀血可以導致癡呆。國醫大師劉祖貽認為:VD病位在腦,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正氣虧虛為本,瘀痰濁毒為標。腎陰虧虛,瘀血阻絡為其常見病機。劉老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運用滋腎活血方治療VD,療效顯著。
滋腎活血方由制首烏、枸杞、桑椹子等藥物組成。制首烏滋陰補血之中,有化陽之功,但無陰凝之弊,可獲陰陽雙補之效;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功,兩者共為君藥。桑椹子“滋肝腎,充血液”;益智仁,鼓舞腎氣以生精,可使化源得滋,腦髓得充,共為臣藥。丹參有活血祛瘀之功效;葛根活血化瘀;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石菖蒲“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全蝎有搜風通絡、活血通竅之功;五味子溫而不燥,可滋腎澀精,六藥共為佐藥。郁金為入血分之氣藥,可助藥上行,直達病所;山楂性味平和,具有消食健胃顧護脾胃的作用,共為使藥。諸藥配合,共奏滋陰補腎、活血通竅、益智健腦之效。
改良2-VO法制造的VD大鼠模型實質是慢性低灌注引起腦缺血缺氧,最終導致神經細胞功能下降、學習記憶功能障礙,較好地模擬了人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管腔狹窄等因素導致的VD[10],且改良2-VO建立的模型大鼠具有死亡率低、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強的特點[11]。本實驗的動物存活率高達80%,且蘇醒后對其活動和攝食的影響也比較少。在水迷宮實驗中,模型組與正常組相比,潛伏期延長,跨越平臺次數減少,說明此模型有學習和記憶障礙,是較理想的VD模型。
腦部缺血缺氧,激發腦內神經元細胞凋亡,最終的表現結果為學習記憶行為上的障礙。學習和記憶是大腦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高級神經功能之一。VD的早期核心癥狀是記憶障礙。水迷宮測試結果顯示:正常組與假手術組無差異(P>0.05),說明假手術組的操作對實驗結果無明顯影響。與模型組相比,滋腎活血組 EL 縮短(P<0.05),跨越平臺次數增多(P<0.05),說明滋腎活血方可以改善VD大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許多學者認為海馬是學習、記憶等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部位。海馬損傷的動物記憶力明顯下降,而引起VD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海馬損傷[12]。海馬CA1區是海馬結構中與學習記憶關系最為密切的功能區,對缺氧缺血很敏感。本研究結果發現,給予滋腎活血方治療后,VD大鼠的海馬CA1區神經元形態較模型組好轉。說明滋腎活血方可能通過改善VD大鼠的缺氧缺血癥狀從而減輕海馬損傷。
綜上所述,滋腎活血方可能通過改善大鼠慢性腦缺血缺氧癥狀,減輕海馬損傷,從而提高其學習和記憶能力。
[1] 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09.
[2]伍大華,姚 婷,蔣軍林,等.滋腎活血法治療血管性癡呆腎陰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2):1732-1734.
[3]Gorelick PB.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stroke[J].Stroke,1997,28(2):459-463.
[4]Huang XW,Li H,Qin DL,et al.The model of VD rats was established by the method of ligation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at two times[J].Chin J Gerontol,2010,30(14): 2006-2007.
[5]Zhao XL,Fang XB,Li DP.Establishing vascular dementia model in rats[J].J Chin Med Univ,2002,31(3):166-167,176.
[6]賀石林,王 鍵,王凈凈.中醫科研設計與統計學[M].第2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48-49.
[7]Wang F,Geng X,Tao HY,et al.The restoration after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 on cognitive ability of vascular dementia rats and its impacts on synaptic plasticity in hippocampal CA1 area[J].J Mol Neurosci,2010,41(1):145-155.
[8]李偉茜,唐 農,王晉平,等.血管性癡呆的中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大眾科技,2015,17(187):105-107.
[9]韋艷艷,陸 暉.中醫分型論治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9):137-140.
[10]馬婧怡,張萬鑫,陳 虹,等.改良方法制備的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表現[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4,28(3):421-424.
[11]代永霞,馬素好,馬記平.獨活干預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自由基和免疫炎性損傷的實驗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205-206.
[12]柳振華,張 弛,張 芳,等.腦力蘇對血管性癡呆小鼠海馬細胞增殖及凋亡表達的影響[J].現代臨床醫學,2011,37(2):98-100.
Influence of Zishen Huoxue Decoction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and Morphology of Hippocampus in Ra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REN Chenbin,WU Dahua,ZHANG Fayou,LI Hongmei
(The Affiliated Hostip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Zishen Huoxue decoction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and morphology of hippocampus in ra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VD)rats.MethodsThe VD model rats were established by improved 2-VO method,and the rats were intervened by Zishen Huoxue decoction.After 4weeks later,the changes of behavior were observed through watermazetest,thehippocampalpathologicchangesofratswereobserved byHE staining.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escape latency of the Zishen Huoxue group reduced (P<0.05),the number of crossing platform increased(P<0.05),and the damage of hippocampal nerve cell relieved obviously.ConclusionZishen Huoxue decoction 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and reduce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in hippocampal tissue of VD rats.
vascular dementia; Zishen Huoxue decoction;escape latency; hippocampus tissues
An Analysis on Concept of Academic Thoughts of Soft Tissue Treatment and Its Technical System of Yueyang Zhang's Orthopedic School
PENG Liang1,2,HUANG Huibao2,ZHANG Wei2,SIMA Xiongyi2,HE Qinghu1*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Yueyang,Hunan 414000,China)
本文引用:任晨斌,伍大華,張發友,李紅梅.滋腎活血方對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海馬形態學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0):1082-1085.
R285.5;R749.1+3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08
2017-02-19
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項目(201528)。
任晨斌,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神經內科。
* 伍大華,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893049352@qq.com。
(本文編輯 楊 瑛)
·理論探討·
彭 亮1,2,黃會保2,張 偉2,司馬雄翼2,何清湖1*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岳陽市中醫醫院,湖南 岳陽 414000)
本文引用:彭 亮,黃會保,張 偉,司馬雄翼,何清湖.岳陽張氏正骨流派治筋理念及其技術體系簡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0):1086-1089.
〔摘要〕岳陽張氏正骨在發展過程中,基于“筋骨并重”的正骨理念,強調“治筋”在骨科臨床中的重要性,將“筋骨并重”的理念貫穿于骨傷治療的各個環節,包括辨證、手法、用藥、手術、康復及護理等各個階段,發展了中醫筋傷理論及一系列“治筋”方法,并逐步形成“手法+微創+中藥”三位一體的治筋體系。分析張氏正骨“治筋”理論源流及發展,簡要介紹張氏正骨治筋技術體系中主要的特色技術與方法,認為張氏正骨治筋思路及其技術體系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自成體系。
〔關鍵詞〕岳陽張氏正骨流派;治筋理念;筋傷;技術體系
A〔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7.010.009
〔收稿日期〕2017-04-13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岳陽張氏正骨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LP0118052);湖南省中醫藥科研計劃項目(201725)。
〔作者簡介〕彭 亮,男,副教授,主要從事針灸推拿及岳陽張氏正骨學術流派傳承工作。
〔通訊作者〕*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E-mail:hqh1111@tom.com。
〔Abstract〕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Yueyang Zhang's Orthopedic school,based on the bone-setting idea of"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bones and soft tissue",successors of this school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Thoughts of soft tissue treatment"in orthopaedic clinical works,taking the concept of"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bones and soft tissue"through fractures treatment of each part,including the dialectical,technique,medicine,surgery,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at various stages,developed a theory of soft tissue injury treatment and a series of methods,and gradually achieved a system of"manipulation+minimally invasive+Chinese medicine"cure for soft tissue injury.In this paper,the analysis is done about Zhang's bone-setting"Thoughts of soft tissue treatment"theor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features and techniques of Zhang's orthopedic school treatments of soft tissue injury.Preliminary sure,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Yueyang Zhang's orthopedic school's framework and technology system about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injury is continuously developing,and has become an unique system,embodies the new er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Yueyang Zhang's orthopedic school;academic thoughts of soft tissue treatment;injury of soft tissue;technique system
“筋骨并重”一直是中醫骨傷科較為重要的治療理念。岳陽張氏正骨流派作為湖南著名的中醫正骨流派之一,在不斷傳承發展和實踐中形成了 “筋骨并重、內外調和”治療觀,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在骨傷疾病的治療中,將“筋骨并重”的理念貫穿于醫療的各個環節,包括辨證、手法、用藥、手術、康復及護理等各個階段。在實踐中對“筋傷”的重視,使得岳陽張氏正骨逐漸深化了對“筋”的獨到認識,發展了中醫筋傷理論及一系列“治筋”方法,并逐步形成“手法+微創+中藥”三位一體的治筋體系,即“張氏正骨治筋技術體系”,現將其思路及方法簡介如下。
《說文解字注》中說:“筋,肉之力也。”《靈樞·經脈》云:“骨為干……筋為剛”;《素問·痿論》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黃帝內經》中的許多論述都說明筋與骨的關系極為密切。與其他中醫骨傷流派一樣,張氏正骨對“筋骨”的認識也是立足于《黃帝內經》等中醫典籍。
“筋骨同治,筋骨并重”的理念,最早可見于《諸病源候論》,清《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更是將“筋骨并重”的正骨理念貫穿全書,并作為其主要學術思想[2]。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岳陽張氏正骨的主要正骨思想大體源自于《醫宗金鑒》,其“筋骨”治療觀,以及對于“筋”在骨傷科的應用,與《醫宗金鑒》一脈相承[3]。
“經筋”是中醫學經脈學說的重要部分。中醫學典籍中有關“經筋”的載述最早見于《靈樞·經筋》,是十四經脈行于較為淺表的部分,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4]。古典醫籍通常認為經筋是“聯綴百骸”的組織,與骨構成人體形態結構,用于穩固關節,并提供人體運動的組織。雖然有學者認為經筋與人體神經系統有一定關聯,但主流觀點仍認為經筋即現代解剖中骨骼肌、肌腱、筋膜、韌帶及關節等處的所謂“筋肉系統”[5]。基于此認識,張氏正骨將“筋”與“骨”的功能視為一體,也不足為怪。將“治筋”與“正骨”相互配合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骨科康復目的。
醫學發展到現代,特別是西方醫學將人體解剖知識引入中國醫學界,使得中醫學界特別是涉及創傷的中醫骨科逐漸發生著變化。中醫醫院的骨科普遍開展了基于西方醫學的手術治療,岳陽張氏正骨也不例外。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張氏正骨沒有一味地照搬西醫手術治療,而是將 “精細解剖”、“功能解剖”、“筋膜鏈理論”、“整脊技術”、“脊椎病因學說”等用于優化和開發無創或微創的治筋技術,用開放的思維促進了傳統手法技術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經過不斷發展,張氏正骨形成了包括治筋手法技術、治筋微創技術、治筋中藥應用等“手法+微創+中藥”三位一體、相互補充的治筋技術體系。
2.1.1 張氏治筋推拿手法 張氏治筋手法類似于“旋轉手法”,結合了傳統推拿手法特點和現代整脊技術,強調輕巧自然,借勢發力,點到即止。以張氏治筋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為例。治筋推拿主要包括:(1)放松手法。按揉法放松頸部軟組織,對頸夾脊穴、風府、風池、大椎、肩井按揉為主。(2)理筋手法。患者采用仰臥位,使用彈撥手法放松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及枕下肌群等。醫者一手扶下頜,一手托枕部,將患者頭部水平旋轉至彈性阻力角度,助手立于一側扶按雙肩。醫者抱握患者下頜,做對抗拔伸牽引,時間1~2min。力量適中,然后緩慢搖動,邊旋邊牽拉,操作成功,常可聽到彈響,每次30~60min。可以有效緩解糾正椎間失穩引起的小關節紊亂,改變骨刺和被壓椎動脈的相對位置,從而減輕或解除骨刺對椎動脈的壓迫[6]。
2.1.2 張氏點穴推拿 岳陽張氏點穴療法是張氏正骨第一代創始人張瑞林將中國傳統武術中的氣功點穴等擊打動作,應用到正骨臨床而逐步演化而來,手法具有中醫推拿手法剛柔相濟,針對性強,刺激量大的特點。張氏點穴療法點擊力量較大,可很快激發經氣,患者常感經氣可沿經絡直達病所,產生以通經止痛為主的獨特療效。張氏點穴手法內外兼修,其治療手法有多種,主要的有兩種大手法:一是彈點法,又分為中指彈點點穴法及四指彈點點穴法,分別用于一般的四肢及胸腹部的穴位或腰背部及臀部等肌肉豐厚的穴位。二是點揉法,即拇指著力在穴點上,守意于指端,力貫指尖,以疏經通絡,適合于人體大部分穴位[7]。
現代張氏后人把張氏點穴手法和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激痛點)理論結合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手法治療效果。臨床操作中往往可見,筋傷后,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筋結,與肌筋膜鏈理論中的激痛點類似。點穴手法不但可以作用于腧穴,也可以作用于通過觸診發現的激痛點,療效更佳。
2.1.3 張氏踩蹺法 踩蹺是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古時之按蹺是手和足并重的,且按、蹺是分別用手、足作為手段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張氏踩蹺推拿配合了推拿手法和人工牽引,形成了張氏特色踩蹺療法。臨床研究證明,該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筋傷較常規保守治療有較好的療效。一般患者俯臥位,助手牽引患者患側或雙側腳踝,囑患者抓緊治療床前端,行人工牽引;在病變脊椎間隙平行線上的腧穴行一指禪、揉法、按法,放松患部,用旋轉扳法,整復受損脊椎間隙下一椎體,糾正脊椎小關節錯位,促使椎間盤復位或部分復位;然后醫者立于治療床上,一腳站于患者一側,一腳在患者胸腰背上用單腳足尖點踩病變脊椎雙側背腧穴及阿是穴;接著通過搓踩、單足踩結束踩蹺;最后采用一指禪、揉法、按法放松腰部,并拍打督脈結束[8]。
2.1.4 筋膜松解錘 筋膜松解錘是張氏特有的筋膜松解用具組合。通過對筋膜層的適度力度的錘擊,可以使疼痛、攣縮黏連的軟組織快速的松解開,有效的改善局部微循環,解除局部神經卡壓,使受損的肌肉張力平衡,使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的肌肉肌腱得到修復,瞬間矯正頸、胸、腰椎小關節的錯縫。起到類似于現代整脊技術中整脊槍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小關節錯縫和筋膜粘連引起的疼痛及麻木。
2.2.1 筋膜松解針 筋膜松解針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長針”“大針”基礎上發展而來。筋膜松解針治療方法與毫針不同。嚴格消毒后,經皮刺入皮下,不刺入肌肉,僅在筋膜層沿經絡運針,采取平刺。因沿經脈方向進針,故刺為通穴,即一針多穴。可以有效促進皮下氣血運行,松解筋膜粘連,從而緩解疼痛癥狀。
“筋膜松解錘”“筋膜松解針”是張氏正骨流派的兩種“獨特技藝”,對頸肩腰腿痛等諸癥具有很好的療效。2016年張氏正骨流派“筋膜松解針”“筋膜松解錘”從湖南省近百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授予湖南省“中醫專長絕技”殊榮的項目。
2.2.2 張氏鋒針療法 張氏鋒針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鋒針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發展形成的,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方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對于各種狹窄性腱鞘炎,如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和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有獨特療效。狹窄性腱鞘炎屬中醫“筋痹”范疇,是由于肌腱、腱鞘及韌帶長期勞損變厚,致經氣運行受阻,氣滯血瘀,以致局部出現腫痛,活動受限。
張氏鋒針療法通過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切割、剝離有害組織,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通過直接切開因慢性炎癥刺激而增生肥厚、狹窄、嵌頓的腱鞘滑車,從而解除對肌腱的粘連束縛,調節腱鞘炎部位的動態平衡及力學平衡,以達到恢復人體四肢關節部位的力學平衡目的來發揮其治療效果。張氏鋒針技術操作簡單,創傷性小,無需縫合,對人體組織損傷較小,且恢復較快,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治療時間短,患者易于接受。
張氏正骨百余年來積累了多種有效祖傳方劑,以及大量經方使用經驗和特色方法。除了部分方劑主要應用于正骨術后康復外,還有一部分主要應用于筋傷治療[9]。
以肌筋膜疼痛為例:該證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因外邪入侵導致經絡氣血痹阻所致。《金匱要略》云:“外證……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張氏正骨傳人為加強祛邪通絡效力,加入葛根、雞血藤、海風藤、延胡索等。葛根具風藥之性,發散而升,祛邪除痹;雞血藤活血疏經,與黃芪相伍,能加強通絡之功;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可改善肢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癥狀;延胡索溫通辛散,既入血分、又入氣分,為行氣止痛之良藥。諸藥合用,配伍成方,既可溫經扶正和血,又可祛邪通絡止痛,切中肌筋膜疼痛癥狀本虛標實的病機[10]。
穴位敷貼屬外治法之一,具有藥物刺激和穴位刺激的雙重功效。而對于腰痛筋傷的患者,常采用中藥湯劑獨活寄生湯加減口服合用外敷的治療方法。同時使用穴位敷貼治療:選取大腸俞、關元俞、腎俞、心俞、關元等穴,在穴位上放置自制貼敷藥膏,外敷醫用膠布,囑患者4h后自行撕脫。藥膏組成同口服中藥,將藥物打磨成細粉,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根據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根據經絡學說“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療規律,選取膀胱經上的穴位,予以穴位敷貼,通過滲透作用,藥物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中藥與穴位貼敷合用,共奏補腎強筋、通絡止痛之功[11]。
除了以上代表性治筋技術以外,張氏正骨形成的“手法+微創+中藥”治筋技術體系中還有許多其他方法的應用,例如溫灸療法、電針、藥熨、刺絡拔罐等傳統的、現代的方法用于筋傷的治療[12-13]。并且,將相關聯的療法聯合應用的三通四聯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也是張氏正骨特色治筋方法之一[14]。
肌腱韌帶損傷、腱鞘炎、骨性關節炎及骨折伴發的筋傷疾病在骨傷科臨床中越來越多見[15]。基于張氏正骨對“筋”的重視以及對“筋骨并重”觀念的認識,使得各種治筋之法在張氏正骨的發展過程中處于與張氏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體系同樣重要的地位,并逐漸形成體系。張氏正骨治筋體系中包括手法、針法以及中藥外敷等內容,相對是比較完善和豐富的。縱觀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強調筋骨并重,筋骨相和。強調筋與骨的關系,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張氏正骨一直以來都不會把骨骼損傷的問題獨立看待,將筋與骨聯系起來考慮傷病是基本思路,將運動功能與筋骨氣血聯系起來,進而從整體考慮人體功能,以達到最佳康復效果。二是逐步構建了“手法+微創+中藥”三位一體的治筋體系。三是在繼承基礎上,注重更新理念。張氏前人在臨床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以及豐富的治筋方法,許多臨床效果甚佳的方法很好地被保留下來,例如張氏治筋手法、踩蹺等。然而在現代醫學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張氏正骨也悄然在發生變化。張氏傳人認為一味地頑固保守不是發展之道。張氏流派發展到現在一直以開放的胸懷、學習的心態不斷吸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因此,將現代先進的技術方法應用于張氏正骨,促進傳統技術優化發展,與時俱進,是張氏正骨流派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司馬雄翼,蔣學余,彭 亮,等.淺析岳陽張氏正骨“筋骨”治療觀[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10):68-69.
[2]賴鐳成,賴嘉凌.實用傷科典籍[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7-118.
[3]彭 亮,黃會保,司馬雄翼,等.《醫宗金鑒》對張氏正骨流派學術思想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9):44-47.
[4]謝占清,王玉雙.經筋療法的源流、理論和臨床研究概述[J].環球中醫藥,2014,7(1):35-36.
[5]郭 蕾,陳以國.經筋理論和經筋療法的歷史回顧[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69-171.
[6]楊 勇,王艷鋒,黃會保.張氏治筋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6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5,35(12):74-76.
[7]嚴 森,蔣學余,劉曉瑜,等.張氏點穴療法治療肩周炎30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12):93-95.
[8]劉曉瑜,蔣學余,嚴 森,等.改良踩蹺推拿配合人工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12):2191-2193.
[9]孫明星,曹 斌.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6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3,19(2):59-61.
[10]李克剛.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頸肩肌筋膜疼痛綜合征4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12):43.
[11]錢 虹,李克剛.中藥結合穴位敷貼治療腎虛型腰肌勞損4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8):43-44.
[12]劉曉瑜,嚴 全,謝 慰,等.百會溫灸結合透穴針刺治療頑固性面癱30例[J].世界針灸雜志,2015,25(4):48-52.
[13]劉曉瑜,蔣學余,劉芝俐,等.電針結合藥熨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6,8(31):37-38.
[14]司馬雄翼,余 暢,熊 健.三通四聯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2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9,25(6):45-45.
[15]尹志強,潘惟麗,金 昊,等.骨性關節炎病因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3(7):1369-1371,1389.
(本文編輯 賀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