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樸
【摘 要】隴東漢族戲曲文化有著悠長的歷史,其中特有的隴東道情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成為隴東民間文藝史上的明珠,散發著璀璨的光芒。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經過繼承、發展和創新逐步建立起來一種大型舞臺劇,就是后來的新興地方戲曲劇種——隴劇。隴劇突破了隴東道情中皮影的局限,以人表演道情,在繼承道情音樂的基礎上,從音樂本體、演奏樂器、舞臺表演、劇目創作和傳播途徑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使隴劇更具有音樂表現力,基本適應了舞臺藝術的需要,被觀眾所喜愛與接受。
【關鍵詞】隴東道情;隴??;改革與創新;舞臺化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27-02
隴東道情是隴東地區特有的地方劇種,最早是以道家故事為題材,在寺院道觀中進行,它的表演形式多為一人說唱,眾人幫唱,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清朝同治年間,環縣皮影藝人解長春將隴東道情用于皮影表演,在它原有的基礎上吸取慶陽民間小曲和民歌的特點,使得地方色彩更加突出,表演風格和唱腔流派也更加多樣化,形成了完整的表演藝術。
而隴東道情也就是隴劇的前身,隴劇在保持隴東道情原有色彩的基礎上,吸收秦腔等眾多戲劇之長,從音樂、表演、唱腔、舞臺美術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節奏鮮明、曲調明快、表演細膩、富有地方民間色彩的獨特風格。1960年,隴東道情被甘肅省政府改名為“隴劇”,隴劇從此成為甘肅地方戲曲的代表。雖然隴劇是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但是隴劇是不同于隴東道情的,它是隴東道情由皮影劇向舞臺劇的演變,以真人演唱表演并具備了更為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的新生戲曲劇種。
隴東道情傳承的舞臺化研究則是說以隴東道情為前身繼承和發展而來的隴劇在現代城市中的發展。以蘭州市的甘肅省隴劇團為例,這種舞臺化發展具體表現在隴劇的舞臺化創新和現代劇目的創作等方面。
一、隴劇作為隴東道情舞臺化演變發展的表現
(一)音樂本體的創新
隴劇在行腔的創新、板腔的伴奏、特別是“簧”的運用上,突破了原有兩句或四句一放“簧”的死板套路,根據劇中人物情感的變化和劇情的發展,把“簧”用在感情起伏波動明顯的地方,使其表現力更強。另外,隴東道情原來只有男演員演唱,搬上舞臺后增加了女演員。為了更好地解決各行當中男女演員同腔同調的問題,隴劇采取了“同腔異調”和“同調異腔”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樂器的改革
隴東道情以漁鼓、簡板為獨有的伴奏樂器,只在過門時伴奏,用漁鼓打花點,以四胡主奏,但它的音域窄,不能給演員演唱進行伴奏,所以原有的隴東道情音樂在搬上舞臺并由真人演出后,表現力明顯不足。后來學習京劇現代戲,樂隊用了京劇銅器,一直延續至今。到了后來,樂隊在編制上進行了擴充,加入了琵琶、二胡、板胡、揚琴、笙等民樂,還使用了西洋樂器中的提琴和銅管、木管樂器,樂隊的表現力大大加強。打擊樂方面,改制了大鑼、小鑼、漁鼓等,糅合了京、秦劇及固有的打擊樂點,形成了隴劇的一些鑼鼓經。
(三)表演程式獨特化
隴劇藝術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經過長期摸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可以說獨特程式的借鑒與創造是隴劇表演藝術的最大特征。它以皮影動作和其他民間藝術為基本素材,在繼承、借鑒、搬用其他劇種固有“程式”的基礎上創立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表演程式動作,如:側身搖晃、睡態搖晃、秧歌步、地游子圓場等,既體現戲曲技藝相容的特點,又增強了舞臺的視覺效果,使得隴劇藝術在表演風格上形成了獨有的特色。
(四)舞臺表演化
隴東道情的演出一般需要五六個人組成班子,演出場地很簡易,在打麥場臨時占一塊地方即可,取地隨意。戲班成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藝人們在操作提線的同時還要唱、念白、幫腔、伴奏,一人多用,可以說能者多勞。隴劇就不同了,它的表演場地在舞臺之上,所需要的演員人數眾多,能用到七八十人,充分地發揮服裝、道具、燈光、特效等的舞美以及表演和樂隊的多種手段,可以在有條件的地方去演出,更直觀地和觀眾面對面接觸。
鑒于隴劇是新生劇種,除唱腔外,還學習借鑒了兄弟劇團的一些特色。如:川劇的扇子、變臉;晉劇的紗帽翅、翎子、髯口;豫劇的抬轎等,甚至類似舞劇的托舉、武打及一些舞蹈動作等,進一步豐富了隴劇的舞臺表演。盡管在舞臺處理上大膽借鑒是豐富健全自身表演形式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保持自己的鄉土特色仍至關重要。
(五)時尚流行化
1.旦角頭飾。1959年《楓洛池》的首演,旦角的頭飾就完全突破了一般戲曲的傳統式樣的手法?!暗┙穷^飾的化妝也采用了皮影人物高髻燕尾的造型,同時仿照敦煌壁畫中唐代婦女的發式,設計做成多種獨特的發髻式樣。舞臺道具也保留著皮鏤花紋風格”。
2.服裝樣式。隴劇的演員服裝沒有局限在傳統樣式內,對原有的服裝尺寸進行了修改,使之修身服帖,視覺效果更為美觀,突出線條。衣服的色彩也更為豐富,增添了中間色。現代戲的服裝也按照劇本人物的特點和劇情安排進行合理的設計。
(六)傳播途徑的多樣化
依托電視、網絡等多種傳播媒體,為隴劇藝術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聲像資料,通過舉辦“你唱我學”的隴劇戲曲電視節目,讓更多的隴劇愛好者、戲迷們有交流和學習的便捷通道,使隴劇得以更好交流和傳承下去。
(七)劇本、劇目的創新
隴東道情的流傳大概有160余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實踐和創造,積累并保存了100多本的傳統劇目。由于皮影人物在演出上便于操作,故而擅長演繹神鬼、飛升等以道家文化為主的奇幻表演,這與現代社會脫節,不被年輕一代觀眾所接受。為了更好地適應大眾的欣賞審美習慣,隴劇團在劇本、劇目的選擇上,既排演以“三小”為主的戲,也排演了一些行當齊全的戲,同時把重點放在反應現實生活的現代戲上。
二、結語
隴東道情與隴劇有著割不斷的淵源關系,它們無法相互替代,如果沒有隴東道情這顆民間藝術的明珠,也就沒有現在的隴劇。隴東道情是以藝人在幕后操縱皮影并演唱的形式表演,隴劇則是以真人扮演劇中人物來表演,一個是間接的,一個是直接的,隴劇的舞臺化演出形式是隴東道情所不能及的。它們只有在互相取長補短中共同發展,才會大有前途。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技的發展,隴東道情也應與時俱進,吸收一些隴劇的新創曲調和演唱技巧,利用現代燈光改進“亮子”的透明度,使皮影色彩更加豐富多彩,吸引觀眾。
隴劇之所以蓬勃發展,大眾認同、媒體推廣、政府支持是外力;而內力則來源于傳統音樂在城市中自身的調試變化。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帶來了休閑方式的改變,比較之前在農村的娛樂方式,城市中有更多的音樂文化形式。它們在不自覺地適應著新的城市節奏。新的環境下,相同的人群對于音樂有了新的審美,他們需要一種城市節奏下的傳統音樂,一種變化了的傳統音樂。音樂因人的需要而生,需求變化了,音樂也要變化,這是音樂發展的內力。而這也是隴劇得以從隴東道情發展成另外一種以真人演繹,和觀眾面對面接觸的舞臺化的新生劇種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2]王正強.隴劇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17
[3]環縣志編纂委員會.環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330.
[4]康秀林,主編.環縣道情皮影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4.
[5]戴炳隆,主編.開放開發話慶陽[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