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中
【摘 要】戲曲表演很講究分寸感。分寸感很重要。因為戲曲表演的技藝性比較強。因此,表演上稍一過火或不足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作為配合表演的鑼鼓來說,也要像演員一樣把握好分寸。
【關鍵詞】戲曲;鑼鼓;分寸
中圖分類號:J8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52-01
我剛踏入文藝界這一行時,就聽老前輩說過:“戲未開場,鑼鼓先響”。當時聽了這話不知所以然。后來隨劇團到鄉鎮去演出,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每到開戲之前,先打一通鑼鼓,震一下場子,提示觀眾安靜下來,戲馬上就要開演了。讓觀眾注意力集中準備看戲。從某種意義來說,也起到了現在劇場開戲鈴的作用。
只要是戲曲團體,都很重視打擊樂,(俗稱鑼鼓)京劇界早就流傳著“一套鑼鼓半臺戲”的說法,我認為這話說得一點也不算夸張。演員在舞臺上演出時,大到翻、打、跌、撲、唱、念、做、表,小到一哭一笑,一抬手甚至一個眼神,都離不開鑼鼓的伴奏。尤其在念白或表演后要開唱了,這時的鑼鼓點就起到了節奏轉換和協調的作用。例如:演員唱起腔時,我們淮海戲就專門創造出“起腔鑼”,讓演員有一定的空間來表演身段。演員叫板要轉換板式時,就來個“鳳點頭”的鑼鼓,使戲劇節奏自然過渡到所需的節奏上。開打時倘若加上小堂鼓,氣氛突然就不同,說明這場戰斗更加激烈。只要鑼鼓催得緊,縱然臺上只有四個兵士過場,也讓觀眾有“千軍萬馬,殺聲震天”的感覺。如此等等,都說明了鑼鼓在戲劇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
我從事打擊樂工作幾十年,雖說不上有什么經驗可言,但也有一些切身體會,說出來就教于各位同仁們。剛開始,認為搞打擊樂這一行很簡單,只要把節奏打準確了,鑼鼓點背熟了就圓滿完成任務了。其實不然,在不斷的實踐中,使我悟出了其中的奧秘,同樣的鑼鼓點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不同的規定情境之下,就要打出不同的情緒出來。
戲曲表演很講究分寸感,分寸感很重要。因為戲曲表演的技藝性比較強。因此,表演上稍一過火或不足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作為配合表演的鑼鼓來說,也要像演員一樣把握好分寸。例如:當演員斬釘截鐵地說出一句臺詞時,這兒安排了一錘鑼。這錘鑼打得就要有力度且收得干凈利索,使演員的表演有勁提神。倘若這錘鑼打得拖泥帶水,不但讓演員沒勁乏力,同時也影響到劇情的那種張力。又如:劇中“亂錘”的處理,一般都是在人物慌亂時才出現這種鑼鼓點,而在打“亂錘”鑼鼓點時,不能一道湯地打出來,要輕重有度,方能配合好此時此刻演員的情緒及身段的表演。再如:“水底魚”鑼鼓點的運用,在打的時候,一定要錯落有致,節奏鮮明,鈸和鑼咬得要緊,才能表現出那種情感出來。總之,鑼鼓點分寸掌握的正確與否,不僅僅體現伴奏者的基本功和修養,也是激發演員情緒、為劇情營造氣氛、準確地傳達情感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充分展現著戲曲表演藝術“綜合性”的特征。
戲曲表演藝術第二個特征就是“虛擬性”。演員在臺上的表演如:開門、關門、上轎、下轎、上坡、下坡、跋山涉水等,基本上都是虛擬表演。當演員做這些虛擬動作時,離不開鑼鼓點的配合。而在配合之中,不能光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應該根據演員表演的速度、情感、技巧,打出演員的心理節奏,烘托演員以虛托實的表演,共同誘發觀眾的形象聯想和推理判斷的思維,使之在欣賞中發揮想象力,同演員一起完成藝術形象的創造,如果說演員的表演是滿足觀眾視覺上需求的話,那么,我們打擊樂就要做到張弛有度,給觀眾在聽覺上提供一種審美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戲曲表演藝術還有一個“程式性”的特征。任何一個劇種在表演上都有它一定的程式,而這些程式也規范了鑼鼓的程式。藝術離不開形式,但程式的涵義不僅僅是形式,它是表達藝術作品的內容要求,對藝術作品形式的一種規范。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改革的進行,出現一種比較偏頗的謬論,有些人認為“程式”可以拋棄了,我個人認為,持這種觀點的同志沒有弄清楚“程式”的概念。程式不是戲曲的局部現象,而是戲曲形式總體構成的特征。就是戲曲現代劇也要有程式,只不過根據藝術作品內容不同,做一些重新規范。前輩藝術家們隨著生活內容的變化而改進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正因為戲曲不是一成不變,不斷地隨時代而進步,才有其延綿不斷的生命力。我們是要創新,但創新要有度。因此,無論是傳統戲、新編古裝戲、現代戲的創新,都要站在傳統的基礎上,這個傳統是指它的美學精神和它的物質載體——表演程式。誠然,我們也要根據時代的發展,戲劇內容及形式的變化來重新審視我們鑼鼓的運用。其實,在傳統戲中也是反對濫用鑼鼓的。最后,我想用戲劇表演理論家胡芝風的一段話與各位同仁共勉。她在《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一書中談到:“戲曲傳統有一句行話:‘拙戲多鑼鼓。可見,要求立足于經濟地用鑼鼓這個問題,前輩演員也早已總結到了。鑼鼓程式作為戲曲表演的重要表現手段,如何與時代節奏同步,就更是今天戲曲需要探索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