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雁
摘要:課程改革十余年來,黑龍江省普通高中在“分類分層”一般普通高中辦學之路探索、“學案導學”在高效課堂中應用、學校課程建設、“網絡課堂”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課堂效率低下、教師觀念滯后、學生差異較大,因材施教困難、教材還需完善、硬件有待提高,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存在誤區、高考綜合改革面臨困難重重等實際問題。需要我們總結經驗、正視問題、研究對策,為深化課程改革而積極探索。
關鍵詞:黑龍江省;普通高中;典型經驗;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0-0080-03
在深化課程改革背景下,為全面了解和掌握黑龍江省普通高中的教學現狀,總結經驗、查找問題、研究對策,著眼2018年黑龍江省高考綜合改革的順利實施,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和建議,筆者就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教學實施情況和2018年高考綜合改革準備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采取聽取匯報、課堂觀察、座談訪談、實地查看、查閱資料、發放問卷和電子問卷等調研形式,了解了黑龍江省普通高中教學現狀和高中課改的基本情況,這些經驗和問題對即將實施的高中新課程方案和高考綜合改革均有思考和研究價值。
一、值得推廣的典型經驗
1.“分類分層”,成功探索一般普通高中辦學之路
一般普通高中是指非重點的普通高中。一般普通高中學生在普通高中學生中,占據絕大多數,他們是高中生的主體部分,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學生能力較低,學習動力不足,如何讓這樣的孩子恢復自信,主動學習,獲得發展,一直是教育面臨的難題。北安三中作為一所普通中學,面向差異,提出了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的教育策略,探索實施了“分類分層教學”。即:在高二年級、在完成學業水平測試后,開始實行分層走班實驗,將學生分成文、理、藝體特長、高職單招、國際教育五大類,藝體特長又分為文理藝術(音樂、美術、傳媒)、文理體育,將一般文、理生分為三層,即二表上線學生分A、B兩層,相對較弱的學生為C層,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目標分層,教學設計分層,教學過程分層、作業分層、訓練輔導分層,讓不同教學起點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進度、不同教學難度的差異教學,逐步完成各學段教學要求,最終達到畢業生應有的基本素質要求,繼而向更高層面發展。通過分類分層教學,一般普通高中學生的自信心、自我發展意識明顯增強,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家長和社會認可度普遍提高,“分類分層”為一般普通高中學生的成長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也為即將實施的學生“選課走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學案導學”,讓高效課堂充滿生機
“學案導學”是教師借助導學案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隨著課改的深化,各學校探索出具有學校特色的“學案導學”新模式,如嫩江高中以“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為指導,在普遍意義的導學案基礎上,結合翻轉課堂,融合信息技術,結合學校學情、師情、校情,進一步改進、細化、固化學案導學 “學思用”流程模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學案導學,以學定教,互助合作,指導探究,鞏固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解決了學生“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北安三中打造導學課堂,以導學思想為引領,通過學校組織開展導學研討課,實施運行導學方式,開展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課堂導學模式、反思評價方式的深入探討,最后確立了教學目標牽動策略、教學過程導學策略、教學效果評價三大策略;突出學法指導,發揮教師的“教與導”的示范和支架作用,促進學生實現學習能力的飛躍以及情感體驗、思維拓展與智慧生成,實現有效學習、精神成長。
3.課程建設,為學生個性發展開拓空間
課程建設直接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水平,并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在課程建設方面,北安三中進行了積極探索:
(1)開發“第三學期”課程:積極發揮第三學期(寒暑假)的教育延伸作用,創造性地設置第三學期課程,以安全篇、學習篇、生活篇、社會實踐篇、藝體篇為主要構成,突出開展線上指導、小組學習和假期體育活動。學校通過設計和實施課程計劃,指導學生的安全、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錄制學科講座,開展線上輔導,伴隨學生度過美好而又充實的假期時光。第三學期課程成為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促進學生在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勞動等方面得到新發展,使第三學期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形成良好的教育回路。
(2)德育課程化:依據學校生活的時序特點,把德育課程分為課前、課上、課間和課后課程,學校德育領導、德育處、教導處、團委帶領班主任教師將其整合細化為教案,利用晨會、班會或其他活動,將學校制度、行為規范、德育要求課程化。以新生的軍訓、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班團會、體育節,藝術節、教學節,重大節日紀念活動、畢業典禮、學科教育等為載體,構建人文德育特色體系,豐富和拓展德育課程,發揮了良好的德育引領作用。
4.“網絡課堂”,推進互聯網+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學校問卷第6題】貴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情況[多選題],382份有效問卷反饋,84.56%的學校接入寬帶互聯網絡,45.81%建立了學校數字化教育教學平臺,39.79%的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43.46%建立了學校管理信息系統,37.96%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可見黑龍江省普通高中在基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上已邁出寶貴的一步。
北安三中代表北安地區,率先啟動了互聯網+課堂實驗,建設網絡課堂,進行教師培訓,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強化學案預習和課后訓練指導,在2015年第三學期課程中嘗試在線課程,教師進行網上講座,微課指導,使學生在假期可以在線學習,接受在線指導,得到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認可,“課后網”探索取得可喜成效。
嫩江高中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強力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有在線學習吧、錄播室和多個網站資源;教師人人有電腦,學校班班有電子白板、實物投影等,以網絡為平臺,擴大課堂容量,“新課有課件”“演示用白板”“講題靠投影”已經成為課堂不可或缺的手段。2015年學校改建電子閱覽室、學習吧,為學生節假日小組在線學習提供空間,借助網絡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endprint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效率低下,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
調研中發現,在回答“您認為目前教學較大的問題是什么?”時,有40.83%的教師認為是“教學模式泛化”,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學科教學中,過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普遍存在。58.11%的課堂,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氣氛沉悶,45.94%的教師認為小組合作效率低,小組合作式教學沒能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預期效果。55.27%的教師認為教學中仍然存在唯成績、分數論,忽視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忽視學生自主學習活動,27.51%的課堂學科育人功能發揮不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不充分。部分教師問題情境創設能力欠缺、沒有搭建合理的認知臺階,缺少學習方法指導和有效的思維訓練,不能科學利用教輔資源,課堂效率亟待提高。
2.教師觀念滯后,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觀念滯后,學識水平、理論功底還有一定的差距,圍繞高考指揮棒教學,教學中58.11%的教師以講授為主,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自己的預設,仍然“以講代導”,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足,合作學習形式化、效率低,提問的教學問題思維含量不高,提問的多,互動的少,教師不習慣放手讓學生去設計、操作、展示、評價,教學過程缺乏師生交往、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提問的習慣培養,學科思維品質、學科核心素養、學科育人功能被關注不夠。
師資不足,編制過緊,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如地理、生物等,特別是新增的通用技術課、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缺編嚴重。信息技術課、體育與健康課、藝術課教師也不夠用。教師隊伍的結構還不夠優化,男女教師性別比例不均衡。
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也有所顯現,一線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精力、體力和時間有限,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獎勵和制約機制,績效考核力度不大,一些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后工作干勁明顯降低,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在職教師職稱評定常年停滯不前,也嚴重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3.學生差異較大,因材施教困難重重
在教師問卷中,針對“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有什么?”有79.84%的教師回答是“學生差異大”,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習慣的差異大,參差不齊,導致教學課堂難度大;由于班額過大,提問周期長,難以短時間進行反饋,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實施高效課堂改革困難大;作為普通高中學校,被省市重點高中及民辦高中層層選拔之后,生源質量較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更有難度。
4.教材成熟度有待提高,知識銜接仍有問題
有些科目的教材內容過于簡單,內容過少,知識之間缺少聯系,難以支撐學生的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還有些學科教師反映教材為學生及教師留有空間太大,教師駕馭起來感覺吃力,按規定課時難以完成課標任務;有些學科如地理、歷史學科初、高中教材的版本不一致,知識體系銜接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致使一些學科教師不得不補充一些知識,加劇了高中課時的緊張。
5.硬件水平還需提高,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存在誤區
黑龍江省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打造以信息化系統平臺為基礎的校園網絡系統應用平臺在資金、視野方面等方面有很多困難,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信息化設備還比較陳舊、落后。網絡教學尚未全面鋪開。50歲以上的教師比例較大,信息技能薄弱,難以適應網絡教學需要。
同時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存在兩種誤區:一種是過于重視多媒體教學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使用,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只用PPT上,將鼠標一點到底,使傳統的粉筆、黑板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另一種是多數教師僅是將文字、圖表、圖像以靜態的PPT的形式展示出來,沒有將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情境性、生動性、直觀性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沒有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真正融合起來。
6.高考綜合改革面臨諸多困難
通過問卷和座談,對2018年高考綜合改革,廣大教師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1)缺乏足夠的教師、教室儲備,難以適應“6選3”高考機制
新高考綜合改革將實行“選課走班”“分層教學”,這對教師和教室的配比要求提出新的要求,針對【學校問卷第5題】貴校在走班教學實施前后關于教室和教師方面的情況如何?問卷中有40.57%的學校存在教室短缺問題,44.51%的學校反映教師不足,不分文理帶來了政、史、地、信息、通用技術教師編制緊張問題更加突出;綜合實踐活動、職業生涯規劃缺少專業教師;選課走班也可能出現教室不足、教學管理的干事需要更專業的教師;新的管理評價制度建設;高中改革辦學經費的投入等都將面臨諸多新問題,亟待我們研究解決。
(2)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問題準備不足
調研問卷中發現,63.61%的學校還沒有開展有關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方面的活動與課程。新高考形勢下,學生、家長、社會對新高考選考科目及選考科目組合與高校各專業之間的對應關系、高校專業與就業關系及各專業就業趨勢還沒有完全的把握,學生對自己的智能結構、知識基礎、興趣偏好等定位也不十分準確;各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指導的師資力量以及教師對生涯規劃的知識儲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1],所以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生涯教育的師資隊伍,在學生選課、選考、選專業、選高校時能給予正確的引導,是急需擺上日程的工作。
(3)教師的職業技能問題
高考綜合改革挑戰著傳統意義上掌握專業知識、具備職業技能的教師崗位,“分類分層走班”使教學模式發生變化,面對變化的學生如何管理?教學質量如何保障?學考與選考教學要求如何有效整合等等,新高考對教師職業技能提出新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會選課指導,成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導師;教師要接受學生的選擇,努力提供學生選擇、學校需要的課程;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開展教學、實施管理、進行考評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完善、提升自己,主動研究高考綜合改革帶給教師教育教學的新問題、新要求,以積極心態迎接挑戰。
(4)“綜合素質測評”的操作問題
高校錄取要參照“綜合素質測評”,在本身比較繁重的高中課業中,如何更多更好地融入業余愛好、社會實踐、志愿活動等內容,尤其是相對偏遠的、落后的地區,如何為學生的愛好、活動提供“空間”“舞臺”的支撐,考驗著學校,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還有,新高考改革綜合素質評價與錄取“硬掛鉤”,人們普遍擔心比較靈活、具有彈性的綜合素質評價、面試等制度會滋生教育腐敗,會出現暗箱操作問題。
綜上所述,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十余年來取得可喜成績,存在的問題也很顯現,面臨著即將實施的高考綜合改革,需要我們認真梳理,肯定成績、正視問題,研究對策、破解難題,不斷推進高中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斌.普通高中適應高考改革的思考與建議——以浙江省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