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
摘 要:信息技術課堂存在模式老化、方法傳統、理念陳舊、教學低效、學習無味等弊端。因此,教師要審時度勢,改變傳統模式;積極創新,打造和諧課堂;探究實踐,構建生態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模式;創新課堂;課堂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30-0036-01
長期以來,信息技術課堂存在模式老化、方法傳統、理念陳舊、教學低效、學習無味等弊端。改變這種傳統模式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下面,教師結合具體案例,探析如何改革信息課堂教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動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審時度勢,改變傳統模式
(1)從“教”向“學”的課堂的轉變。長期以來的課堂教學落腳點在“教”,而不是“學”,忽視學生的“學情”的研究,忽視學生的“學法”的探討,顛倒了“教學”的關系。“教學”應是“教”和“學”兩個方面的合成,也是“教”為了“學”、為了“不教”的偏正結構。課堂模式轉變的關鍵在于通過自主預習、自主探討等突出自主學習,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習慣。如在“初識logo”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停下講課本、講知識點的腳步,先呈現一些圖畫作品,讓學生自主賞析,然后自主探討Logo的啟動方法,認識PC Logo窗口,熟悉4個基本命令——FD、BK、RT、LT等。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指路人,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學、互學、研學,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2)打破一人“教”的傳統課堂模式。長期以來的傳統課堂,基本上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師一人說了算,一人難調眾人的口味,學生難免不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感到厭倦。而微課、微視頻應運而生,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難題。在導入環節、在互動環節、在教學的重點的處理上等,教師不妨讓自己“下崗”,讓微課、微視頻走進學生,走進課堂,以此活躍課堂,增大課堂容量,凸顯課堂的張力和魅力。如教學“畫圖”時,對于“啟動畫圖”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直接發個微視頻的鏈接給學生,讓學生點開鏈接進行學習。別開生面的授課環境、帥氣十足的“指導老師”、言簡意賅地展示操作流程并講解的畫面,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改變了師生關系,又拓寬了學習渠道。
二、積極創新,打造和諧課堂
(1)情境激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巧妙利用情境,可以和諧師生關系,打造和諧課堂,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巧妙創設情境,以境激情、以境激趣。如教學“初識Logo”時,教師在課堂之初先由學生以前學過的畫圖軟件導入新課的教學。接著簡單介紹Logo,并告訴學生Logo不僅精于計算,還是個天才小畫家。然后再讓學生啟動Logo,找到小海龜。教師可以以故事法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在Logo這個奇妙的王國里,流行著Logo語言,只有掌握了這門語言,才會與小海龜交流對話,才能與小海龜一起,尋找寶藏。故事性的導入,能激發學生對Logo的濃厚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
(2)情境引思。問題情境旨在通過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專注力,引發他們對知識的探究意識。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問題中。如教學“初識Logo”時,教師可以在“窗體的組成”這個知識點提出問題:你知道小海龜的家里都有什么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問題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抓手,成為善思樂學的紐帶,成為有效課堂的核心要素。
三、探究實踐,構建生態課堂
探究、實踐是生態課堂的主要標志,學生只有樂于探究、勤于實踐,才能不斷激發興趣,才會不斷提升信息素養,提高信息知識,主動用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實現“學以致用”,突出創新和探究,構建生態課堂。而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是探究性學習任務和活動的設計與布置。如教學“畫星星”時,教師先讓學生畫一個正五角星,探討正五角星的每一個內角是多少度,每一次小海龜轉動的角度是多少度。接著教師提出銀牌任務——畫一個邊長是100的正五角星。然后再開展“小牛試刀”的活動——畫一個邊長是100的正九角星,畫邊長是100的正15角星……再探討:在畫正五角星、正七角星、正九角星、正十一角星、正十五角星、N角星時,小海龜分別重復了多少次,每一次旋轉了多少度……在以探究為主的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既善思,也會積極動手操作,達到了學用一致、學用結合的目的。
四、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教師要致力于信息技術課堂的創新,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終極目標,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進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龐敬文,王夢雪,唐燁偉,解月光.電子書包環境下小學英語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9).
[2]楊樂,孫增國.小學信息課堂中“微視頻”的應用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05).
[3]鄭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4]何向陽.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