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曙光
2017年6月4日9時22分,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在福州仙逝,全國茶人扼腕痛惜。6月6日是送別張老的日子,按照張老生前遺愿:“喪事一切從簡”。沒有哀樂,沒有花圈,沒有挽聯,沒有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筆者作為張老30多年的忘年交,趕來福州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緬懷他的音容笑貌、傳奇人生和他留給后輩茶人寶貴的奉獻精神。
張老經歷了清代、民國、新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作為獨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夠繼承祖業,成為一名醫生。但他想到祖國農業落后,人民缺衣少吃,故鄉福建主產茶葉衰敗不堪,就決心報考農業學校,為振興祖國的農業出力。張老事茶80余載,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發明和改進“九—八”揉茶機、三鍋連續殺青機,推廣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開展烏龍茶做青工藝和設備研究,建立示范茶廠、組織茶農合作社、建立有機茶園……張老崇尚科學的工作作風,是他“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人生觀的最好注解。
張老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茶學專家,幾十年如一日,除了兢兢業業研究實踐科學制茶科學理論外,還為傳承、弘揚我國茶文化而不解努力。他常說:作為一個合格的茶人,除了有過硬的茶園管理、制茶、品茶等技術外,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德。他認為“茶品如人品,做茶先做^”。張老經過幾十年事茶的親身體會和感悟,高度概括提煉了我國深厚悠久的茶文化精髓,科學地提出了“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思想,并且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做到了“儉清和靜”,為幾代茶人樹立了榜樣。在他百歲華誕之際,張老倡議設立了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并將自己唯一的房產捐獻給基金會,以資助茶學創新發展。
張老淵博的茶學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我國茶界德高望重,茶人有問題和不解之處總要請教他,茶做完了心里沒底請他審評,開發了新產品請他品嘗,他每天要看十幾種茶,品上百盅茶,他無論多忙,都耐心指導,提出建議,真是誨人不倦。大約十幾年前,茶界興起茶葉只采一芽,且越采越小,傳統的一芽兩葉被忽略,甚至棄采,很多老茶人心存疑慮,我便請教了張老,他毫不含糊的答復:“我不贊成,因為茶葉的營養成分不是越嫩越好,這樣會造成茶資源的浪費。”
張老談起工作十分認真,但平常相處是個幽默詼諧,和藹可親的老前輩。四、五年前我們茶人聚會,大家都祝張老健康茶壽,他聽了裝作不悅說:“祝我茶壽?”大家一想是啊,那還有幾年,我忙打趣地糾正,祝張老“健康雙茶壽”他開懷大笑說:“這還差不多。”
張老的一生,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有自己的主見,從不被人言和世俗所左右。事業的選擇、學術的觀點、技術的創新都證明了這一點。人生大事的婚姻也如此,2009年底,張老與來自江蘇南京的國家一級雜技演員張曉紅在福州登記,低調完婚。百歲之年再娶新娘,傳為茶界佳話。當聽到有人不解時,張老淡然一笑說:“我一生經歷多少挫折和非議,創造多少奇跡,也不在乎再多—個。”婚后他們相濡以沫,恩愛相伴。
張老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真理,傳遍五洲永不衰的是茗飲。”先生人已逝去,但他終生為我國茶產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茶人精神將永垂青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