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冰
自從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把茶樹定名為Thea slnensis L,茶原產中國似無疑義,可是1824年英國人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沙地耶地方發現野生茶樹,并宣稱印度是茶樹原產地之后,這個問題便一直有著爭議。目前,已有很多國家的植物學和茶學研究者分別從自然環境的變遷、茶籽化石的發現和野生茶樹的分布等方面論證認為,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1980年7月,中國西南貴州省晴隆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盧其明在晴隆和普安兩縣交界處碧痕鎮新莊村營頭大山上發現了一枚疑是茶籽的化石。經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茶樹育種專家劉其志研究鑒定,初步認為是化石茶籽”。之后送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做了國內最權威的鑒定,確定為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珍稀古茶樹資源四球茶樹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
云南省是現今世界上已發現野生古大茶樹資源最集中、面積最大、數量最多、性狀最古老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群落和茶樹王。邦威、巴達山、南糯山等大茶樹并列為中國三大茶樹王,它們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王,是我國古茶樹最珍貴的遺存,是活的文物。
世界著名進化論發明者達爾文曾說過:“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起源中心”。茶樹不論是大葉種或是小葉種,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都是15對(2N=30),雖然大葉種與小葉種之間,其生化成分盡管在含量上有差異,但是其在種類上是一致的。它表明了世界上的茶樹不論是大葉種還是小葉種,同是一個起源中心。我國植物遺傳學家曾對云南大葉茶的起源關系作過研究,認為:“云南不論野生茶樹和栽培茶樹,據了解它們不僅具有較原始的解剖結構,而且具有較簡單的新陳代謝產物,即茶樹的化學組成,仍保持著在物種進化上較原始茶樹的類型”。
眾多調查研究表明,1823年英國勃魯士在印度發現一株阿薩姆種的野生茶樹后就斷定印度是茶樹原產地是一種錯誤認識。因為,在植物區系上,無論在古生代、中生代,還是新生代的第三紀,中國和印度不屬于一個植物區。印度屬寒帶植物區系,直至新生代第三紀末,印度古陸漂移到了亞洲南緣與中國接壤,它的植物區系才改變為熱帶植物區系。中國一直以來是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區系,特別是我國的西南地區是當時亞熱帶的大溫床,是高等植物最適宜的發源地。山茶屬科,特別是茶樹是典型的亞熱帶植物,其起源只能在亞熱帶植物區,不可能起源于熱帶植物區。因此,中國云南是茶樹原產地,印度不可能是茶樹原產地。
1935年,印度茶葉委員會組織的科學調查團,對印度沙地耶(Sadiya)山區發現的野生大茶樹進行調查研究,植物學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費博士(Griffich)博士都斷定,勃魯士發現的野生大茶樹與從中國傳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變種。英國人哈勃亦認為印度大茶樹是“栽培類型”。英國植物家席勒在《山茶屬的修訂》書中認為:“撣邦人對當地茶樹來源的介紹,說是其父親從很遠的東方帶來種在阿薩姆的”。歷史上印度阿薩姆原屬我國云南地區,后被英國殖民者劃入印度,印度的阿薩姆茶種是早年云南景頗族人從云南帶去的,其栽培茶樹的特征與云南大葉種相同,屬于Camellia Varassamica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