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光


張老家的客廳不大,墻上掛著他自己親手書寫的中華茶禮思想:“儉”、“清”、“和”、“靜”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就是他一生的為人處事真實寫照。
儉
在大大的“儉”字之下,寫著小字注解:茶尚儉,勤儉樸素。一個儉字,寫起來容易,當做一輩子的踐行很難。
《茶經》所說的“儉德”,即是慈心節儉、感懷萬物之美德。天地無私,生發萬物以養人,有智慧的人知道索取不可過度、也須如茶一樣為人世間做出奉獻,索取極少、付出極多。
張老說的,“茶不可多飲,不可過飲,不可過求奢侈,以節儉為茶人美德”。
當前飲茶易入之誤區,即是越來越求昂貴之茶、珍稀之品,以為這就是愛茶之意,卻不知道實非愛茶之真義。要認真喝好屬于自己的當下那杯茶,并不簡單呢。
張老的家,經常嘉賓盈門,房子本來可以再大一點,他卻無所謂,他是真正懂得“知足常樂”的人。人貴在無求,也難在無求,難在清貧中有道。這或源于他波折而豐富的人生經歷,源于他的志向與對“儉德”的真實理解。
人人對財物惟求積聚、只恨無多,張老家里的財物,或許就是那些玻璃柜里陳放著大大小小至少百種以上的中外茶葉了吧。
他的生活非常簡單,不抽煙不喝酒。他經常算的賬:“1元茶可以請客……”,每逢客來,他必親手燒水泡茶,這是最節儉也是最珍貴待客之禮。
儉德之人,居陋室,也不改其志。
清
張天福老人所提倡的“清”,即是茶貴清,清正廉明。
清是茶味的基礎,香而不清,則成俗品。惜今之茶品,多香味可人、乏乎清氣。人格之尊貴,在乎清正。若得勢必懷正氣而兩袖清風;若落難亦清貧過日、不移其志。
張天福老人所言亦是其所行:
“一不失信于人,二不貪污一分錢,三不求人”。這樣的人生信念在人世間可謂難矣。“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即是知足,知足安于清貧、自可剛正不阿。
或許是“千錘萬鑿出深山”,所以才能做到“要留清白在人間。”
2007年元旦,中華茶人聯誼會秘書長邵曙光,被邀參加福建茶人之家新春茶話會,200人的會議用餐,響應張天福“茶為國飲”、“以茶代酒”的提議,沒有喝一滴酒,她非常感動。
在張天福的倡導之下,福建茶人之家的大小餐宴,全部以茶代酒。
教育更多人喝茶,這樣的方式最為直接和普及。所謂茶為國飲,就應該光明正大地把茶呈現在宴會之上。
這也是和諧清靜、高雅的茶人之風。
韋應物日“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世間清高者莫若茶,張天福不求人,不阿諛奉承,清廉若茶,不屬于他的一分錢也不會要,這也是他一生的品行。
1983年,他負責“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課題經費幾十萬元,他自己只領取幾十元的工資。課題完成后,將課題經費與設備交割得一清二楚,正是清白事人間。
當年下放壽寧龍虎山茶場,他常步行到十幾里外的茶科所借閱圖書,風雨無阻準時歸還。他退休時,又把自己幾十年珍藏的幾百冊圖書資料無私奉獻給茶科所。
凡是參加各地茶王賽,張老必不做特別的飲食安排,他說,清茶淡飯足矣,故一概謝絕豪華宴請。
張天福育有一女三男,全不依仗他的名氣地位,依舊如尋常人家一樣過自己的生活。
和
張天福老人家中的“和”字,詮釋著:茶導和,和衷共濟。
“致清導和”,這是茶道的核心思想。好茶是天地人和的產物,飲茶之人多平和,飲茶可制造和氣安詳之氛圍。
昔日的朋友,往往會在觀點相左之時,執著各自的立場或致反目成仇。放下成見,處處為他人著想,才是真正茶人的修為。
人們都知道福建有個“茶人之家”,講的是天下茶人是一家,這是張天福老人晚年一再珍惜、努力之事業。
茶人之家的成立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早期找組織最難。最早的茶人之家,也就是在民間先行成立了。1999年,在福州富黎華大酒店的妙語茶藝軒,張天福作了《弘揚茶文化,迎接21世紀茶的世界》。他深情地談到,“茶是四季常青、采而復發、保健養性、造福人群,具有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風格,以茶喻己,茶人精神是無私奉獻,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茶人精神。茶人們聯合在一起有了一個家。茶人之家給我們一個安靜祥和的空間。茶人希望有一個有情趣、溫暖的家,是應運而生的需求。”
2006年經批準同意設立“中華茶人聯誼會福建茶人之家”,張老很激動,“茶人之家”終于有戶口了。
茶人之家,做的事情包括審評名優茶,元旦的茶會,點評茶事,話家常……這些活動把福建的茶人緊緊聯系在一塊。
福建與臺灣語言相通、習俗相似,有著割舍不了的骨肉親情,兩岸地緣血緣相近,茶文化在加強兩岸交流之間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譽為“臺茶之父”的吳搌鐸,正是張天福的學生。當年張天福擔任福安農業職業學校校長時,吳振鐸是第一屆公費生,后吳振鐸跟隨張天福到崇安福建示范茶廠工作一年多。當吳振鐸從福建省立農學院畢業后,即在福安農校擔任教導主任。1947年吳振鐸去臺灣工作,此后兩人一別四十年。1988年6月,吳振鐸回福安來看望張天福老人,其間情景感人。兩岸茶事互動由此契機在更大范圍與程度上展開。1990年閩臺茶葉學術討論會在福州召開,由吳振鐸帶領的臺灣團,還在建甌找到了臺灣“青心烏龍”茶種的源頭。今天我們還可以在建甌百年矮腳烏龍老茶樹保護區看到那一塊兩岸共同立下的碑文。
吳振鐸深情說道,閩臺兩地茶葉同一祖地,地緣相同、制作工藝相同、泡飲技術相似,兩岸茶葉學術交流情同手足。
張天福從此為兩岸茶業往來嘔心瀝血。此后兩岸的茶業學術活動,建設生態茶園的探研越來越經常。
正如臺灣知名茶人范增平先生所言,“兩岸品茗,一味同心”。
張天福的“和”字,正是他倡導的“愿清茶一杯,以茶會友的風尚傳播全國,普及世界。”
靜
“靜”一字,茶致靜,寧靜致遠。
年輕時,張天福就在《安農校刊·茶業專號》的卷頭語里就寫過:“我們仍是鎮靜地在實際工作里求辦法……以達到我們最終的目標。”
因為有茶,所以有寧靜淡泊的心態,也因為能夠致靜,所以對茶才有更深的感觸。想想23年被劃為“右派”的日子,沒有這樣的心態,必定在內心要受盡煎熬。之后的日子,張老面對茶業界繁雜的事務,他總能夠以寧靜之心面對。
靜的功夫,也建立在“儉”、“清”、“和”之上,對世事的閱歷與超脫。
在激烈而節奏緊張的斗茶賽中,更需要恬淡安靜的心境,專注于茶味中,才能得到審評的真功夫。張老審品茶葉的功力,是很多人真心佩服的。據稱有一次斗茶賽,有人將相同的茶樣分成兩個號進行審評,沒想到,居然被審評功夫了得的張老給識破了,他一喝,就稱這兩個樣不相上下。那些年,經過張老審品的茶王,經常被外界賣到天價。
因為有茶的精神,足以使茶傳播至國際;更因為這些精神就是他的實踐,必然可以頤養天年。
“一足五忘”就是他的長壽之道,知足常樂,他有茶就很滿足了。五忘即是忘形,不悲觀,不浮躁;忘勞,把勞動當成娛樂,當成鍛煉;忘懷,人生常有不如意事,應忘卻煩惱;忘情,遇喜事不要太高興,逢怒也不必哭;忘年,人常問他,今年高壽?他則答:你說幾歲就幾歲。這是永遠年輕的心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