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宇
【摘 要】由尊重和尊嚴聯合搭建的平等氛圍是采訪成功的前提,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平等采訪氛圍營造的難點對象區域往往在于弱勢群體,因為采訪者不僅要擺正個人心態,更重要的是體察調節受訪者的心態。本文通過作者的實踐體會,簡述這種體察和調節的一些經驗。
【關鍵詞】弱勢群體 新聞采訪 技巧
大型公益助學行動《圓夢》是大連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的知名品牌專欄之一,從2011年啟動,每年一度,延續至今。7年來,這一品牌節目在大連地區已經形成轟動效應,每年高考結束后,市民就會通過《圓夢》系列展播,了解到那些學習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身上發生的感人故事。事跡展播過程中,廣大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奉獻愛心,有捐款捐物的,有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的,用點滴善舉,匯聚城市的大愛,幫助苦難少年夢圓大學。7年來,通過《圓夢》節目這個平臺,共募集善款120多萬元,幫助了77名貧困大學生順利入學。而每季節目的收官活動《圓夢》晚會,更是掀起這一大型公益活動的高潮,所有受助優秀學子齊聚演播廳,接受媒體的采訪和熱心市民的再度捐贈。筆者有幸主持了7年的收官晚會,對這些學生的采訪頗有體會。受助學生的家庭都遭遇了重大的變故,他們的心靈都遭受過重大的創傷,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經濟和生活負擔。他們是社會弱勢群體當中非常特殊的一群人,既有個人奮斗的閃光點,又承載著現實命運帶來的不幸。那么,應該如何采訪這樣一群孩子呢?
所謂的“弱勢群體”并非針對“強勢群體”的定義所定義的相對的人群,弱勢群體是一個通行世界的概念。它是社會在一定發展時期,由于政策、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形成的社會階層。弱勢群體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關懷的群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媒體正確、有效地與弱勢群體交流,積極地向他們傳遞溫暖和正能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
一、擺正心態,真誠地與弱勢群體交流
采訪弱勢群體,首先要擺正心態,媒體只是扮演“橋梁”角色,即借由媒體平臺,讓整個社會熟知他們進而幫助他們。如果媒體喧賓奪主扮演起“救世主”,對被采訪對象高高在上,那不僅讓受訪者不愿意敞開心扉,更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值得一提的是,過分地“關照”“同情”被采訪對象也是一種不平等的采訪姿態,會讓受訪者意識到與正常人的差距,從而導致縮手縮腳、缺乏自信?!秷A夢》大型公益助學行動采訪的基本上是剛滿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雖然成年,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主持人如果不能擺正心態,很難走進貧困學子的內心,也無法順利完成采訪任務。
二、選擇部分問題“無彩排”式采訪,防止提前演練使被采訪對象情感過早宣泄
為了達到理想的播出效果,提出的問題應該有所保留。前期和被采訪對象的溝通,主要是熟悉、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梢越涣饕恍┗拘畔㈩悊栴},不過多觸碰情感的問題。早期的《圓夢》晚會,筆者曾有過失敗的經歷,就是首次和被采訪對象見面,就把采訪問題和盤托出,這樣做的弊端就是:被采訪對象隨后在舞臺上真正回答問題時,會用理性的、思考過的、演練過的語言,雖然流暢、準確,但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另一個弊病是彩排時被采訪對象情到深處,不禁流淚,到錄制時卻很理性地控制住了情感,因為同一個問題對他而言已經有了情感免疫,所以只是就問題回答問題,不容易再觸及內心深處的情感。筆者吸取經驗教訓,對涉及到可能動情的采訪內容有意保留,既可以最大化調動被采訪對象的情感宣泄,出現在最恰當的時機和最合適的場合,也讓節目的可看性大幅度提高,起到打動受眾的最終目的。當然,對這部分不提前“彩排”的、被采訪對象不知道的問題,設計時一定要“穩”“準”“深”,否則會出現采訪嘉賓不愿意或者不知如何作答,造成“尷尬”“冷場”的效果,會使節目錄制拖沓、不連貫。
三、幫助孩子們克服自卑、怯場,“帶入”式提問是關鍵
所有接受幫助的貧困學子是在常人無法想象的環境下,憑借強大的毅力和刻苦的學習考上大學的。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在談吐、見識、眼界和自信心方面與同齡孩子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學子在巨大的生活壓力面前,不善言談,謹小慎微。如何和他們交流,并且達到理想的播出效果,是擺在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例如,在今年的《圓夢》收官晚會上,一名來自旅順的學子非常內向,前期溝通中無論問什么問題,都是很遲緩地回答“還可以吧”“還行吧”。由于之前提到過保留部分采訪的內容到節目正式錄制時使用,所以也給主持人留下了一個挑戰,到底應該問什么問題,才可以讓這個壓抑已久,內向的孩子敞開心扉呢?由于筆者之前對被采訪對象做了深入的了解,他的母親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無法工作。姐姐智力有缺陷,全家人都是靠父親每個月2000多元收入支撐。他的父親曾經說過,如果不是兒子學習成績優秀,他的生活一點盼頭也沒有。所以正式錄制開始以后,筆者第一個問題就提出:你如何評價你的爸爸?孩子當時心理防線就馬上崩潰,說了很多對父親動情的話。接下來的問題,孩子回答得也很順暢、很積極??梢?,選擇一個突破口,選擇一個“帶入式”的問題,對采訪敏感不善言談的弱勢群體非常重要,它就像一個引擎,一旦點燃,就讓被采訪對象內心涌動,思緒萬千。
四、體現人文關懷和職業素養,發自內心地尊重被采訪對象
在所有的優秀貧困學子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內心非常敏感脆弱,如果有對他們的不尊重、不理解、藐視、厭惡的情緒,他們都會立即接收到并放大數倍投射在內心,進而緊閉心扉。所以就要求主持人要發自內心地理解他們,同情他們,尊重他們的隱私,不去戳“痛點”,揭“傷疤”。有一個孩子在高考前10天,父親大面積燒傷,看到父親像一堆“黑炭”一樣蜷縮到病床上,他一聲也沒哭。因為情緒受影響,高考成績比模擬考試低了50多分,他也沒有哭。但是在節目錄制現場,他再也沒有抑制住情緒,失聲痛哭,情緒爆發到極點。邊哭邊自責,說自己沒有考好,辜負了父母……筆者哽咽中及時打斷了他的話,只說了一句“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太讓人心疼了”!話雖不多,但卻發自內心肯定了孩子的成績,并理解了這個堅強但是孤獨脆弱無助的孩子。這樣的回應是直抵人心,極具穿透力的。endprint
對于情感釋放的高潮,有時用語言不足以表達,借助肢體的輔助配合也有很好情感傳遞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學生家境非常貧寒,說到自己經常吃不飽,就從別人的剩飯里找一些沒有動過的地方吃。此時,筆者沒有再說任何話語,只是給了孩子一個大大擁抱!筆者認為此時任何話語都不如肢體上的安慰,更能體現對弱勢群體的理解和安慰。主持人在這種情境下,更多的應忘掉職業身份,而要以人的姿態,全身心地和弱勢群體互動。
五、主導節目基調積極向上,弘揚正能量
在早期的《圓夢》晚會錄制現場,被采訪的貧困學子苦難經歷感染了主持人、現場的觀眾、所有參與的錄制人員,所以整個晚會的現場沉浸在一種悲傷、同情的氛圍中。后來導演組和主持人在回看節目視頻時發現,整場晚會傳遞感人、溫情有余,但是彰顯勵志、正能量不足。所以立即調整了晚會的基調,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減少與被采訪對象“回憶過去”和“陳述現在”的比例,增加“規劃未來”和“實現夢想”的部分。例如在簡短問候被采訪學子生重病的母親的情況后,隨即過渡到“你想象中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什么樣”“已經為馬上開始的大學生活做了什么準備”等問題,這樣就借被采訪對象之口,把晚會的基調引導到積極向上的軌道上,這一改變也實現了“點題”的功能。另外還可以通過問題設置,幫助貧困學子樹立自信心,發現自身價值。能站在舞臺上接受幫助的圓夢學子,除了積極樂觀的人生信念值得肯定,優異的學習成績更是他們驕傲的資本。現場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除了被他們在逆境中的拼搏精神打動,更好奇如何在物質匱乏、精神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依舊取得良好的成績。采訪要為觀眾揭開謎底,類似“你如何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外語有什么方法”“如何排除干擾,集中精力”等問題一定要設置,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也間接幫助貧困學子強化自信心,發掘自身閃光點。
結語
《圓夢》晚會錄制7年,每一年都感觸頗多。感謝社會關愛,助推圓夢學子登上人生新臺階;更要感謝圓夢學子,他們的勵志故事滌蕩了人們的心靈,喚起觀眾們充滿感激、向往美好的愿景。媒體作為聯系二者的紐帶、橋梁,將不斷探索,提升對弱勢群體的采訪質量,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洪小良 新世紀北京城市弱勢群體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