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雪



眾所周知,人是城市及其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基礎,如果能夠找到人口變化的規律,那么城市及樓市的發展也就可以預見了。
紐約市是位于美國紐約州東南部大西洋沿岸的一座城市,它占據著很多“第一”和“之最”的頭銜,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世界第一大經濟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它擁有世界第一大的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它的地鐵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快速交通系統之一……
從各區人口增速圖中可以看到1800年至今的200多年內紐約市各區人口博弈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的變動。
第一階段(1800-1910年):區位優勢、時代背景及產業革命吸引人口聚集
1.移民潮帶來城市生命力
19世紀是紐約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紐約市人口激增,由1800年的7.9萬人增長到了1910年的476.7萬人。
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在美國東部沿海地區蓬勃開展,并于50年代掀起了工業化熱潮,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大發展,推動大批歐洲人移民美國。
作為美國最大城市,紐約在工業、商業、金融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又是移民踏入美國的第一站,自然成為外來移民的聚集地,使得這一時期紐約市迎來接收移民的高峰期。
移民不僅構成了紐約市五彩繽紛的世界,也為這一時期紐約市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紐約市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2.交通革命拓展紐約商業貫通力
這一時期,紐約市所在的紐約州政府修筑了長達4000余公里的公路,將紐約市與州內的不同地區連接起來。之后又修筑了伊利運河和與之互補的伊利鐵路,使紐約市的腹地得以擴展到北美著名的五大湖水域及其周圍廣闊富饒的農業區。
交通運輸網的逐步完善,使紐約市成為了連接美國東西部地區的商業樞紐,同時為人口流入紐約市提供了交通保障。
3.產業革命提高紐約人口吸引力
紐約市完善的交通體系也促使蒸汽機被引入并得到廣泛的應用,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紐約市制造業快速發展起來,在19世紀末紐約市已成為美國第一大制造業中心。
由于紐約市自然資源缺乏而勞動力、資本充足,紐約市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形成了以制糖業、出版業和服裝業為主要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此類制造業的繁榮又吸引大量人口到紐約市就業,紐約市人口得以快速增長。
第二階段(1910-1950年):市內區域發展失衡,交通完善提高流動性,人口向郊區擴散
1.區域間發展失衡,曼哈頓人口外溢至其他區是必然選擇
第一階段已經提到,紐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且主要分布在曼哈頓,這吸引新一波移民潮+第一次黑人大遷徙,促使曼哈頓人口暴增。
1880-1919年,約有230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由于紐約整體經濟實力強勁、就業機會充足,紐約成為南部黑人向北部遷移的首選之地。
尤其產業集聚的曼哈頓島,在短期內人口爆炸式增長,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人口激增和住房擁擠導致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居民生活質量降低。
中心城區曼哈頓島人滿為患,而其他區域卻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郊區大量土地閑置,城市內各區發展不均衡態勢加劇,最終促使曼哈頓人口外溢到周邊區成必然選擇。
2.地鐵擴建及小汽車的普及打破了城郊發展界限
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起到關鍵作用。1913年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使紐約市快速交通的總里程增長兩倍有余,由296英里增加到618英里,覆蓋了除斯塔騰島之外的全市各區,同時承載容量擴充3倍,布朗克斯、布魯克林、皇后區等外圍各區擁有了與曼哈頓島直接相連的地鐵線路。
小汽車普及,為城郊發展開拓了新局面。在軌道交通建設初期,紐約城市空間是沿著軌道交通沿線軸向擴展,私人經營的軌道交通與房地產開發相結合,中心區人口得以疏解。
經過這一時期前20年的人口外溢后,中心區曼哈頓人口密度明顯下降,其他區人口密度上升,尤其臨近曼哈頓的布魯克林和布朗克斯區上升明顯。
人口外溢到一定程度后,各區開始均衡發展,1930-1950年各區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城市整體人口也在增長。
第三階段(1950-1980年):紐約大城市病加劇,制造業外遷,人口向周邊城市轉移
1.郊區化進一步蔓延
郊區房地產市場繁榮。在大蕭條時期和二戰期間積累起來的住宅需求于戰后迸發出來,年輕人要組建家庭,現有的家庭要搬進新居,住宅需求急劇膨脹,紐約市郊區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為繁榮的建筑熱潮,郊區呈爆炸式蔓延開來。
2.制造業大規模外遷,人口結構重塑
中心城區不經濟因素制約制造企業發展,企業開始大規模外遷。紐約市中心出現了許多不經濟的因素,地價上漲、稅收加重、設施老化、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加劇,工業企業在內城的聚集和發展受到了限制,而汽車運輸、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則為工業向郊區的擴散創造了條件。
在此背景下,美國制造業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由于工業向郊區遷移,郊區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長迅速,而中心城區的制造業日趨衰落,郊區逐漸成為制造業的主體。
3.居民和產業外遷促進郊區發展,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外遷的人口和產業在郊區形成了巨大的工業園區、商業中心和辦公區,推動了周邊能級較低城鎮和周邊鄉村的發展,而這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第四階段(1980年以后):城市規劃及產業升級雙重利好下,人口回流
1.“舊城復興”計劃促使紐約市人口回流到內城
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規,“舊城復興”計劃上升到戰略高度。為了保持城市穩定的用地價值、改善內城環境和實現城市中心的再增值,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紐約市政府與規劃、立法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開始實施“舊城復興”計劃,將建設中等收入住宅以吸引中產階級到城市中心居住作為城市中心復蘇的重要戰略。endprint
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人群遷出,人口結構轉變。在這一階段,紐約市的紳士化范圍擴大,最初少數白人中產家庭選擇遷入內城貧困的黑人社區(例如哈萊姆區),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的少數族開始被迫遷往皇后區、布朗克斯等地,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揚,曼哈頓區和整個城市人口都在增長,人口結構發生轉變。
2.產業升級重塑紐約市經濟,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紐約在這段時期內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產服務業,并復興其傳統的制造業,以計算機、金融業、出版、印刷等產業為基礎的服務業構成了紐約市的經濟基礎產業,產業就業人口和增加值大幅增長。
至此紐約順利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新舊產業的交替重塑了紐約市經濟,使紐約市由產品生產的工業化城市轉變成為一座以生產服務業為主的后工業化城市,適應了后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大環境的需要,城市經濟繁榮、就業率高、房地產市場興旺、犯罪率下降,紐約全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綜上可見,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推動人口流動的力量來自多方面,其中城市能級是核心動力,產業是主要吸引,宜居性是人們的向往,人永遠都是趨利避害的,哪個城市強大、哪里有工作、哪里生活更舒適人們就會去哪,而交通的不斷完善是人口流動得以實現的關鍵。
按照這個人口流動規律,我們來類比看下北京現在城市發展所處階段:
城市所處背景不同,推動城市發展的力量會有所不同,但城市發展路徑是可參考的,尤其北京城市發展目標定位為世界級城市,那么紐約作為世界級城市典范,他們的發展路徑必定有相似之處。
北京共有16個行政區,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分為以下4類(見表1)。
從四類分區所處位置及功能定位來看,首都功能核心區相當于北京中心區,城市功能擴展區相當于中間區,城市發展新區相當于近郊,生態涵養發展區相當于遠郊。
紐約和北京人口流動路徑存在相似之處。對比紐約和北京各區人口流動圖來看,北京自2004年確立“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的目標以來,城市人口流動路徑與紐約有相似之處。
2009年之前北京市及各區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對應紐約人口聚集階段;2010-2013年人口先由核心區向其他區轉移,再到各區人口均衡平緩增長,此階段表現為人口在城內的擴散,對應紐約的第二階段。
目前北京大概處于紐約第三階段(人口向周邊城市轉移)的初期。北京各區人口增速持續放緩,核心區人口已開始減少,城市人口已開始向周邊城市溢出,但城市整體人口仍處于增長階段。
未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繼續推進,各種疏解非首都功能計劃進一步落實,將帶動更多人口遷出,屆時北京也有可能步入類似紐約第三階段末期的人口調整階段。
與紐約在第三階段因人口外遷帶動產業外遷進一步導致城市經濟衰退不同,北京在京津冀一體化大格局及北京市自身均衡發展過程中,城市發展的自然規律及政府規劃引導同時發揮作用,人口外遷與產業轉移在同時進行。
一方面,人口外遷旨在緩解北京核心城區及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產業內生及政策推動作用下,低端產業導出的同時,注重北京城市內產業升級,“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決定了北京未來高端服務、科技創新等產業將得到重點發展,在此背景下北京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增強,人口將出現均衡性凝聚。
可以看出,北京會同時經歷紐約的第三、第四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加速發展過程中,政府、企業及其他各參與主體均會面臨更繁重的發展任務及可能出現的多種問題,如人口疏導的有序性、產業發展均衡性等。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相信紐約人口發展史可以為北京發展提供些許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