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梅
隨著小學語文部編版的使用,如何以部編版教材為契機,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置于創新思維的框架中,探索更有效的、真正為學生發展打基礎的識字教學,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筆者以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為例,闡述基于創新思維的識字教學思考及具體做法。
《動物兒歌》是原人教版中的課文,在部編版教材中處于本冊中第二個識字單元,主要是體現以形聲字的特點為主的識字策略,和第一個識字單元中“韻語識字”《姓氏歌》、“字族識字”《小青蛙》及《猜字謎》相承接,并在《小青蛙》等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呈現形聲字的特點。《小青蛙》是初步呈現形聲字的特點,主要是相同的“聲旁”,而本課則著重呈現相同的“形旁”。本篇課文有非常豐富的識字資源,也有非常多的識字策略與之匹配,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學生識字,并在識字中進行全面的語文教育啟蒙。
一、“文字——文章——文化”教學主張是基于創新思維識字教學的基本策略
“文字——文章——文化”簡稱“三文”識字教學主張。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故“三文”識字教學從文字著手,立足于教材文本,著眼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用文化浸潤學生的語文素養。“三文”識字教學基于創新思維,是促使識字教學走向優質、高效的基礎,也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語文教育啟蒙。
教學基本問題無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成就高品質的教學。
“三文”識字教學力圖讓學生在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收到廣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從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徑,從根本上避免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為破解小學語文教學的積弊提供了范例。
“三文”識字教學主張符合時代的訴求,是基于創新思維的識字教學。
二、打通“文字——文章——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基于創新思維識字教學的實施路徑
“三文”識字教學主張突出的一點是構建開放的識字教學系統,打通教材之間的聯系,打通課內外之間的聯系,打通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既在課堂之內又跳出課堂之外,既在教材之內又在教材之外(即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與素養)。下面以《動物兒歌》為例,闡述如何打通“三文”之間的聯系,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基于核心素養的識字教學。
(一)打通課文與識字教學研究的聯系
《動物兒歌》是原人教版中的課文,如何將原有教材和現在的發展需要相結合,打通他們之間的關系,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這就需要把古代蒙學識字與現代多種識字教學流派的研究建立聯系。
《動物兒歌》在部編版教材中處于一年級下冊第二個識字單元,主要是體現以形聲字的特點為主的識字策略,以“蟲”為義符(形旁)的形聲字群,有集中識字、字族識字教材的特點。從課文形式上來看,是一首押韻的兒童詩,具有蒙學識字的特點及識字教學流派如集中識字、韻語識字的元素。
(二)打通課文之間的聯系
這需要建立“一組一組”備課的思維,構建開放性的識字教學資源。
《動物兒歌》處于第二個識字單元,和第一個識字單元中“韻語識字”《姓氏歌》、“字族識字”《小青蛙》及《猜字謎》相承接,并在《小青蛙》等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呈現形聲字的特點。
“韻語識字”《姓氏歌》展現了會意字的構形特點、內容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姓,形式非常輕快、活潑。《小青蛙》《猜字謎》具有明顯的字族識字的特點,兩篇課文密切相關,能夠初步呈現形聲字的特點。《小青蛙》中以“青”為“母體字”,衍生出“清”“晴”“睛”“情”4個形聲字,主要是相同的“聲旁”。《猜字謎》的第二節則給“母體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言(讠)”“心(忄)”“日”“水”,形成新的形聲字時還能展示出字義,應該說構思非常巧妙。而本課則著重呈現相同的“形旁”——“蟲”。本篇課文有非常豐富的識字資源,也有非常多的識字策略與之匹配,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學生識字,并在識字中進行全面的語文教育啟蒙。
另外,《動物兒歌》的語言相對書面化,所以可以在課后專門設計一個“和大人一起讀”的環節,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讀一讀改編后的《動物兒歌》,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
(三)打通學習和積累之間的聯系
低年級學生學得快,遺忘得也快。如何進行有效的語文積累是識字教學中的難題。打通學習和積累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解決這個難題,在“知識”和素養之間搭一座橋。
在《動物兒歌》上課前可設計如下這樣一個復習導入環節。
1. 出示上學期生字表中所有的與動物相關的生字:“馬、羊、牛”“狗、貓、兔”“雞、鴨”“青蛙”“鳥、烏鴉” 等,學生自主復習,強調讀準字音:“鳥、青蛙”。
2. 歸類,并引出詞語“動物”:書寫課題中的“動”(“動”是本冊第一個識字單元《猜謎語》中要求會寫的字)。
3. 遷移復習積累:動來動去、運動、感動(并出示識字一中《猜字謎》的句子:心至令人感動)。書空復習“動”的寫法。
在課文學習的后面還可設計以下這樣的一個語言積累與運用的環節。
說話練習: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
仿說: 來 去。
(四)打通識字與培養習慣的聯系
低年級尤其要注重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強化以下幾個學習習慣的培養。
1. 讀準字音,培養“字字入目、句句銘心”的讀書習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打基礎。
2. 通過學生互相檢測預習情況,強化學生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 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寫字習慣。
(五)打通識字和理解、運用之間的聯系
1. 擺一擺。將“蜘蛛、蜻蜓、螞蟻、蚯蚓”等詞語卡片擺在課文圖中相應的動圖旁邊;用同樣的方法將課文后讀讀記記中的詞語擺在圖中相應的地方。
這樣的“擺一擺”將識字和感受內容、理解內容相結合,將讀讀記記中的詞語和兒歌內容相結合,變單純的讀記為有思維的語言訓練,能讓學生手腦結合,學習活動趣味化。
2. 比一比。出示兒歌中所有的形聲字詞:“蜘蛛、蜻蜓、螞蟻、蚯蚓……”根據相同的偏旁“蟲”,找一找這些字的特點:形旁表義,聲旁表聲,進一步認識形聲字的特點。
拼音非識字的唯一的拐杖,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識字方法,可以利用形旁猜出字的大致意思,利用聲旁猜出字的大致讀音。認識形聲字的特點是學生重要的識字策略。
3. 練一練。根據形聲字的特點,拓展認識相關的形聲字。
文——蚊——蚊子
下——蝦——大蝦
牙——蚜——蚜蟲
給學生一個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進一步感受形聲字的特點和識字方法。
(六)打通多種識字方法之間的聯系
本課教學設計中,采用了多種識字方法。
1. 看圖識字與形聲字特點相結合學習:“蜘蛛”、宮殿等。
(強調形聲字識字方法:一字帶一串)
2. 字理識字,學習及學寫“網”,展示字源,了解字理,指向背后的文化。
3. 字族識字(一組一組識字)學習“池”。
(兒歌:有水就讀池,有人就讀他,有土就讀地……一組一組識字)
4. 根據形聲字的特點學寫“迷”等半包圍結構的字。
這樣,強調多種方法識字,將識字一中《小青蛙》及《字謎》的方法結合起來,在一組一組識字等方法中將思維訓練和識字結合起來,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寫字姿勢等習慣,進而凸顯出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