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玉琴
[摘要]本文就以工業設計專業目前教育形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模式,進而提出了除了教學體制與結構的改革以外,還將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工業設計的教師不僅應該具有相應的專業素養,也應具有多學科的知識與跨學科的綜合與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國際上學術發展的前沿與動向的綜合性的設計教育。
[關鍵詞]工業設計;綜合性;教學
工業設計專業在國外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歷史,早在20世紀初,歐美各國就先后建立了專門的工業設計教育機構,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國包\斯設計學校。它所建立的工業設計體系和教學理念,至今仍廣泛影響著世界各國的設計教育。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文革”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無R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的輕工產品造型設計專業是我國工業設計專業的前身。1982年,經教育部批準,在湖南大學和無R輕工學院開辦工業造型設計專業,后更名為工業設計專業。進入21世紀,我國的工業設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工業設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對于工業設計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在大眾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合格的設計人才,滿足國家工業設計發展的需要,是工業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也是設計教育發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國內不少設計院系在教學思想、教學管理、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業設計教學模式。在這些教學改革中,都體現出了一種共識,即必須將工業設計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師的綜合素質。走向綜合既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設計教育必須遵循的發展方向。
適應設計綜合性的發展趨勢,建立綜合性的設計教育體系,應強調以設計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設計課題為核心,有機地編排相應的支撐知識,使學生在這些課題學習過程中培養綜合的設計創造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為割裂開來的課程體系重新組合成有機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系列化設計課題并不是面向設計對象的課題,而是面向設計的程序及方法論的課題,不僅強調相關知識的有機聯系,也著重設計過程的連續與完整,尤其是中國學生所缺乏的實踐性環節,包括市場調查與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術設計、市場推廣等。
正如工業設計本身是多元化和豐富多彩的一樣,綜合性的設計教育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國外設計院校的一些做法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1.導師制或工作室制
這種源于西方美術教學的體制在我國藝術專業由來已久,但在設計專業,特別是工科院校的設計專業中卻非常#見。這種教學體制的優勢在于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學習的方式是以課題為中心,輔以相關的講座。筆者學習過的S麥T家藝術學院的設計專業大都采用種方式。
2.模塊式教學
模塊式教學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組合成若干教學模塊,以利于相近課程的融合。同一模塊可以有不同的層次,供不同年級的學生選修。
3.開放靈活的選修或輔修制
選修制或輔修制在國外已有很長歷史,其特點是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有利于跨學科或專業領域的知識融合。我國不少高校已實行了學分制,但往往只是一種教學管理手段。試想,學生連選專業尚不能自主,在選修課程上還會有多少靈活性和自主性?在國外,跨學科選修或者跨學科組織教學是相當普遍的。在美國北卡羅u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許多設計課題的指導小組由設計、管理和工程3個學院的教授組成,課題組則由來自3個學院的學生混合而成,而課題一般是來自大公司的實際課題。這種不同學科的協作不僅使課題e有深度,而且有利于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培養合作精神,這對于工業設計師是極為重要的。
綜合性的設計教育是適應設計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但由于我國在教育體制、師資力量及辦學水平方面的局限,邁向綜合化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但畢竟我們已經找到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