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和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321004)
如何理解轉身動作與轉身技能
孫喜和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321004)
案例研析
編者按:本期話題研討是續“案例研析”欄目關于“如何合理制訂單元計劃”的第7次專題系列,以“非操作性動作技能教學單元計劃”為主題,以水平一(二年級)轉身單元為例展開的話題研討,本次研討特邀浙江師范大學孫喜和博士帶領全國一線教師探討如何合理制訂教學單元計劃,通過研討,旨在引導參與研討的教師能夠站在教學內容體系的角度制訂學期、學年乃至整個學段的單元計劃。本期節選浙江師范大學孫喜和博士針對本期研討主題,解讀“轉身動作”及“轉身技能”,以引導參與研討的教師們深入思考如何制訂以非操作性動作技能教學為主線的教學單元計劃;一線教師李寧寧老師結合實踐,闡述了對非操作性動作技能教學單元計劃的構建思路,為一線教師在設計非操作性動作技能教學單元計劃時提供參考。后續“案例研析”欄目將繼續就本系列專題進行深入研討,請各位教師繼續關注,并積極參與(參與話題研討網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5)。
本期“案例研析”話題討論的主題和內容《非操作性動作技能單元教學計劃——以水平一(二年級)轉身單元為例》是上期話題研討“技能單元”的后續話題之一,是在不同運動分類體系下教學內容顯性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所以這樣說,可以借鑒數學等式1+1=2的不斷變化來理解單元和內容的排列。如,小學入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是具體可見的單元教學內容如數字和數字運算,如果數字和運算的掌握是單元的基本要求,那么1+1=2是一種典型表現。其后,在不斷對數字、圖形及運算進行教學后,在小學的高年級階段便出現了a+b=c的代數形式,使得1+1=2具有了抽象意義,也有了更為普遍的邏輯意義。但這種形式的更復雜變化是y=kx+b這一函數式或者是直線體的出現,使得a+b=c這樣單純代數式具有了幾何意義,這時的學生已經進入初中階段。在直線的基礎上y=ax2+bx+c這樣的二元方程和函數式是其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拋物線。進而,指數對數的學習后,三角函數的出現就使得代數式的性質或直線體,向不規則曲線等圖形發展和變化……如此發展不止,變成了學生在數學這個學科要學習的全部內容。從以上例子來看,“轉身”這樣的單元技能主題的提出,恰如數學中的一種等式,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的掌握,對于理解運動和把握內容體系提供了可能。而對這樣的技能主題進行徹底地解讀,也是打開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完整構成形式的可靠路徑。
在日常生活中,轉身動作隨處可見,也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基本活動能力,并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如,回頭、繞過、擠過等動作都屬于這類動作。但在運動意義上的“轉身動作”卻有著明顯的目的的指向性,屬于技能類動作。這就需要專門的學習與練習、運用,才能在實際的運動中發揮“轉身動作”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如,靈活地躲閃所面對的器物或人、運球過人、轉身投籃等。當然,這樣說也不排除只是為了增強體質而簡單重復地運用某種動作進行練習的過程,本文討論的是學習單元計劃的問題,因而不對練習方式和方法做更多的解釋。本次研討中提出的“如果將技術動作置于運動場域下,以單元的形式,給學生提供連續的系統‘認知’”,其中的“運動場域”下的“轉身動作”是一種技能要求下的轉身動作的具體體現。在單元計劃中出現的“感知身體”前后轉身動作、“感知身體”不同位置時的轉身動作體驗及不同路徑、不同速度和協作形式下的轉身動作,實質上是指向“轉身”技能在特定場域下的可能性運用。可惜的是雖然提到“運動場域”下的轉身動作,在單元計劃中并沒有看到實際的“運動場域”,而只是看到局部的“運動場景”,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也不能說其對“運動場域”的理解比較透徹,而只是屬于一種概念性的問題意識而已。
一個動作本身的意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運動學習時,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關聯性。日本的龍澤文雄提出了“上位”動作和“下位”動作的概念,其意義在于“上位”動作是由很多的“下位”動作構成的,而現在的“下位”動作一旦熟練化之后,就會變成其他未掌握動作的“上位”動作。如,1名學生現在能夠抓住1個蘋果,那么這個“抓”的動作就是這名學生現有“抓”的“上位”動作,這時的蘋果與他“抓”的關系的確定,決定了上位概念的“抓”的水平。那么,他是否抓得起來其他的東西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一定。為什么不一定呢?就是因為抓的東西的屬性決定了“抓”的水平,如,大小、硬度、用力程度等諸多內在的、外在的指標決定了“抓”的水平。而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夠抓起其他東西時,如,同樣是這名學生能夠抓起一塊豆腐,“抓”豆腐的動作就是“抓”蘋果動作的“下位”動作。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個動作本身上位與下位的關系問題,而是運動學習如何深化的問題。本次研討提出的“運動場域”問題和“轉身”動作問題,恰如2個“上位”概念,對進一步探討“轉身”動作的下位概念和轉身動作的體系化問題及內容體系化問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這里的“轉身”顯然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單純的“轉身動作”來比,更具有普遍的意義。也就是說,它是各種“轉身動作”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的意義在于對“轉身動作”的作用上的理解(見圖1)。
每一項運動的技能表現都離不開諸如轉身這樣的動作,有規定動作的轉身動作,如,跳水的各種轉體轉身動作;也有隨意轉身動作,如,足籃球的各種轉身動作,要根據當時場上的情況選擇最恰當的轉身動作突破、投籃或掩護等。這時的“轉身”不具有顯現性,更多的是應變性和實用性,是一種技能的表現。研討中的案例提出的“運動場域”應是實際情況的“運動場域”,轉身應是這種場域下的轉身,這也是運動學習應該追求和達到的目的。
然而,如圖1所示,從幼兒階段到成人熟練掌握某項運動技能是分為4個階段的:第1個階段是反射與反應階段,這個階段完全是一種原生狀態的基本運動能力的體現,如,幼兒的翻身動作和一步一挪動的轉體動作。第2個階段是少兒時期,這個階段是基本動作的能力發展階段,可稱之為基本動作技能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基本活動能力,會各種不同的轉身轉體動作,但不具備復雜動作能力。這就需要第3個階段的過渡性運動技能階段的練習,這一階段是培養專門性運動能力的必然過渡期,這個時期,則需要進行各種專門的轉體轉身訓練,如,足球的轉身運球學習、變向跑學習等。第4個階段是運動項目的基本把握形成特定項目的運動技能階段,能夠在各種已掌握的運動中,形成靈活地運用各種轉身技能為項目的目的服務。

圖1 兒童發育與運動技能的成熟度關系
由此來看,同一個內容的學習,如,“轉身動作”應該有至少4個層次的連續遞進過程,才可能形成一個運動項目的技能表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學生們一次性地把握這樣的技術。如,幼兒園的學生的轉身動作,應該是身體自然反應下的轉身與強化。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的轉身動作,則應是身體靈活情況下的基本運動能力的發揮。小學高學年段和初中的學生的轉身動作應是各項技術的涉及及把握并能夠熟練地完成動作。進入高中年級和成人階段的轉身動作,則應是各種動作的隨機表現運動。這樣分析,運動技能的內容安排,便有了一定的規律可循。
雖然本期研討并沒有將“運動場域”和“運動場景”較恰當地區別開,但在“運動場域”下的運動教學作為一個話題,應該是一種進步,這不僅將動作學習做了有效地引導,將有的放矢的教學提到了日程上來。更重要的是可將單個動作,依據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系列化,也就是為運動教學內容的體系化提供了可能的思考。具體的操作原則也依稀可見,如何將它進一步落實到位,則亟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