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大川 趙淑華
新形勢下高校自學考試的問題與發展分析
谷大川 趙淑華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我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普通高校擴招,其他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崛起,傳統的自學考試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需要重新對自學考試定位進行研究。在新形勢下自學考試面對生源困境、自身結構不完善、成材率相對較低、高等院校自學考試工作開展困難等等問題,提出了調整結構、制定新的評價標準、打造資源共享的開放式教育平臺等新的發展思路。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于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創立,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創造了以國家考試為主導,以個人自學為基礎,輔之以社會助學或自學輔導的教育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項創舉。
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與發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政府較低的投入為經濟發展、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而有益的貢獻,發揮了對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作用,推動了教育公平,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自學考試制度本身也在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完善,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作為以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國家考試三位一體為特征的考試形式,自學考試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制度,考試和學習過程同等重要,它與各類教育形式相互銜接、溝通,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開放教育平臺和高等教育立交橋,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服務。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構建終身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效途徑。國際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做了界定:“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世界上沒有一個非終身而非割裂開來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換而言之,終身教育并不是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一個體系的全面的組織所根據的原則,這個原則又是貫穿在這個體系的每個部分的發展過程之中。”對于終身教育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終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既包括縱向的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也包括橫向的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終目的在于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為實現黨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終身教育正日益成為社會的共識。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人們接受學歷和非學歷教育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個性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高度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有助于形成個人終身學習的基礎,可以有效地滿足社會各方面日益增長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能夠使終身教育在我國快速從理論走向實踐,是目前我國最能體現終身教育理念與特點的教育形式。
應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高等教育自考考試中的作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學校必須進一步明確主考學校的職責,進發揮主考學校的作用,把承擔自學考試主考工作作為高等學校為經濟社會服務的重要責任。主考學校要切實承擔起專業建設、自學媒體建設、考試命題、評閱試卷、助學活動、實踐環節、畢業生學位授予和畢業證書發放的審核管理等任務。普通高校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中不但扮演主考學校的角色,還經常充當自考助學活動組織實施者的角色。這些工作促進了自學考試規模的發展,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
自學考試適應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需求,以其靈活的學習形式、低廉的學習成本日益受到一些在校和在職人員的青睞。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改革發展指明了的發展方向,但前進路上,自學考試也面臨困難和挑戰。
普通高校持續擴招,網絡教育的迅速擴張,各級電視大學的深入滲透,民辦教育的急速崛起,留學平民化的趨勢,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生存、發展的空間日益逼仄。
自學考試制度自身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自考專業和課程結構問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從一開始就是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模仿,隨著形勢的改變,普通高等教育和自學考試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培養的人才方向不同,教育的側重點不同,自學考試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培養的學術型、研究型的人才目標,而應該是職業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專業與課程結構的改革迫在眉睫。
自考專業的審批機制問題。專業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但現狀是,由國家設定并頒布執行所有本科專業和絕大部分的傳統專科專業設置,而且其專業課程的設置非常不靈活。:在專業課程與時代發展不適應時,調整起來非常困難。盡管全國考試辦公室鼓勵各省市開考有需求的本地特色專科專業,但是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省份得到全國考辦批復。
自學考試教育成才率問題。從全國范圍來看,總體上是本科考生平穩上升,專科考生呈拋物線型趨勢。據不完全統計,三十多年來,全國自學考試本、專科報名考生累計近:6000萬,然而畢業生人數累計不到:700:萬人,能拿到自考畢業證的考生人數不到:14%,成才率比較低。
自學考試主考院校的問題。高等教育不斷擴大的規模,主考學校越來越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使能分配到自學考試的資源越來越少。尤其是是本科院校建設“雙一流”高水平大學的目標調整,高校各種教育形式的投入發生巨大變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成人教育和自學考試被忽視成為常態,減少在自學考試管理隊伍的條件設施的配套、人員配置等方面的投入,忽略參與自學考試工作的教師在工作量、職稱評定方面的要求。另外,有關自學考試的宏觀政策頻繁變動,穩定性和連續性較差。在多方面降低了主考學校參與自學考試工作的熱情,同時,主考學校助學規模逐步萎縮,辦學收益迅速減少,又挫傷了主考學校的積極性,對自學考試工作的發展形成了惡性循環。
調整專業課程體系,突出以職業教育為主體的培養目標。為更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學校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調整自學考試專業與課程體系,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標②,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加快建設應用技術型專業,轉變核心課程結構,加大職業技能和實操能力的比重,適應構建現代化、信息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對人才的要求。
構建多元化的自學考試評價體系,強化個性化學習過程。自學考試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考試制度,學習過程與考試同等重要。以往對考生的評價屬于單一性的總結性考試,應該在此基礎上加入過程性評價,以二者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作為考評標準。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對高校的助學方式采用綜合性評價,注冊學習的學習服務中心和網絡助學輔導形式的高等學校可注重加強過程性考核;有職業資格證書的自學考試考生免考相關課程;中職中專或高職高專畢業生參加上一層次自學考試,報考與其工作相關的專業,部分實踐性課程可采用實踐報告或小論文等形式進行考核等等,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化的考試評價體系。
打造資源共享的開放式教育平臺,促進各類教育形式與自學考試的高效融通。發揮高等院校的理論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學校師資、設備、實驗環節等方面的優勢,探索自學考試與高等院校的銜接溝通工作,推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職業教育方向發展。同時,應積極與有關行業、部門合作,大力發展其他非學歷教育,為其提供技術業務支持,開拓非學歷教育辦學空間。積極承辦行業和部門需要的各種崗位資格證書考試;開展實用性技能與素質教育,擴大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服務范圍與領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吉林大學繼續教育研究項目《終身教育視域下自學考試的發展創新》(項目號498020100466)
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