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引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我說《明朝那些事兒》
◎朱桐引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

《明朝那些事兒》出版已近十年了,也許我的這篇文章有點“反應太慢”,但我是謹慎地反復閱讀這本書,又認真考證后,才得出文章中這些結論的,之所以沒有匆忙寫作,是為了評價更客觀。
《明朝那些事兒》可謂婦孺皆知。作者用詼諧的語氣、小說的筆法,將復雜而又枯燥的歷史寫得引人入勝,使得這個向來不受人們待見,卻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的王朝——明朝,為人們所熟知。從小的方面來說,這無疑掀起了一股明史熱;從大的方面來說,這使得人們對于歷史,這個艱深難懂的文化血脈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一套書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也是難能可貴了。
但很多作品都難免有作者喜好偏見的痕跡,觀點難免有作者的主觀性,這套書也不例外。我認為這套書最明顯的主觀性,是作者偏愛明朝,美化了明朝的有些人和事,以至于在作者筆下有些昏君也是明白人,佞臣也可圈可點,黨爭只是一臺戲,權謀之術是一門生存技巧。例如,作者說:“萬歷年間,許多地方衙門里面壓根兒就沒有官,也沒有苛捐雜稅、貪污受賄……”這樣看來,似乎這個明朝滅亡之源起的時期,是政治清廉、賦稅極少的了?但我在其他史書中查到,萬歷年間,朝廷專門派稅使及太監到地方收稅,且在官方規定稅額外,任意征收苛捐雜稅,機戶面臨破產,機工面臨失業。且因當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所以稅收尤以蘇杭為重。明代文人江盈科在萬歷年間所做文章《催科》可以為證:“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心計曰:‘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繼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稱貸耳;稱貸不得,有賣新絲、糶新谷耳;絲盡谷竭,有鬻產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作者不僅對明朝有些皇帝評價不客觀,對有些鄰國的評價也不客觀。在作者眼中,明朝地大物博、人才輩出,當時的周邊國家、民族皆為蠻夷,他們武器落后、戰術低級。這在萬歷三大征之朝鮮戰爭中體現得最明顯。
作者筆下的日軍將領,腦子遲鈍,只會逃跑。朝鮮軍隊毫無戰斗力,不堪一擊(除李舜臣外),而明軍所到之處,戰必勝,攻必克。但事實上呢?
史書記載大明朝是“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后共計消耗白銀近800萬兩,出兵數十萬,反復與日軍拉鋸戰,最終異常艱苦地贏得了勝利。這場戰爭具有重整整個東亞軍事格局的影響力,大明王朝因為它,耗盡國庫,以至于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無力鎮壓后金(清),致使后金終成心腹大患”。
作者對有些事物的評價也不夠客觀。例如,《明朝那些事兒》中把關寧軍吹捧成天下第一強軍,對寧錦防線也吹捧至極。其實關寧防線根本不是防線,而是進攻基地,因為敵軍可以輕易繞開,而且這個戰略有一個很大缺陷,或者說一個很大代價,那就是十分燒錢。各種軍械、城堡、軍餉、物資等,都要投入大量金錢。后期關寧成了明朝政府財政支出上最頭疼的大問題。總之,寧錦防線戰略作用有限,投入卻巨大,性價比不高。
以上僅是我,一個忠實的“明史迷”讀《明朝那些事兒》的一些看法、感想,但這并不影響我對《明朝那些事兒》其書、其作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