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得州教堂、曼哈頓萬圣節、拉斯韋加斯演唱會……最近接二連三發生大規模槍擊案的美國已風聲鶴唳,新聞里反復出現的慘烈畫面刺激著民眾脆弱的神經。無關乎是否與恐怖主義相關,暴力襲擊已成為美國人民的一大心理陰影,“患難見真情”的同時也給好萊塢藝術家們一個新的“反恐”角度,讓人們在電影中更深刻地認識到的英雄與受害者。然而由于題材的敏感性,這類電影很少出彩,常常不叫座也不叫好,幾乎變成宣揚主旋律的“公益”性質的電影。
兩種角度的波士頓馬拉松
從“波士頓馬拉松恐襲”這個題材的創作上可以發現,好萊塢對于反恐題材的挖掘思路形成兩股側重不同、互相補充的創作類型。同樣在改編真實事件時,拍攝恐襲本身和受害民眾的手法各異。前者更接近于傳統的好萊塢動作片,在限定時間內用多線敘事來交代警方、民眾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節奏緊湊,懸念叢生。此類反恐片常常使用紀實性的鏡頭語言,雖然有虛構和戲劇化的成分,但并不會偏離事實太多。17日即將在國內上映的《恐襲波士頓》取材于真實事件,再現2013年“愛國者日”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時的爆炸襲擊。這部電影中,警方、FBI和普通民眾在襲擊發生后的行動交織在一起,飾演警長的美國男星馬克·沃爾伯格帶領觀眾重回現場,在襲擊發生后的102個小時內展開調查和追捕。紀錄片般的寫實鏡頭,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緊迫感。影片中被劫持后的中國留學生角色也成為電影的亮點之一,突出事件中平民英雄的功勞。
以反恐為背景講述平民故事的電影,則有更多情感劇、故事化的味道在里面。關于波士頓爆炸事件的另一部影片——今年9月上映、由杰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堅強》,則聚焦在爆炸襲擊中受傷、失去雙腿的受害者。《堅強》與《恐襲波士頓》的拍攝進度幾乎同步,其原型杰夫·伯曼也在《恐襲波士頓》中作為配角出現,可以說是對恐襲后續的跟蹤補充。《堅強》通過受害者自強不息的康復經歷,講述其戰勝失去雙腿的痛苦,重新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的勵志故事。
開創反恐題材的“9·11”
好萊塢早期也有如《斷劍》《真實的謊言》等完全虛構的涉及恐怖主義題材動作片,但多數還是追求娛樂性。而反映現實的反恐題材電影壯大,不得不從2001年“9·11”事件說起,這次恐怖襲擊可以說是使當代美國人整體反恐意識“燃燒”的契機,其后拍攝的反恐電影也大多數與這次事件有關。
2006年上映的《顫栗航班93》是最有代表性的回顧“9·11”電影之一,雖然當事人全部遇難,但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依靠對家屬和地勤人員的采訪,還原出航班上乘客與恐怖分子英勇搏斗,阻止飛機撞擊白宮的壯舉。同年上映由大導演奧利弗·斯通執導的《世貿中心》從負責救援的消防隊員和遇難者視角,拍攝出大樓坍塌下的絕望場面,其中求生的細節又多了份溫情,比與恐怖分子的激斗更加扣人心弦。
因為主題的特殊性,反恐電影在風格上通常嚴肅冷峻,對恐怖主義的反擊必須堅決。2012年的《獵殺本拉登》中,FBI女探員和海豹突擊隊10年里一直對這個極端分子首領鍥而不舍地追查,最后發現蛛絲馬跡,用專業的行動給美國一個交代。
不過,也有一些另類的反恐電影會采取“荒誕”的手法來諷刺恐怖主義。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莫里斯2010年推出的喜劇《四頭獅子》罕見地從恐怖分子的角度,剖析久居英國的穆斯林青年如何一步步走向極端化,最終被培訓為“圣戰”分子,淪為襲擊倫敦馬拉松的人彈。
不夠精彩的“公益作業”
鑒于“9·11”襲擊對于美國社會的沖擊程度,以及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的特殊地位,為了顧及受害者及家屬的情緒,好萊塢很少大肆宣傳該類影片。一些創作者轉而選用更加私人化的視角,從生命無常的層面來緬懷。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記住我》于2010年上映,大部分劇情就是部平常的青春愛情片,直到最后時刻才大反轉,以男主角的逝世祭出“9·11”的主題,叫人唏噓不已。
比起光鮮奪目的爆米花大片或令人心潮起伏的情感故事片,反恐電影因為要顧及其原型事件,通常要“保持真實”而變得“不夠精彩”,成為票房平平且難留下口碑的小電影。然而,仍然有許多知名導演和大牌演員愿意涉足,此類電影更傾向于盡“公益”的義務。
對于受害者來說,反恐電影在恐襲發生近期內可以慰藉民眾受傷的心理,尤其是《恐襲波士頓》《世貿中心》等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故事。觀眾對于電視中的新聞、熟悉的街道和親友的遭遇都更有感觸,哪怕現實遠沒有劇本“精彩”,移情效應也足以喚起大家的反恐之心,這類電影也成為好萊塢一種獨特的愛國主旋律作品。▲
環球時報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