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劉 靜
(南京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公司盈余管理的傳染效應:特征、監管及后果
李 翔,劉 靜
(南京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本文以2005—2015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研究盈余管理行為在同類公司間的傳染效應,以及監管是否和如何抑制傳染效應的發生概率和發生強度。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在同類公司間存在傳染效應,且傳染效應在地區維度更加顯著;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會對傳染效應產生抑制作用,監管力度和懲戒強度的抑制效果有所不同。
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傳染效應;監管力度;懲戒強度
一直以來,盈余管理是會計學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從學術文獻成果來看,國內外學者已對影響盈余管理決策的內外部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當前研究較為重視從公司內外部環境出發,討論盈余管理的動因和后果。盈余管理是管理層的決策行為,不能僅僅被孤立地看成公司根據內外部環境做出的會計決策結果,而應放到公司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中予以考察。毋庸置疑,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必定服務于特定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但盈余管理亦有被發現和受到處罰的風險。因此,盈余管理主體不會僅僅靜態地受到某些截面因素的影響而展開盈余管理行為,亦會動態地評估盈余管理被發現和受到處罰的可能。通過觀察外部環境中的同類公司,判斷其是否開展盈余管理、開展盈余管理是否被發現和懲戒以及懲戒方式和成本如何,亦會影響其開展盈余管理從而獲得預期收益的傾向。這種行為結果可能表現為同類公司間盈余管理行為的模仿或傳染。當前研究未能充分揭示這一現象及其背后的動因和后果,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研究盈余管理行為在同類公司間的傳染效應,以及監管是否和如何抑制傳染效應的發生概率和發生強度。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管理者作為處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社會人”,其進行各項決策會受到同類公司管理者行為的影響。顧自安[1]從經濟學角度提出“傳染效應”的概念,即當某公司的策略能帶來更多收益時,其他公司管理者也會進行模仿從而導致該行為的擴散。這種傳染效應在會計諸多領域都有所體現,陳仕華和陳鋼[2]、韓潔等[3]與楊漢明和吳丹紅[4]的研究已證實上述傳染效應普遍存在于公司財務重述行為和信息披露行為中。此類傳染可通過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實現,其中既包括私密信息渠道,如Chiu等[5]發現的連鎖董事渠道、鐘希敏和肖華芳[6]發現的連鎖高管渠道以及徐艷萍和王琨[7]發現的審計師聯結渠道等;也包括公開信息傳播渠道,如Kedia等[8]發現的信息公告渠道。
上述傳染效應的機理是如何形成的?Cialdini和 Trost[9]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群體中的個人有追隨他人行動的傾向,當群體中的成員觀察到其他成員的不道德行為時,其自身行為及對社會規范的看法會受到影響。當公司管理者觀察到同類公司有盈余管理行為,特別是當該行為未受到嚴厲制裁時,管理者對該行為會產生道德寬容,即在道德層面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容忍度提高。Becker[10]則從犯罪經濟學角度出發,認為當犯罪活動帶來的收益高于成本時,理性人會選擇進行犯罪活動。Sah[11]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指出人們對犯罪成本的感知依賴于個人經驗,是基于個人經歷做出的主觀判斷。盈余管理行為雖不屬于犯罪范疇,但犯罪經濟學理論對解釋該行為同樣具有適用性。
盈余管理行為給公司和管理者帶來的收益、特別是短期收益是非常明顯的,通過盈余管理公司獲得比實際更好的財務報表表現,可為公司帶來更低的債務融資成本和更好的股價表現,這會使公司在資本市場取得競爭優勢,并使管理者獲得更高的薪酬回報。與此同時,進行盈余管理不需要消耗公司資源,其成本主要來自對監管部門懲戒的預期。管理者對盈余管理成本的預期可近似表示為盈余管理行為被監管部門發現的概率與發現后受到懲戒概率的聯合概率。管理者對被發現概率和被懲戒概率的估計是根據其觀察到的同類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被發現、被懲戒的先例做出的判斷。當管理者觀察到同類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未被監管部門發現或發現后未受到嚴厲監管時,管理者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成本預期會大為降低,根據犯罪經濟學原理,管理者必然會對此行為進行模仿,從而產生盈余管理行為在同類公司間的傳染效應。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盈余管理行為在同類公司間存在傳染效應,即公司傾向于模仿行業盈余管理的典型行為。
那么,是否有對上述傳染效應進行抑制的機制呢?從邏輯上說,在公司行為傳染過程中,來自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能發揮重要作用。監管部門的監管使公司提高了行為模仿的成本預期,嚴厲的監管措施會有效削弱傳染效應甚至產生威懾效應。作為新興市場,中國監管體制表現出一定特殊性。崔學剛[12]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早期監管運行并不規范,監管過程中存在政府失靈和監管不足并存的問題,難以對公司行為起到有力的約束規范作用。隨著監管體系的不斷改進完善,近幾年學者研究發現政府監管對資本市場的規范作用有所提高。余海宗和袁洋[13]與陳佳聲[14]研究發現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對公司舞弊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強,有效減少了公司財務報表造假等舞弊行為,監管有效性顯著提高。此外,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更多地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
Gino等[15]在心理學方面進行研究發現,當不道德行為受到公開懲戒時,群體內其他成員會提高對該行為的關注度,并對自身行為進行反省。適用于盈余管理行為的傳染過程,公開懲戒這一職能主要由監管部門執行。因此,監管部門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懲戒會對公司管理者形成心理威懾,從而削弱盈余管理的傳染效應。
從犯罪經濟學角度來看,在盈余管理可以帶來利益的情況下,盈余管理的成本預期是影響盈余管理行為傳染的重要因素。由前文分析可知,盈余管理的成本預期主要由盈余管理行為是否被監管部門發現以及是否受到監管部門懲戒決定。在監管部門進行嚴格監管的情況下,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被發現、被懲戒的概率提高,盈余管理預期成本提高,則其傳染效應將受到抑制。
在現實中,監管往往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多、待核查資料體量龐大,而監管資源有限,盈余管理行為又相對隱蔽,監管部門難以做到全方位監管核查,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盡數挖掘沒有必要也不切實際,即盈余管理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受到監管實施情況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對地方經濟影響重大,特別是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聯系密切,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傾向,監管力度和懲戒強度也會受到影響,即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和被懲戒的概率會受到監管實施情況影響。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會顯著抑制同類公司之間的盈余管理傳染效應,且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越大、懲戒強度越大,則上述抑制效果越顯著。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5—2015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剔除金融類樣本、ST和PT公司樣本以及數據缺失樣本,得到樣本量為15 797個。在行業劃分上,本文依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12年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其中制造業精確到二級分類,其他行業精確到一級分類;在地區劃分上,以省級行政單位作為劃分標準。本文數據主要來自CSMAR數據庫和CCER數據庫。
2.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本文分別采用Jones模型和Dechow模型來估計盈余的操縱性應計成分,以衡量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具體模型如下:
(1)
(2)
其中,TA為總應計盈余,A為總資產,ΔREV為銷售收入的變動,ΔREC為應收賬款的變動,PPE為固定資產原值,ε為殘差項。分別根據模型(1)和模型(2)進行分行業、分年度OLS回歸,對殘差項取絕對值得到操縱性應計盈余(經過起初總資產調整)。
本文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DAit/DA_MODit=α0+α1EMEi,t-1+∑γi×Controlit+εit
(3)
DAit/DA_MODit=α0+α1EMEi,t-1+α2REGi,t-1+α3EME×REGi,t-1+α4PUNi,t-1+α5EME×PUNi,t-1+∑γi×Controlit+εit
(4)
本文具體變量說明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說明
3.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不同方法測量的盈余管理水平指標DA和DA_MOD的均值分別為0.2791和0.2557,這表明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使用會計應計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從傳染強度指標來看,不同方法測量的地區盈余管理氛圍的最大值均高于行業盈余管理氛圍的最大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對于行業維度,盈余管理水平高的公司在地區維度更為集中。監管力度均值為0.0227,這表明全部上市公司中平均有2.27%的公司受到監管機構的懲戒。懲戒強度均值為0.0058,這表明全部上市公司中平均有0.58%的公司受到監管部門的實質性懲戒。
1.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傳染效應
為檢驗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傳染效應,本文對多元線性回歸模型(3)進行估計。傳染效應的多元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盈余管理氛圍在各模型中系數皆為正,這表明所處盈余管理氛圍越差,公司越傾向于進行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行為在同類公司間存在傳染效應,但從顯著性水平上看,傳染效應在地區維度更加顯著,而在行業維度不顯著。這是同地區間信息傳播更為充分以及各地監管強度不同、盈余管理成本不同導致的,這也意味著管理者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模仿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對潛在行為成本的考慮,假設1得到驗證。
此外,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顯示,董事長和總經理兼任、董事會規模系數基本顯著為負,股權集中度系數顯著為正,可見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分離、較大的董事會規模、較為分散的股權結構下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傾向性較低,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約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此外,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低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

表3 傳染效應的多元回歸結果
注:*、**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顯著,括號中為t值,控制行業和年份,樣本量為15 797。
2.監管能否抑制盈余管理傳染效應
為檢驗監管能否抑制盈余管理傳染效應,本文對多元線性回歸模型(4)進行估計, 監管抑制的多元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監管抑制的多元回歸結果
注:*、**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顯著,括號中為t值,控制行業和年份,樣本量為15 797。
由表4可知,在行業維度,盈余管理氛圍與監管力度的交乘項系數均為負且顯著,而盈余管理氛圍與懲戒強度的交乘項系數則不顯著,這表明在行業層面,監管力度比懲戒強度釋放的信號更強。監管力度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同行業公司的行為被監管部門發現引起了其他公司管理者的關注,從而提高了其對自身行為的反省。同時,同行業公司可能分屬不同區域監管,面對的監管環境并不相同,因而同行業公司所受懲戒強度信號作用較弱,對管理者成本預期影響較小,導致懲戒強度對盈余管理傳染效應在行業層面的抑制作用不顯著。
在地區維度,盈余管理氛圍與監管力度的交乘項和盈余管理氛圍與懲戒強度的交乘項系數均顯著為負,這表明在地區層面監管力度和懲戒強度都會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傳染效應產生顯著抑制作用。這與前文分析一致,即同地區公司面臨相同監管環境,監管部門對同類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懲戒會顯著影響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成本預期,進而影響盈余管理行為的傳染。整體而言,假設2得到驗證。同時,這意味著中國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懲戒強度存在地區性差異,這對全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可能存在消極影響。
本文研究結論表明,公司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決策時會受到同類公司行為的影響,即盈余管理存在傳染效應,且傳染效應在地區維度更加顯著。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對傳染效應會產生抑制作用,在地區維度,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和懲戒強度都會顯著影響盈余管理行為的傳染效應;在行業維度,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抑制作用較為顯著,而懲戒強度對同行業公司釋放的信號強度較弱,抑制作用不夠顯著。
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首先,從行為模仿角度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豐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視角。其次,從心理學和犯罪經濟學角度分析了管理者行為模仿的主要影響因素,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傳染效應和內在機理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最后,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可以顯著抑制盈余管理傳染效應,并且監管力度和懲戒強度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這對監管部門更好地規范公司行為和維護資本市場秩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顧自安. 制度演化的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2] 陳仕華, 陳鋼. 企業間高管聯結與財務重述行為擴散[J].經濟管理, 2013,(8):134-143.
[3] 韓潔,田高良,李留闖. 連鎖董事與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基于組織間模仿視角[J].管理科學, 2015,(1):18-31.
[4] 楊漢明,吳丹紅.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制度動因及路徑選擇——基于“制度同形”的分析框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1):55-62.
[5] Chiu, P. C., Teoh, S.H., Feng, T. Board Interlock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agion [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3, 88(3):915-944.
[6] 鐘希敏, 肖華芳. 盈余管理的傳導路徑研究——基于高管聯結的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 2017,(2):40-44.
[7] 徐艷萍,王琨. 審計師聯結與財務報表重述的傳染效應研究[J].審計研究,2015,(4):97-104.
[8] Kedia, S., Koh, K., Rajgopal,S. Evidence on Contagion in Earnings Management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5,90(6): 2337-2373.
[9] Cialdini, R.B., Trost, M. R.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Norms, Conformity and Compliance[A].Gilbert,D.T., Fiske,S.T., Lindzey, G.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C].New York: McGraw-Hill,1998.151-192.
[10] Becker, G.S.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2): 169-217.
[11] Sah, R.K. Social Osmosis and Patterns of Cri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 (6): 1272-1295.
[12] 崔學剛.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政府功能與角色定位[J].會計研究,2004,(1):33-38.
[13] 余海宗,袁洋. 財務報表舞弊、監管處罰傾向與審計師責任——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1,(5):99-108.
[14] 陳佳聲. 上市公司、審計師與監管機構的財務舞弊博弈研究[J].審計研究,2014,(4):89-96.
[15] Gino, F., Ayal, S.,Dan,A. Contag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Unethical Behavior: The Effect of One Bad Apple on the Barrel[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 20 (3): 393-398.
[16] 王曉亮,郭樹龍,俞靜.定向增發與盈余管理方式的權衡選擇[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6,(3):133—144.
2017-07-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法律環境、行政裁量與公司價值”(71272102)
李 翔(1977-),男,江蘇連云港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資本市場與公司財務研究。E-mail:lixiang@nju.edu.cn
F23
A
1000-176X(2017)10-0072-06
(責任編輯:孫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