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對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務實合作以及隨之而來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增強的現實,一些外部圍觀者的心態復雜得著實超出常人想象。如果說對雙方合作的經濟成效和可持續性表現出來的“擔憂”,還只是停留在“建設性”的層面,那最近冒出的一些有關中國正通過“精心布局”來實現在該地區“政治和戰略目的”的言論,就非常具有“創造性”了。
這類觀點的立論基礎,是看似“有理”實則拿不上臺面的“異類論”,即用專制與非專制的標準將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分為兩類,就此引出中國“其心必異”的結論。更缺乏常識但也更惡毒的是,硬將現時的中國與彼時的蘇聯扯上關系,試圖揭開一些中東歐國家的歷史傷痕,“幫助”它們將冷戰時期對蘇聯的恐懼轉移到對今日中國的認知上。當然,如果今天的中國并未讓人恐懼,那么明天的中國也必然如此,因為中國“本質如此”。多么霸道的結論啊,可惜毫無邏輯和常識。
這類觀點也都展示出對中東歐國家正被中國“離間進而控制”的“深切擔憂”,大有眾人皆醉他獨醒,進而“仗義執言”的架勢。可是在中東歐國家遭遇歐元區債務危機沖擊、貿易投資大幅下挫之時,怎么就沒見到這些“好心人”的清醒和仗義呢?他們和那些來自西歐和美國的資本一樣,早早抽身而退去為本國固本、為同類謀利去了。如果不是中東歐國家那時認清了時勢后及時“向東看”,尋求與中國的務實合作來謀求發展,也就不會有現時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成果,當然也就免了“好心人”的這番操心。
將這份“操心”放在中國的“政治和戰略目的”上,主要原因還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經濟存在已如此真實和強大,難以撼動,所以那些人要從政治入手、向人心開刀,搖三寸不爛之舌,行釜底抽薪之術。置身于投資、文化乃至游客等中國元素日漸增多的中東歐國家,對于那些死抱著“中東歐地區是西方地盤”并堅信“西方自由世界必勝”的衛道士來說,的確會受到今夕何夕的強烈刺激,在那種狀態下產生幻覺乃至思維錯亂似也在所難免。
畢竟,將中東歐地區“收入囊中”曾被西方視為在冷戰中獲勝的巨大戰利品,不僅可以盡享其市場、資源,還可借此宣揚西方價值觀的成功。但現在的中東歐國家在與西方世界經歷了短暫蜜月期后,甘苦自知,正逐漸樹立更加清醒、自主的發展觀。能夠借地接東西之便、物流南北之利,同時發展與歐、亞大市場的經貿關系,是中東歐國家之幸、人民之福。現在用“警惕中國政治目的”為幌子,來引誘中東歐國家放棄與中國合作的紅利,進而將其更牢固地束縛在西方的產業價值鏈和分工體系中,這到底是在為誰操心呢?
眼前最好的例子是,西方最大、最發達經濟體的領導人剛在北京和中國領導人完成一系列大手筆合作,按照那些“好心人”的邏輯,這自然是中國“最險惡的政治和戰略目的”:通過中美經貿合作來幫助美國發展經濟,進而分化美國、瓦解西方。這樣的邏輯,“好心人”們自己不覺得可笑嗎?
會有更多中東歐國家乃至其他國家相信他們看到的事實,而非聽信那些無中生有、充滿幻覺的說辭。畢竟每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都真真切切掌握在本國人民手中,別人別國都包辦不來。如果那些圍觀者真想“仗義執言”,就必須深明大義,深入了解中東歐國家民眾的真切感受,并且認清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如果僅是想靠鼓搗意識形態對立來復活冷戰幽靈,這就實在是低劣的裝聾作啞和不識時務了。▲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