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地震發生前,鄰居的住房較為分散,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很難聚在一起。現在統一規劃之后。幾十戶人家居住在一個地方,不但通水、通路、通電,還可以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住在新房里舒心多了,這樣的幸福生活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
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今天的生活
下午6點多,會澤縣樂業鎮薛家大田村下地干活的村民陸續回家了,女人開始準備晚飯,男人則匯集在小廣場上,或交流今年莊稼的長勢,或者坐在廣場上抽煙,孩童在路上相互追逐嬉鬧,坐落在青山腳下的小山村平靜而甜蜜。
進村的路面干凈整潔,“新工人·新市民·新成長”的標語在村里隨處可見。
這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會澤縣樂業鎮魯珠村維家箐村民小組的一個援建點。
在魯甸“8.03”地震中,會澤縣樂業鎮也是受災較重的鄉鎮之一,有19個村(社區)1086戶民房不同程度受損,經多次核實鑒定,359戶房屋需拆除重建,727戶房屋需維修加固。
地震發生后,會澤縣總工會立即趕到災區,在積極組織抗震救災的同時,并向上級工會反映樂業鎮的災情。
災情上報到中華全國總工會后,中華全國總工會拿出50萬元的援建資金,幫助魯珠村維家箐村民小組重建家園。
魯珠村維家箐小組共有66戶村民,其中農民工有28戶。
災情發生時,魯珠村維家箐小組大部分村民家里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青壯年都在昆明、四川、浙江等地打工,房屋重建和維修加固迫在眉睫。
魯珠村維家箐小組屬歷史滑坡點,在“8.03”地震中,村民的住房及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加之原本的居住環境惡劣,導致群眾原有住房已不能再居住,經會澤縣黨委、政府研究決定,選擇在山體結構相對穩定、設施較為完善的薛家大田實行集中安置,集體搬遷。
陳大爺的家就是恢復重建的新房,寬敞明亮的房間顯得清新別致。
“原來住在山坡上,房子破舊,冬天冷,雨天漏,遇到連日下雨,整天提心吊膽,就擔心山體滑坡。地震發生后,我家的房子垮了,政府為我們找到了新地點蓋房。”談到居住條件的變化,陳大爺開心地笑了。
地震發生前,鄰居的住房較為分散,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很難聚在一起。現在統一規劃之后,六七十戶人家居住在一個地方,不但通水、通路、通電,還可以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住在新房里舒心多了,這樣的幸福生活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
現在,魯珠村維家箐小組已硬化入戶道路6000余平方米,鋪設水管13000米,建成三面光排水溝1000余米,架設輸電線路20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30盞,建200平方米活動場地1個,建10平方米垃圾池3個,建60平方米公廁1個,種植綠化樹500余棵,生活設施和城市沒什么兩樣。
22位農民工的感謝信
“我們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地震發生后,我們都非常擔心,同時也為重建新房而發愁,在我們最艱辛、最無助的時候,是省、市、縣各級工會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不但無償資助我們重建新房,還無數次到我們村噓寒問暖。現在,我們22戶重建戶都搬入了新家,村內道路硬化了,路燈裝上了、環境衛生改善了,我們不敢想象的事變成了現實。今天,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情給您們寫信,我們不會忘記,工會就像‘娘家人一樣,給我們帶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這是由22名農民工聯名寫成的一封感謝信。
魯甸“8.03”地震后,云南省總工會負責樂業鎮黑山村大路小組的重建工作。
吳龍福正是這22名農民工之一。
在地震發生前,吳龍福在昆明一家種植基地打工,負責種植玫瑰花,地震發生后,吳龍福立即請假趕回家里,他回家時發現,各級政府和工會已經在他之前到達了黑山村。
吳龍福說:“從規劃設計開始,各級黨委、政府不僅考慮了民房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還在中心位置建成了一室多用的活動場所,該活動場所不僅解決了村民開會無場所問題,還成為群眾辦理紅白事、健身娛樂的好場所。”
吳龍福的房子建好之后,他發現本地也適合種植玫瑰花,就流轉了20畝土地。現在,吳龍福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0萬元。不但他富裕了,而且還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在他的玫瑰花基地里,常年有6個村民在基地打工,一年的務工收入就有2萬多元。
搬進新房之后,村民的幸福指數迅速上升。
但在村民安居樂業的背后,是各級工會的艱辛付出。
地震發生后,原云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惠萍到黑山村挨家挨戶查看回復重建工作,并積極幫助協調解決恢復重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曲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總工會主席李桂珍也多次到援建點查看援建情況。
會澤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總工會主席肖良開也前后多次進入到援建點。
在恢復重建期間,會澤縣黨委、政府多次召開群眾座談會和人戶摸底調查,最終確定了恢復重建方案:按照建一幢房、種一片樹、修一條路、建一個活動場所、興一個產業等要求進行重建。
為保證各項政策的公開透明和重建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援建工作把每一戶房屋受損等級、安置情況、物資發放明細、建設進度及縣、鎮、村三級的包保人員等納入一個表格,并制作成為宣傳欄放在村口進行公示。
“每個具體環節都安排紀檢干部和從重建戶中推選出3名群眾代表全程參與監督,積極探索出‘災后重建公開化動態管理模式,通過該管理模式,不僅有利于物資、資金及時發放到戶,同時也對負責具體工作的干部職工形成有效監督。”樂業鎮黨政辦主任戚萬友說。
在恢復重建期間,會澤縣各級領導干部、職工主動放棄中秋、國慶假期,甚至周末都還在援建現場。
為群眾搭建一個致富平臺
為解決災后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會澤縣總工會在樂業鎮魯珠村加強了返鄉農民工之家陣地建設,搭建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平臺。
2015年6月,會澤縣總工會籌資6萬元,幫助返鄉農民工淘文洪創建了“宏發青蛙養殖基地”。
去年,會澤縣總工會在魯珠村舉辦了兩期技能培訓班,共有102人參加,通過專業技術的整體培訓,這些參訓人員現已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同時,會澤縣樂業鎮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服務職工為著力點,積極動員更多的群眾加入工會會員。
截止目前,樂業鎮工會下設基層工會組織44個,共有會員5747名。
今年,會澤縣總工會在“新工人新成長
新市民”脫貧攻堅行動計劃中,通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探索出“工會+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籌資52萬元,幫助鄭金發等6位返鄉農民工成立了“樂業鎮康家箐種植專業合作社”。
康家箐合作社在會澤縣總工會的指導幫助下,與“會澤詩珊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黑木耳種植技術指導和收購合同。
合作社的成立,流轉了村民手中的閑置土地,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場所,其中21戶貧困家庭達到了年均2萬元的收入。
正是在各級黨委、政府、工會的努力下,這個歷經災難的村莊,終于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眼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