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維東 張勇

“你看這些水面上盛開的白色海菜花,這是水質好的表現,有了這些水生植物,藍藻就長不起來。”滇池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峰站在草海大泊口水邊告訴記者。在這片水面上,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成片生長,荷葉隨風搖晃,10多只白鷺和蒼鷺在水面上悠閑地張望著。
草海是緊靠昆明主城區的內海,曾是水質最差的水域,去年草海和滇池外海水質均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近20年來首次摘掉了“劣”的帽子。鄰近草海大堤的大泊口水域是滇池生態研究所開展的生態修復工程示范區。目前已達到lV類水質。
“滇池南畔農家住,北望蛇山迤畫長。煙雨空蒙山海際,畫圖那得請擔當。”在清代大儒趙藩的詩句里,滇中腹地的滇池是一幅天朗氣清的世外桃源圖。
10年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興沖沖地到昆明海埂準備一覽“五百里滇池”的風光,不料滇池水面如綠漆覆蓋,藍藻惡臭撲面而來,滇池成了一幅令人絕望的“死水微瀾圖”。
近日,記者來到滇池邊,只見湖面波光粼粼,清風拂面,沒有了“綠漆”,沒有了惡臭。湖水已從劣Ⅴ類水提升到Ⅴ類水。
滇池今日的蛻變重生,傾注了國家和云南省20余載的治理之功,也是昆明人自我救贖的巨大回報。
滇池蒙難
昆明學院有個滇池流域生態文化博物館,記載了滇池的歷史變遷:在第三紀時期,滇池湖面達1800平方公里,至明清時期降至350平方公里,如今僅剩309.5平方公里。滇池的萎縮經歷了上億年,而滇池水質的急劇惡化只是近30年間的事。
20世紀70年代,昆明人“向滇池要糧”,大舉圍海造田,縮減了滇池水域和湖濱生態濕地;80年代末開始,昆明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長導致入湖污染負荷迅速增加,人類活動超出了滇池的環境承載能力,水質迅速惡化到劣Ⅴ類,富營養化嚴重。20世紀90年代初,滇池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造成滇池變臟變臭的元兇,正是昆明人自己。在滇池管理局宣傳處副處長吳靜然看來,90年代昆明大量使用的水沖廁所是一大災難,所有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沖入滇池,滇池成了昆明城的下水道。
“滇池癥狀在水中,根源在陸地。”滇池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峰一句話道出滇池的病因。他回憶,10多年前的滇池環湖岸邊幾乎都是農田、魚塘和蔬菜大棚,大雨一來,田地、魚塘里的污水、化肥直接流入滇池。
在2003年,昆明市還提出“一湖四片”的新昆明建設規劃,昆明城要環滇池發展,滇池將成為城中湖。此規劃雖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但一段時期內昆明城仍按此規劃擴張發展。直到近幾年這一規劃才銷聲匿跡,轉而被“以水定城,量水發展”的原則取代。
治污救贖
亡羊補牢,昆明人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拯救滇池的行動。
據昆明市副市長王道興通報,國家自“九五”以來連續4個“五年計劃”都將滇池納入全國重點流域治理規劃,昆明共完成滇池治理規劃項目總投資509億元。“九五”和“十五”期間,以點源污染控制為主的階段投資47.6億元,滇池治理僅是“還舊賬”,污染的發展趨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十一五”和“十二五”流域系統治理的階段投資461.56億元,實施了以“六大工程”為主線的流域綜合治理措施。
2004年,剛成立的滇池生態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合作調查滇池濕地,發現環湖周邊僅剩2000畝濕地,雙方合作制定了滇池湖濱生態濕地建設的詳細規劃。
2007年,該所與滇池管理局提出了滇池湖濱“四退三還”規劃。這些規劃為昆明市治理滇池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年輕的何峰為自己參加了這些調查和規劃而自豪。
“你看這些水面上盛開的白色海菜花,這是水質好的表現,有了這些水生植物,藍藻就長不起來。”何峰站在草海大泊口水邊告訴記者。在這片水面上,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成片生長,荷葉隨風搖晃,10多只白鷺和蒼鷺在水面上悠閑地張望著。
草海是緊靠昆明主城區的內海,曾是水質最差的水域,去年草海和滇池外海水質均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近20年來首次摘掉了“劣”的帽子。鄰近草海大堤的大泊口水域是滇池生態研究所開展的生態修復工程示范區,目前已達到Ⅳ類水質。
何峰將2004年他參加工作時的滇池與現在的滇池作了比較,發生藍藻水華的時間從3月至11月縮短到6月至9月,現在藍藻最嚴重的區域濃度只有原來最嚴重區域的十分之一,表明滇池水質企穩向好。隨著滇池生態環境的改善,生物多樣性在恢復,水生植物種類從過去的232種增加到290種,鳥類從80多種增加到138種,魚類達到23種,一些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金線鲃、滇池銀白魚等土著魚類和瀕臨滅絕的國家珍稀鳥類彩鹮、白眉鴨又在滇池出現。
艱難重生
滇池的鳳凰涅粲重生之路是艱難曲折的。昆明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滇池全湖水質為Ⅴ類,為中度富營養狀態,同時藍藻數量較往年偏高,造成外海透明度下降、葉綠素升高。
何峰認為,滇池今年1月至5月的V類水質仍然比幾年前的劣Ⅴ類要好,但比去年同期的Ⅳ類水質較差。因為今年冬春氣溫比去年同期偏高,“暖冬”特殊氣候促進了藍藻的生長。這些情況說明滇池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
“滇池治理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受污染湖泊的困難因素,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吳靜然告訴記者。地處城市下游、沒有清潔水補給、平均水深5.3米的寬淺型湖泊、水底置換周期長、資金投入不足等障礙,都使滇池重生之路步履維艱。
在治污過程中,依然有諸多不徹底之處。由于污水處理設施還沒有全部建成配套,滇池周邊的污水在雨季還不能全部截污處理。滇池東岸著名的斗南花市有龐大的鮮花種植基地,白茫茫的大棚種植方式是一個重要污染源,然而無論是改種還是遷移,因關系到斗南農民的致富產業而難以實施。昆明環湖東路至湖邊的一些旅游地產也正在成為滇池治理的新隱患。
從生態災難中重生的滇池,要找回“煙雨空蒙山海際”般的美麗世界,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來源:《光明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