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熊華
談到家庭我不得不說說我的大家庭,我家兄妹四人。雖已各自成家,平日里各自忙于自己的生計,卻始終忘不掉兒時的大家庭。
每到節假日,特別是中秋節或是春節,我們兄妹四人都會領著各自的家庭成員到老家聚會。記得每次聚會爹娘都特別高興,滿臉的皺褶都在開花,嘴里不斷念叨“回來就好!個個都回來就好。”
我們這個大家庭,小輩對老人都非常孝順,長輩們年老體弱,晚輩們經常抽出時間陪他們,或帶上一些水果、營養品,或買一些時令衣服,或買一些老年保健用品,衣食住行方面小到襪子手套、內衣內褲,大至電器家具,都能一一為老人想到買到。盡管我們收入不高、生活清貧,但是我們盡力為老人的晚年生活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正因為這樣,工作了20年的我還沒買房,可我從來不后悔,先把爹娘照看好,因為爹娘在家就在。我的爹娘都患有高血壓,且母親患腰椎增生十幾年,每年都要住幾次院,每到住院期間,我們家的小輩們都是爭著搶著去醫院陪護老人。特別是我這個小家,因為其他兄妹都在農村,所以父母的住院所需的大筆治療費用均由我家出,這為孩子樹立了孝順的榜樣。
我們這個大家庭相處非常和諧融洽,總能做到一家有事,家家幫忙。兄弟姐妹中包括媳婦、女婿個個都心地善良,尊老愛幼,關心長輩勝過關心自己。在所有的家庭成員中,從來沒有任何人做過違法亂紀的事情。兄弟親情千金難買,我們從不為家庭財產之類的事爭吵,對老人留下的財產也從不斤斤計較。我們都認為吃虧便宜都是自家人,大家都有一雙手,何必為那一絲半點傷了和氣。婆媳之間親如母女,妯娌姑嫂之間勝似親姐妹。在處理家庭的大事小情時,兄弟姊妹平等對待,不分你我,互相通氣,共同磋商,形成共識。同時,每個小家庭都能做到勤儉持家,家務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經常受到鄰里的贊揚。
我老家在農村,有十幾戶人家,大家互相幫助,親如一家。只要一家有難,便會八方相助。記得有一次,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我的孩子感冒了,額頭滾燙。我和妻子在學校,家里只有我爹娘,沒有藥,怎么辦?這可把爹娘急壞了。聞訊趕來的鄰居們迅速把我的孩子送到醫院。妻子和我趕到醫院聽醫生說,要是晚送來一分鐘,這病恐怕沒個十天半月好不了。那時,一陣暖流涌入我的心底,我打心眼里感謝鄰居們。還有一次,鄰居兩口子因老人病重,都要到醫院照看。可是他們的孩子無人照顧。正當他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母親自告奮勇地提出由她照顧他們的孩子。起初,小兩口還不好意思,經過母親三番五次的勸說,最終同意了。那些日子,母親可辛苦了,幫他洗衣做飯,送他上學,照顧得無微不至。老人出院回來,小兩口看到白白胖胖的孩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還不住地感謝母親呢!我這個小家,農村老家鄰居有事,也盡力幫助,在村里人緣、口碑甚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父母要求我們要勤儉,并做出榜樣。因此,生活中我們勤勞節儉,從不懶惰浪費。現在也讓孩子知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她從爺爺奶奶的口中得知了老一輩人是怎樣過苦日子的,從影視作品書本中了解了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簡樸生活。她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在生活中,她勤儉節約,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能體諒父母工作的艱辛。不盲目攀比,從不與同學們比吃比穿比用,不浪費糧食,節約水電和紙張。她把自己用過的紙本單獨放在一個紙箱子里,喝過的奶盒、水瓶子、飲料瓶等放在一個大口袋里,一段時間就去賣一次,雖然每次只賣一兩元錢,時間長了也攢足了幾十塊錢,她不舍得花存在自己的儲蓄罐里。她從不隨便向家長要錢,能節約的錢一定要節約。到農村老家,看到農民種糧食的辛苦場面,真正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一日三餐,從不浪費糧食。就算喝酸奶,也會掰開封皮,將里面凝固的乳酸菌吃完。平時自己不挑食,發現同學浪費糧食也能及時幫助同學改掉這個壞習慣。在學校里,節約水、電,隨時注意隨手關燈、關水龍頭,愛惜書本、桌椅、門窗、教學儀器和體育設備……正因如此,我家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有“勤勞家業好,節儉守住家業”的意識。
其實,每個和睦的家庭就是大家能夠開開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是收入多還是收入少,不管你是學歷高還是學歷低,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相處,心疼每一個親人,希望每一個親人都過得很好,當親人遇到困難,也非常樂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心里就會覺得特別踏實。盡管不是官宦世家,不是名門望族,但是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快樂,有普通家庭的美——那就是和諧之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