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二戰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經合組織國家向亞、非、拉等國家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尤其在非洲,大部分非洲國家依然貧困、戰亂不止,援助效果并不顯著,甚至出現發展中國家越來越依賴發達國家援助而無法實現自身獨立發展的窘境。“援助有效性”越來越成為國外學者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總體上講,國外學者關于援助績效的論爭形成了三種觀點:援助無效論、援助有效論和援助模糊論。
[關鍵詞]援助有效性;援助效果;援助績效;論證
[中圖分類號]F22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0-0071-03
[作者簡介]薛亞梅(1978-),女,漢族,山西平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理論和中非關系等。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援助非洲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1XGJ00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欠發達國家的貧困是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所有發達國家都提供了或多或少的援助,試圖盡量緩解甚至解決這一問題,并希望增加發展援助。這增加了人們對美好、和諧世界和幸福生活的期待。不幸的是,發展援助學說經常面臨著質疑。總體上講,關于援助的效果和績效的爭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援助無效論
持援助無效論的學者從經濟、政治以及經濟與政治相結合的視角,分析了援助的效果,認為發達國家提供的國際援助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換句話說,國際援助總體上是失效甚至是無效的。
有的學者從經濟視角考察和評估了援助,得出援助無效的結論。Bauer認為援助是失敗的,因為受援助國將援助定義為“資源從援助國的納稅人轉移到受援國的政府”[1]。因此,援助破壞了經濟誘因,導致稀缺資源分配不當和尋租行為,最終影響到受援國的經濟增長。Easterly持有類似觀點[2]。持此種觀點的還有Boone等學者。Milton Friedmand和發展經濟學家Peter Bauer等也提出了援助對經濟發展沒有積極影響,更有甚者認為,國際援助可能毀滅受援國經濟。Friedmand曾對國外經濟援助政策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他認為,國外經濟援助只會使腐敗國家的政府繼續腐敗下去,或者使貧窮國家的少數精英人物變得更加富裕,甚至有可能僅僅被浪費掉[3]。而根據Bauer的說法,“發展援助……對于從赤貧中挽救一個貧困社會是非必須的。事實上它更像是要將這個社會固定在現有狀態下,促使其獨立要靠其他方法。它只會導致人們認為脫貧只要等待外部捐贈就行了,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振奮、自力和創造[4]。”桑托斯的《帝國主義與依附》也認為發達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長期依賴援助[5]。
有學者從政治視角考察和評估了援助,得出援助無效的結論。除了經濟方面,在政治方面,Mesquita 和 Root(2002)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外部援助常使那些已經面臨下臺危險的獨裁領導人執政期限延長……既然如此,國際援助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發展,也減少了政治體制朝向更加多元化、更加民主的、以發展為導向的可能性。”
Ridddl認為在后殖民時代,外援是用援助國和受援國之間的新關系延續了前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舊關系。
還有學者從經濟和政治二維視角考察和評估了援助,得出援助無效的結論。著名學者Boone (1996)認為,總體上援助是無效的。他采用了與有效性相關的重要變量——政府行為,考察其政治和經濟問題。他定義了政府的三種極端形式:最大化統治精英福利的“精英”政府、最大化平民利益的“平均主義”政府(egalitarian governments)、尋求盡可能減稅和市場扭曲的“放任”政府(laissez-faire governments)。通過考察和分析,Boone認為,大多數政府是精英按其想法在使用援助,援助主要服務于政治精英,而很少或者不會對貧困或者投資產生影響。
二、援助有效論
與援助有效論相反,援助有效論肯定國際援助,認為通過發達國家提供的國際援助,受援助國家(欠發達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或者至少為受援助國家促進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
有學者認為援助是有效的,至少在一定條件下是有效的。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內生增長模型支持援助有效論,其基本觀點是,援助提供投資資本,這將產生收入,轉而增加資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6]。Dalgaard等認為,由于對外援助的收益遞減,援助—增長關系之間存在線性影響[7]。持此種觀點的還有Papanek、Burnside 及 Dollar 等學者。Jeffrey Sachs認為,發展中國家需要國際援助帶動經濟增長,一旦經濟開始增長,將可以獨立維持下去。如果沒有援助,一些發展中國家將會永久地陷入所謂“貧窮困境”的狀況之中,因而呼吁援助國增加援助幫助貧困國家。Sachs總結為“當國家走上他們的發展階梯時,他們基本上都可以繼續向上攀爬……如果某個國家被困在階梯之下,起步的第一個臺階離地面太遠,攀爬也不可能開始。發展最貧困國家經濟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他們在階梯上找到立足點。之后,自主經濟發展的巨大運行力才有可能發揮出來[8]。”
有些學者認為援助發揮作用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溫度適宜,援助的種子才可開花結果。前世界銀行主席James Wolfenschn就曾強調,“只有受援國抑制腐敗,改進政策和執政能力,國際援助才能夠產生效果”[2]。Burnside et. al (2000) 和Collier (2002)[9]認為,只有在好政策的環境下,對外援助才促進增長。Dollar et al. (2001)[10]認為,好政策(例如私有產權、財政紀律、宏觀穩定、開放貿易)增加貧困者收入[11]。Burnside 和 Dollar認為,當與好政策相伴時,援助可能是有效的。他直接研究了這種可能性,他們創建了“好”經濟政策指標——開放、貨幣政策(以通脹來表示)和財政政策(以預算盈余來表示)——考察援助與這些指標間的互動。他們的結論是,當有“好政府”時,援助對GDP增長有重要而積極的影響。這一結論仍然成立,即使當數據設定嚴格限制在低收入國家[12]。endprint
三、援助模糊論
不同于前兩種觀點,援助模糊論認為,援助的績效是很難評估的,很難確立援助國和受援國都認可的援助評價指標體系,因此,不能簡單地說援助有效,也不能簡單地說援助無效,援助的績效是模棱兩可的或者說是模糊的。
Bourguignon認為,有關援助有效性的經驗主義文獻的論證不充分,存在“黑箱”問題,即援助者與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與政策以及政策與結果之間的連接。研究者很難量化和打開“黑箱”[14]。Rajan利用跨國面板數據,沒有發現援助與增長之間存在強大的積極關系。Ekanayake認為,援助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有混合影響。Werker認為,對外援助影響GDP的構成,但是從統計上看不出對價格或經濟增長的可辨識影響。George Homans、Peter M.Blau指出,對外援助可被視為援助國使用報酬來鼓勵受援國的某種行為,受援國常因為其表現的特定行為而繼續獲得援助者的酬謝,這是一種非強制的交換關系,酬謝的動機來自受援國知恩圖報的心理。
四、結語
“援助有用嗎?”我們有時把它單純地理解為“援助能提高經濟增長嗎?”“援助能提高人均收入嗎?”如果援助有助于這一進程,它是成功的;如果援助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它就是在浪費錢。但是,提高收入固然是發展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特征。因此,它不是判斷援助有效性的唯一標準。反而,援助有效性應以是否有能力提高總體生活質量為評判標準。生活質量是一個模糊而主觀的標準,使人在現代世界自由成功地生活,收入是重要的,教育和免于疾病也是重要的。
自從國際社會向欠發達國家提供國際援助以來,國外學者就對其援助績效進行跟蹤研究,形成了援助有效論、援助無效論、援助模糊論三種觀點。無論是肯定援助績效,還是質疑甚至否定援助績效,都為國際援助提供了一面鏡子。提高援助有效性需要綜合這些論點,找出目前國際援助的弱點甚至弊端,才能有的放矢,切實做到提高績效。而且,援助國外學者關于“中國援非有效性”的他者視角也為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對外援助,尤其是對非援助有效性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Bauer, P. T. N. H. Stern on Substance and Method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5(2):387-405.
[2]Easterly, W. Can Foreign Aid Buy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3(17): 23–48.
[3]楊東升,劉岱.國外經濟援助的有效性:基于現代利他視角的研究[J].南方經濟,2007(12):3-11.
[4]Bauer, P.Dissent o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1-550.
[5]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楊衍永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6]Rosenstein-Rodan, P.N.Problems of Industralis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 Economic Journal,1943(53):202-211.
[7]Dalgaard, C and Hansen, H. Aid, Growth and Good Polic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17-41.
[8]Sachs, J.The End of Poverty[M].Penguin Press,2005:1-397.
[9]Burnside, C. and Dollar, D.Aid, Policies,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4):847-868.
[10]Dollar, D and Kraay, A. 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7(3):195-225.
[11] Maria Berrittella, Jian Zhang.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ffectiveness of Aid for Trade[J].Open Economies Review,2014(2):289-309.
[12]Stephen Kosack. Effective Aid: How Democracy Allows Development Ai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J].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22.
[13]Bourguignon, F. and Sundberg, M.Is Foreign Aid Helping? Aid Effectiveness – Opening the Black Box[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97):2.
(責任編輯:喬虹 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