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紅++張秋平++石堃++張萌++梁利慧
[摘要]黑龍江省的秸稈生物質能資源極其豐富,然而每年利用率卻不樂觀,農民大多采取就地焚燒方式處理秸稈,這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還引發了霧霾等環境問題。以農作物秸稈產業化模式為研究視角,在比較產業化模式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分析了秸稈資源化進程與各模式的內在契合點,并對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產業化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0-0077-03
[作者簡介]趙紅紅(1995-),女,山西忻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秸稈產業化研究。
[通訊作者]張秋平(1982-),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加工貿易及FDI。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610240045);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項目編號:UNPYSCT-2016052);哈爾濱商業大學青年創新人才支持項目(項目編號:2016QN023)。
一、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現狀
黑龍江省作為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巨大,其副產品作物秸稈資源量也非常可觀。其中哈爾濱市、綏化市及農墾系統的秸稈產量約占全省2/3,玉米、水稻及大豆3種主要作物秸稈產量約占全省秸稈總產量的93%。水稻秸稈分布于黑龍江省各地,種植水稻萬公頃以上市縣近40個,形成稻谷秸稈生產集中區。近年來,黑龍江省挖掘資源潛力、因地制宜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技術。在秸稈資源利用方面采用燃燒發電、固化成型、生產燃料乙醇、復合板材、秸稈造紙,飼料加工等方式,這些方式在黑龍江省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總體而言,秸稈資源利用仍處于初級粗放階段,以能源化發電利用及肥料化還田利用為主,飼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潛力較大,基料化利用處于起步階段;同時,黑龍江省缺乏有效的秸稈回收物流體系,深度開發力度不足,從而造成秸稈資源產業化發展緩慢,無法在短期內完全遏制秸稈焚燒現象。
二、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發展方式及其特點
(一)燃料處理方式
燃燒發電是秸稈利用的基本形式,現已趨于成熟。秸稈燃料轉化技術主要包括高效燃燒、固化成型和混合發電。秸稈固化成型需要通過專用設備將粉碎的秸稈壓縮為棒狀、塊狀或顆粒狀等成型燃料,其熱效高,可提高其運輸及貯存能力,但要求度高,工藝技術成熟度有待提高。燃燒發電是將秸稈直接燃燒或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混合燃燒或氣化為可燃氣體,進而驅動蒸汽輪機發電,此項技術可有效節省化石燃料用量,提高生物質能源利用率,目前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秸稈生物質發電技術路線。該種方式對于秸稈資源取材要求度低,但是需要將各地秸稈加以回收,由于秸稈所占空間大,分布分散,而且生產具有季節性,在運輸和儲存上有一定難度。
(二)飼料加工方式
粗飼料加工主要是將農作物秸稈進行粉碎,用作飼料。目前包括物理加工、化學處理和微生物處理三種方法。物理方法適用于任何種類的粗飼料,操作簡單,在生產中常見且已經成熟;化學和生物方法主要用于小麥、水稻、玉米秸桿等,其難度高,但提高了秸稈飼料的適口性、營養價值和消化率,且宜長期貯存,從而使其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在秸稈飼料化方面,其中秸稈飼料轉化是其系統核心技術,秸稈的收儲運是系統實施保障。
(三)秸稈精加工方式
秸稈精加工技術是在對秸稈原料進行分類粗加工的基礎上,加入技術改造、研發創新成果,對產品進行精加工,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為企業創造新的盈利點。秸稈精加工技術根據作用轉化對象分為清潔制漿技術、復合材料生產技術和農用材料配制技術。適合于資金雄厚且注重創新研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目前,黑龍江省已有多家秸稈板材企業,一批秸稈手工藝品生產企業也已出現。
三、秸稈產業化模式分析
(一)農業產業化模式概述
目前農業產業化主流模式有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合作社一體化模式,三種模式都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它們的聯結機制、組織核心、適用條件以及優劣勢卻存在差異。
1.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該模式利用龍頭企業的影響力、經濟實力來帶動農業的產業化流程。生產前,龍頭企業就農作物的生產數量、質量、價格及其波動幅度等與農戶協商并簽訂合同;生產時,農戶根據合同組織農作物生產;生產后,龍頭企業按照合同將所需標的物回收,利用自身優勢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創造新的盈利點。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化模式的主體主要是龍頭企業和農戶,兩者圍繞農作物如何生產、生產多少進行合作,農戶主要是負責訂單式生產,提供初級農產品,而龍頭企業則需要發揮巨大的作用,包括農產品的收集、運輸、存儲、加工、銷售、售后服務等。這種模式對龍頭企業的業務能力和經營實力要求很高,雙方都按所簽訂的合同履行義務和享受權利。這種模式中,由于龍頭企業發揮了主導作用,而對農戶的要求不高,適用于產品取材要求度低或者是剛剛起步發展的產業。
2.中介組織帶動型模式。該模式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增加了一個主體,即中介組織,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他們是作為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一個橋梁而存在的,起到了溝通農戶和龍頭企業的作用。中介作為連接公司與農戶的橋梁,通過提供生產技術、農資供應、政策信息傳遞等統一的服務,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直接監督成本。這種模式具體可分為三大流程:生產前,中介組織分別和農戶及龍頭企業簽訂合同,并且按照生產要求將具體生產任務分配落實到個體農戶;生產時,農戶自行按照合同生產,而中介組織如行業協會等則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生產后,中介組織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存儲,再轉手給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及銷售。中介組織帶動型產業化模式,關鍵是中介組織,可以概括為“3+2+1”,即三個主體:農戶、中介組織、龍頭企業;兩份合同:農戶與中介組織簽訂合同,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簽訂合同;一個對象:農作物秸稈。可見,這種模式下中介組織是核心,因此對中介組織要求比較高。一般在商業經濟發達,企業競爭激烈的地區,在這些地區龍頭企業的壟斷力較弱,而各種中介組織較多,因此中介組織能夠發揮較大的影響,各種中介組織能夠很好地聯結好龍頭企業與農戶,使供給和需求很好地對接。這種類型的產業模式,優勢在于中介組織能夠全方位地考慮龍頭企業和農戶兩方面的訴求,更好地為農產品生產銷售服務,適合于產品取材有一定要求、而生命周期處于成長期的企業。endprint
3.合作社一體化模式。農業合作社是由農戶自愿結成的經濟組織,該組織與農戶建立緊密聯系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倉儲以及相關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等,能夠做到“利潤共享,風險共擔”。農戶以資金和勞動入股,實現了勞動與資本要素的有機結合,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積極性。該模式運作具體分為三大流程:生產前,由資金雄厚的企業投資入股建立合作社;生產時,合作社統一組織農作物生產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生產后,合作社對產品進行升級、進一步深加工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并將農產品統一銷售給市場零售企業,由零售企業進行市場零售。該模式的優勢是從生產到銷售,全部由農戶做決策,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農戶的利益,刺激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適合于發展階段性時間長,已經趨于成熟的行業或者是附加值高的產業。
(二)秸稈產業化模式分析
在秸稈燃料化階段,企業只需收集秸稈資源即可,維系其生產的動力,考慮到秸稈資源的儲運難度大,企業可以建立秸稈資源大型儲運倉,并在周圍配套回收站點,這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企業只需要與農戶訂立契約關系,農戶則負責訂單式生產并到期交貨。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正好與之相吻合,企業負責產供銷,農戶負責訂單式生產,雙方通過契約實現了各自的利益。
秸稈飼料化和加工制造品方面,需要一個中介組織跟企業磋商,了解其取材要求,同時組織安排農戶生產并進行管理,給予其一定的技術指導;而工藝制作品所需勞動力多,需要參與者掌握一定的加工工藝,需要將有一定學習能力的農戶集中起來,進行指導,同時調動職工積極性,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農業合作社實行資本、勞動聯合機制,引導農戶參股,極大調動了其生產積極性。
綜上,對比秸稈資源化過程以及產業化模式特點,經過變形,可以得到綜合性的產業化模式,可概括為“4+3+1”,即四個主體:農戶、合作社、中介組織、龍頭企業;三份合同:農戶與合作社簽訂合同,合作社與中介組織簽訂合同,中介組織與龍頭企業簽訂合同;一個對象:農作物秸稈。農戶自行組織合作社,負責組織生產和秸稈收集,并進行技術指導;中介組織負責與企業溝通,了解其需求,同時按照合同要求組織秸稈的運輸和存儲,龍頭企業則依靠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強大的營銷網絡,進行秸稈精加工及其產品的銷售與售后服務。
通過上述合作,企業減少了一個中間環節,市場交易成本降低,通過縱向交接,水平聯合,農戶可獲得的利益也相應增加,產品的競爭優勢也增加了;而企業則只負責精加工、銷售、售后服務,這就降低了對其綜合實力的資金要求,同時也避免了龍頭企業強勢而導致的農戶沒有議價權的局面。這一綜合性的秸稈資源產業化發展模式,很好地適應了秸稈資源化的不同階段要求,同時使參與各方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楊秋海.“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創新研究[J].中州學刊,2016(9):39-42.
[2]陳建飛.基于制度創新理論下的云南省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6):85-87.
[3]裴雯雯.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J].商業時代,2013(10):117-118.
[4]劉寒梅.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域外經營與借鑒[J].地方財政研究,2013(9):76-80.
(責任編輯:郭麗春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