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曼
摘 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下的狀況嚴重影響水環境質量。該文通過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的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處理方式、標準制定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0-0064-02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Zhu Xiaoman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The low treatment rate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status of rural sewage treatment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fi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the processing methods, standard sett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Rural domestic sewage;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1 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村污水治理的重視程度遠落后于城市。根據住建部2012年發布的《中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狀況公報》顯示,我國60余萬個行政村,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僅占6.7%,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農村地區水體水質惡化。據測算,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為2300萬t/d,BOD為530萬t/d,COD為860萬t/d,總氮為96萬t/d,總磷為14萬t/d。由于農村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不完善,污水收集率與處理率低下的狀況一直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制約因素,嚴重影響農村的環境質量。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將全面部署“十三五”農村黑水治理等工作列入了2017年工作要點,要點提出深入推進農村污水治理百縣示范,基本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初步建立運營機制,帶動一批省級示范縣。要求制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技術標準,組織開展現狀調查,指導各地做好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工作。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要求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行動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目標任務之一,就是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由此可見,農村環境保護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
本文在分析農村污水特點及處理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污水治理對策建議,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分析
2.1 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用水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隨之而來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以數倍、甚至十幾倍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04年的農村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1.74L/d,到2015年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約121.96L/d[1]。農村生活污水來源多且水質較為復雜,除了日常生活洗滌用水、廚房用水、廁所用水外,還有農具、垃圾露天堆放滲濾產生的污水,及飼養家禽產生的污水。污水水量與水質均波動較大,氮、磷等污染物濃度較高。這些污水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將嚴重污染河流、池塘等地表水體,并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
2.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
2.2.1 缺乏有效的管網收集及處理系統 在農村,村莊及農戶居住較為分散,造成生活污水的排放源也不集中。無論是鎮村的統一鋪設的收集管網,還是單戶或小區域的污水管網都極為缺乏或不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也不到位,大部分污水通過溝渠直接排放,已成為當地河流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當地水環境污染及湖泊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
2.2.2 缺乏有針對性的污水處理技術及處理方式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無動力或微動力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逐漸被運用于分散的農村污水處理,其投資不多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分散污水的收集、處理和排放,但這種污水處理設備采用的工藝單一,處理效率低下,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是氮磷的去除效率很低,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現象依然嚴重。目前,在各地農村采用的污水處理技術與方式主要有3類[2],一類是利用傳統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生化處理技術,如SBR、氧化溝、A/O,甚至A2/O,甚至MBR,這類技術雖然成熟可靠,但需要的設備多,投資大,管理較為復雜,能耗及運行費用高,但其結果往往造成系統不正常運行甚至停止運行狀態。第二類是采用一些簡單化的自然生態處理模式,如氧化塘、人工濕地等,其工藝簡單、投資小、低能耗、易維護、環境友好,但處理效率較低,通常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取得穩定的處理效果和維持系統的長期正常運行,如較低的水力負荷和有機負荷及較長的HRT,從而要求有較大的可以利用的場地。第三類是厭氧處理技術,通過厭氧產沼氣回收利用能源,適應農村的需要,厭氧技術處理污水工藝簡單、能耗低、費用低廉,缺點是單一的厭氧工藝不能滿足出水水質的要求,需經過進一步處理才能達到排放標準。
2.2.3 缺乏適應農村污水處理的排放標準 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國家排放標準,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參照或選擇《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20922-2007)執行,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污水有其特征,即農村污水污染的關鍵問題是因氮、磷導致的富營養化,農村地區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水平普遍薄弱,因此套用上述標準不盡合理。為此,部分省份的地方性標準相繼制定出臺,山西、寧夏、河北以及浙江等地發布了村鎮和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如,寧夏地方標準《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DB64/T700-2011);浙江地方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DB33/973-2015);河北地方標準《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DB13/2171-2015);山西地方標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3/973-2015)。各地根據當地農村的環境特點、水域功能和尾水用途等,對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進行了差異性的規定。endprint
2.2.4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以前,國家針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法規很少,對農村污水處理管理及責任主體的設置較模糊,各地的管理體制也差異較大,造成開展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的難度大。存在的問題包括:處理設施規模不切實際,運行費用高,導致無法承受而停用。同時相關的專業人員缺乏,無法保障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3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對策建議
3.1 基于不同區域或自然條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人口密度低、農戶居住分散的地區,可采取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選擇多段厭氧好氧的工藝技術,通過分戶或戶聯的方式、就地處理、就地回用。在治污的同時,實現水資源化利用。在人口密度較高、住戶較為集中的地區,可通過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及集中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污水。在人口密度低、人均用水量多、污水濃度較低的情況下,若土地資源充足,可考慮組合采用生態處理方式,如人工濕地、氧化塘等。在法國常常采用二級或三級組合人工濕地來處理鄉村污水,這樣既可以使處理出水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又可以保證系統的長期正常運行。
3.2 基于不同的排放去向,制定差異性排放標準 當排水去向為飲用水源地、水庫、湖泊等需特殊保護的水體時,必須嚴格控制尾水的各項污染物指標,執行嚴格的排放標準,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A標準值,或制定嚴于國標的地方標準。若處理后尾水用于農田灌溉等水資源利用時,宜科學、客觀的制定排放標準,以適應農村農業用水的相關要求。尤其在氮、磷的處理上,可考慮放寬其排放限值。因為農田灌溉水中以適當形式存在的氮磷可作為肥料。
3.3 基于農村環境可持續發展,加強管理體系建設 經過多年的發展,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不再是農村污水治理的主要障礙,缺乏的是相關政策、監控體系、專業技術人員等。在法規政策方面,健全農村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農村污水污染方、第三方運營服務提供方、政府管理機構方的權責,能夠保證農村污水分散處理系統的有效管理。設立專項資金投向農村水污染治理項目,建立污染治理技術方案評估體系,對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規模、處理工藝、技術路線以及投資估算進行評審,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和治理成果的有效。在監控方面,建立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態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日臻成熟,開發遠程監管系統,不僅能夠實現對農村分散的污水處理設施遠程監控、輔助設施的運行維護,還能大大降低設施運行管理的成本[3]。在專業人員的培訓方面,通過授課、學習,建立一支專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操作人員及管理人員隊伍,提高知識水平。同時,通過科普教育的形式,讓村民更多了解農村污水處理的重要性。
4 結語
農村生活用水量逐年增長,而生活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依然嚴峻,長期以來,污水收集率及處理率低下,針對農村的排放標準缺乏,管理措施及手段的不足,都嚴重影響了農村水環境質量,因此,在剖析現狀的基礎上,采取針對不同區域的處理方式,建立適用的污水排放標準,推行專業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是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子愛,賀莉,施國中,等.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及特性分析[J].中國沼氣,2016,34(4):67-68.
[2]蘇鴻洋.中國村鎮分散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現狀[J].中國給水排水,2015,S1:198-202.
[3]耿嘉偉,譚學軍,朱仕坤,等.農村分散污水處理設施遠程監控與信息管理系統設計[J].中國給水排水,2015,31(2):70-72.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