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2015年南通地區1%人口抽樣數據為依據,分析南通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指出南通地區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還不全面,缺乏規范管理和有效監管;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差距較大;養老制度建設落后,養老服務保障體系不健全;新型養老模式還不成熟,傳統養老模式負擔過重。提出以下對策建議:準確定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健全社區養老功能,增加農村養老投入,改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加強養老服務的相關制度建設,規范養老行業管理及推動養老模式的創新,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等。
[關鍵詞]南通;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養老制度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10-0142-03
[作者簡介]趙桃敏(1981-),漢族,講師,統計師,研究方向:經濟統計學。
南通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已有30年,老齡化程度不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還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百歲老人數也最多,達到了943人。
截至2011年底,南通地區老年人口已達178萬,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過27%,達到發達國家老齡化水平,是我國未來20年后老齡化水平。南通采取何種措施來解決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當地政府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以2015年南通地區1%的人口抽樣數據為依據,對地區人口老齡化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養老服務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措施及建議。
一、南通地區老齡化現狀
(一)老年人總體健康狀況良好,城市老年人口健康情況最佳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進行調查的17606位老年人口中,8976人健康,占51%,6187人基本健康,占35%,有2006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11%,僅有437人是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3%。可以看出,在抽樣人口中,有86%的老年人口健康或基本健康,南通地區的老年人口總體健康狀況良好。
對城市、鎮以及鄉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調查中,有62%的城市老年人口身體健康,有30%老年人口基本健康,有6%的老年人口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2%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在對鎮的調查中,老年人口有36%身體健康,有39%老年人口基本健康,有12%的老年人口不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1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鄉村老年人口中,有49%身體健康,有34%基本健康,有14%的老年人口不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城市、鎮以及鄉村老年人口中分別有93%、75%以及83%的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良好,城市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最好,鎮域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最差,鄉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居中。
(二)老年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通過抽樣調查可知,有20.9%的老年人口未上過學,有51.1%的老年人口僅上過小學,有20.9%的老年人口初中畢業,高中以上學歷的僅有7%,可以看出,抽樣的南通地區老年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城市老年人口中,15.7%未上過學,42%的老年人口僅上過小學,有26.2%的老年人口初中畢業,高中以上學歷的僅有16.1%;鎮域有20.8%老年人口未上過學,有52.1%的老年人口僅上過小學,有20.5%的老年人口初中畢業,高中以上學歷的僅有6.6%;鄉村老年人口中,23.3%未上過學,54.5%的老年人口僅上過小學,18.8%的老年人口初中畢業,高中以上學歷僅有3.4%。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南通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老年人口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其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文化程度要由比鎮老年人口的文化程度高,鄉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最低。
(三)老年人口生活來源單一
南通地區有39%的老年人口通過勞動來獲取收入,27%的老年人口通過離退休養老金來獲得生活來源,有2.5%老年人口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金來獲取生活來源,有0.4%老年人口通過財產性收入來獲取生活來源(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有28.5%老年人口通過家庭其他成員供養來獲取生活來源,此外,還有2.3%老年人口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生活來源,通過調查可知,南通地區老年人口收入來源主要是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生活來源傳統且單一。
通過對抽樣數據資料整理可以得出:抽樣城市的老年人口生活來源,有16.9%的老年人口通過勞動來獲取收入,59.7%的老年人口通過離退休養老金,有2.2%老年人口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金,有0.8%老年人口通過財產性收入,有17.9%老年人口通過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還有2.4%老年人口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生活來源;鎮域老年人口生活來源,有32.3%的老年人口通過勞動來獲取收入,30.2%的老年人口通過離退休養老金,有3.1%老年人口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金,有0.4%老年人口通過財產性收入,有31.5%老年人口通過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還有2.6%老年人口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生活來源;抽樣鄉村的老年人口生活來源,有54%的老年人口通過勞動來獲取收入,10.3%的老年人口通過離退休養老金,有2.3%老年人口通過最低生活保障金,有0.1%老年人口通過財產性收入,有31.1%老年人口通過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還有2.1%老年人口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生活來源。南通地區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主要都是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及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其他渠道生活來源很少。其中,城市老年人口生活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養老金,鎮域老年人口的生活來源為勞動收入、離退休金養老金及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基本均等,鄉村的老年人口生活主要來源于自己勞動所得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南通地區養老模式仍以傳統家庭養老為主。endprint
(四)老年人擁有配偶居多
在南通地區,76%的老年人擁是有配偶,有22.1%老年人口喪偶,有1.9%的老年人口未婚或者離婚,南通地區的老年人口婚姻狀況以有配偶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老年人的精神孤寂。
抽樣的城市老年人口中有78.6%的人有配偶,有19.7%老年人喪偶,有1.7%的老年人口未婚或離婚;抽樣的鎮域老年人口中有76.9%的人有配偶,21.1%老年人喪偶,1.1%的老年人口未婚或離婚;抽樣的鄉村老年人口中有74.2%的人有配偶,23.6%老年人喪偶,2.3%的老年人口未婚或離婚,城市、鎮、鄉村均以有配偶的老年人口居多。
南通地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且城鎮優于鄉村;有配偶的老年人占大部分,這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但南通地區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且生活來源單一,特別是鄉村老年人口。
二、南通地區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還不全面,缺乏規范管理和有效監管
第一,養老院數量太少,可選擇性不強。公立養老院供不應求,有的需要提前排除預約,入住較困難;而私立養老院費用昂貴,一般群體難以承擔。第二,養老院管理不夠規范,缺乏相應的監管。有些養老機構由于規模有限,存在管理不夠規范、監管不到位的現象,服務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第三,當前一些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較少,不能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有的養老院只提供日常起居照料,缺少在醫護、娛樂等方面服務。
(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差距較大
首先,農村的養老床位相對寬松,但條件較為簡陋,服務單一,城市的養老床位較緊張,但條件相對較好,設施較完善,調研中也發現即使在城市,不同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差距也較大。其次,農村與城鎮養老服務公共設施差距比較大,有的農村甚至沒有提供養老服務的公共設施,比如老人鍛煉場所,沒有任何設施,村鎮沒有老年人活動場所。第三,與城鎮相比,農村更缺乏針對養老服務的部門或人員,缺乏對老人的關心。此外,關于農保,大部分老人認為金額太低,政府投入太少。
(三)養老制度建設落后,養老服務保障體系不健全
一是當前我國法律上雖然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但是對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規定不夠詳細明確,比如應承擔的最低養老保障水平等。調研中也發現有部分子女不盡贍養義務,將父母送到養老院后長時間不去探望父母,老年人往往顧及子女情面,害怕惡化親情關系,再加上法律意識淡薄,不愿意進行養老維權。二是養老的范圍還不夠廣泛,有些老人沒有確定的養老途徑,養老補助金額較低,農村養老保險偏低;養老設施總量供給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養老日益增長的需求;老年醫療費用支出負擔較重;國家提供的養老服務更多是物質保障和經濟援助,缺少精神關懷等。
(四)新型養老模式還不成熟,傳統養老模式負擔過重
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社區工作人員較少,養老信息系統還不完善,不能及時了解社區家庭老人的生活狀況,因此,無法提供精確的個性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智能居家養老對城市信息化系統建設和家庭經濟狀況有一定要求,即使在一些地方采用智能養老,有些老人覺得缺乏隱私空間,不能完全適應智能養老模式。以房養老的模式,目前主要是通過租賃房屋收益,而通過房產抵押倒按揭的養老模式受房地產行業景氣狀況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真正推廣開來。旅游養老受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影響,只有少數人使用。此外,大部分老人由于退休金較少,不能適應新型的養老模式,而傳統養老模式由于受家庭成員結構的影響,年輕人的養老負擔較重。
三、對策建議
(一)準確定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健全社區養老功能
將社區打造成養老服務的第一站,首先,要加強社區老年工作管理與服務人才的培養,建立專業人才和志愿者相結合的老齡工作隊伍;可以加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與社區開展定點志愿者服務,建立較為穩定的養老服務隊伍;其次,定期對社區老人開展養老需求調查,根據養老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制定養老服務的改進方案;再次,健全社區醫療體系,方便老年人就近就醫,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最后,多組織社區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對社區空巢老年家庭進行更多精神關懷等。此外,要根據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提供飲食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等。
(二)增加農村養老投入,改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
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身在農村的老人也能享受福利;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所占比例較大,農村人口老齡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應做好農村養老保險,改善農村養老機構,國家可以逐步增加農村養老補貼,并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增加農保金額,減少老年人負擔;政府安排專業的醫務人員每個月定時到鄉鎮為老人進行免費體檢;也可以嘗試通過農田租賃等具體舉措來改善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三)加強養老服務的相關制度建設,規范養老行業管理
一是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設和養老觀念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將子女在養老中的具體義務和責任上升到法律層面,如父母的最低生活經濟保障、應得到的養老服務等;利用社區對關愛父母、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子女養老服務評價系統,可以考慮將贍養老人情況納入個人誠信系統。二是規范養老行業的管理,發揮現有各類養老機構的優勢。一方面,規范各類養老機構的經營活動,社會保障部門加強監督,建立投訴機制,保護老年人的養老權益。另一方面,發展適合市場需要的養老機構,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主體。公辦養老機構主要發揮救助、公益的作用,還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擴大規模以滿足社會廣泛的養老服務需求;積極推進養老產業化的發展,支持民辦養老機構進入市場,提供更多養老服務選擇,滿足不同需要的養老服務。
(四)推動養老模式的創新,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一是結合社會發展實際,推動養老模式創新。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養老的需要,應積極推動新型養老模式的創新,要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新型養老模式能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解決實際養老問題,如推動智能化養老服務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為老年人帶來更加快捷的養老服務,通過以房養老,能為老年人提供穩定的經濟保障;同時要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鼓勵老年人嘗試采用新型的養老模式。二是在推動養老模式創新的同時,還應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如構建養老服務行業的標準體系,對護工進行培訓,認真做好老年服務工作,完善養老服務機制;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嚴的服務。三是建立各種養老模式的評估機制,揚長避短,發揮各種養老模式的優勢,為老年人做好服務。
四、南通市養老服務發展展望
1.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一是建立更多便利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創建老年人聚集和交流的場所,減少空巢家庭帶來的老年生活孤寂感;二是開設老年興趣班和老年社會服務團隊,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2.建立綜合性的養老機構。圍繞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尤其是醫療保健方面的剛性需求,建立綜合性的養老醫院。
3.針對高齡老人提供更多的惠民養老政策,如提高醫保范圍和醫療報銷比例。
4.加強老年公共設施建設,包括老年健身器材、老年公共活動設施、公共場所乘坐的電梯等。
5.加強老年法律援助、心理咨詢工作。設立專門的老年法律援助熱線或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防騙培訓;建立心理咨詢工作站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和精神疏導。
6.推進智能化養老,提供更便利的養老服務。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推動智能化養老發展,及時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
7.開設老年講堂。利用老年大學或社區活動中心,為老年人開設各類老年講座,如保健知識、親情溝通、防騙知識等。
[參考文獻]
[1]牛飚.中國特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設計——以江蘇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2]丁建軍.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
(責任編輯:張彤彤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