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波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新課改的推進,多媒體已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營造趣性味與知識性結合,情景性與教育性融合的有效課堂,必須高效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本文將討論如促進高中語文課堂多媒體的高效運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 多媒體 高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48
高中語文課文包括多種文體的學習,和初中語文比較,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更為深入,情感主題表達更為突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對文章大意的梳理上,而是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和文章立意,為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講解。運用多媒體得當的教師可以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利工具,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反之,對多媒體運用不當的教師,所營造的語文課堂將稍顯沉悶枯燥,這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和情感升華。因此,多媒體教學的高效運用與否,是關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點。下面將從體現教學輔助性、體現應情應景性、體現教學內容深廣度等三個方面來談如何促進高中語文課堂多媒體的高效運用。
一、體現教學輔助性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自身實際等多種因素,科學合理的選擇和運用現代多媒體來進行課堂輔助教學。在這里,作為教師,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是從側面營造相應的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我們要明白最基本的一點:多媒體的存在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的,這也是它的本質屬性。但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課堂教學被多媒體演示、講解占據了大半甚至整堂課的情況不在少數。許多教師可能也知道并不是多媒體的使用的越多越好,但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的就讓多媒體輔助教學占據了主導位置。其實,這是教師對所教學科、所講內容的不熟悉和不自信所致。在這樣的心理下,多媒體教學自然位居高地,使得教師甘愿扮作配角。但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多媒體教學興起和新課程改革所希望看到的,甚至是違背了多媒體教學運用于課堂的初衷。
高中語文課文《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筆下的一篇佳作,全詩語言溫柔細膩、蘊含情感卻異常豐富。要想讓學生讀懂詩人離別康橋的深深情絲,定然少不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的教學步驟與學生學習必須跟著多媒體走。若是如此,靈動的康橋就變成了一張張自動放映的PPT,這顯然是與我們的教學設計相悖的。教師要明白新課改下的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能夠發揮“主體性”的人,他們所需的語文課堂是教師精心設計、創造性的運用多媒體輔助、營造的充滿人文魅力的學習天地。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尤其要注意:不要讓多媒體完全指揮課堂進度,而要讓多媒體緊緊圍繞教師課堂的講授、講解、講讀、講演,致力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動學習為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發揮到極致。
二、體現應情應景性
多媒體教學的設計本來是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或多或少的對多媒體運用存在不當之處。關于多媒體教學的最顯著的一個優點便是利用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素材,營造一種特定的情境氛圍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從而達到使學生融入課文,與作者走在同一情感線上的教學效果。多媒體的應情應景性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多媒體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要想掌握情景的分寸性卻大有講究,比如教師在講授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時,也許想到了在PPT中插入背景音樂和音頻來營造劉和珍犧牲時的壯烈與魯迅先生深深地悲痛之情,但卻忽視了PPT模板的色調應是簡單低沉的。
這雖然是些不太引人矚目的小細節,但可能就因為這些小細節,使得在PPT的放映過程中,所營造像劉和珍那樣的勇士所散發的英雄氣概,和魯迅先生想要喚醒國人的急切沉重的心情氛圍不能完全表達出來,使課堂教學總感覺缺少點味道。而善于總結的教師會認識到這些問題并在日后的教學中得以改進,比如在講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教師通過激趣設計用多媒體播放琵琶曲《漢宮秋月》,一邊要求學生用心聆聽,一邊用飽含豐富的情感向學生講解:“在一個清冷的夜晚,潯陽江上秋風瑟瑟。一個被貶的文人騷客,他叫白居易,一個流落天涯的賣藝歌女,我們叫她琵琶女。他們因為音樂而感同身受,他們之間發生了一個美麗而凄婉的故事……”這時學生早已對這首動人的琵琶曲充滿了興趣與求知欲,教師此時再通過優美的語言與多媒體的配合為學生彈奏一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琵琶曲,讓學生在情境陶冶中感悟到琵琶女的技藝高超與辛酸,白居易的被貶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教師成功教學、多媒體運用得當的高效課堂。
三、體現教學內容深廣度
高中語文的課堂和小學、初中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教學內容的逐漸加深和對意境的感悟體會增強。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時,更要注意多媒體所展示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此時的學生就像一棵長到關鍵時刻、急需營養的“小樹苗”。教師在教學中的每一個動作、多媒體的每一個展示都要變成他們所需的“維生素”轉化給這些“小樹苗”。要注意的是,高中語文課堂多媒體的展示不能像低年級那樣簡單的滿足趣味性與畫面感,我們更多的是追求多媒體展示配合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發揮,所表現出的時代背景揭露、作者內心情感涌動、表達文章立意的效果。
在高中課文里,魯迅先生的《祝?!肥且黄容^難講的課文,教師在多媒體的設計和使用上要注意:不能只表現出“祥林嫂”的悲哀,而是要通過祥林嫂的“悲哀”折射出辛亥革命后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性質;不僅要揭示祥林嫂的死,更要深究其背后的死因——是封建思想和禮教造成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劇。只有這樣,多媒體教學才能高效的體現文章內容和主題的深廣度,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價值觀,才能幫助教師上好一堂風格獨特、立意豐富的語文課。
四、結束語
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的一把雙刃劍,它有利也有弊。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妥善處理個人講解、學生領悟、與多媒體輔助的關系。只有將多媒體教學在語文課堂中合理有效地設計展示出來,才能將其性能得到高效運用。而又只有教師教師講授與多媒體運用巧妙銜接、完美配合的課堂才是充滿交際與人文光環的學習樂園。endprint